李恪将手中的《资治通鉴》放下,微笑道:
“父皇,诸位叔伯,这标点符号,与横排书写一般,皆是新生之物。”
“其利虽显,然儿臣亦深知欲速则不达之理。”
“故!”
“孤不会骤然颁行天下,强令士林遵用。”
“那样非但难以推行,恐还会引来阻力。”
李恪指了指御案上的那十本书籍,道:
“儿臣打算,便以《资治通鉴》为首!”
“将这套标点符号,连同横排书写之法,一并刊印出来,推向市面。”
“让天下读书人在阅读此书、品味史鉴兴衰的同时!”
“也能自然而然接触、使用、并慢慢体会到,这套符号带来的便利。”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如同春雨润物,细密无声。”
“待越来越多的士子学人发现,有此符号指引,阅读晦涩古文变得轻松,理解经义章句更为精准,争论句读对错已成往事之时……”
“他们自会心悦诚服,甚至主动效仿。”
“待那时!”
“风气渐成,时机成熟,再行确定推广,便是水到渠成,阻力自消。”
李世民听罢,眼中异彩连连:“善!大善!”
“恪儿思虑周详,谋定而后动,深得其中三昧!”
“不疾不徐,润物无声,方是推行新法之正道!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
房玄龄亦是满脸叹服,对着李恪微微躬身:“殿下深谋远虑,老臣佩服!”
“如此步步为营,既展新法之利,又免强行之弊!”
“《资治通鉴》承载史实,本身便有足够吸引力,以此为载体引导士林接受新规,实乃妙棋!”
杜如晦、戴胄等人也纷纷点头称善,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他们原本担心太子殿下强行推广,会惹来非议。
现在才发现,他们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
太子殿下比他们思虑的更周全,更长远!
李恪见状,便不再多言,指着十本《资治通鉴》,示意品评一番。
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戴胄、萧瑀几人,各自拿起一本,翻阅起来。
初时。
他们都带着审阅与好奇的心态,大致翻阅。
可看着看着。
很快便被书中那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谨的史料剪裁、以及直指兴衰内核的精辟论述,所深深吸引。
殿内一时间陷入寂静,只剩下沙沙的翻书声。
不知过了多久。
“妙!妙啊!”
一声带着震撼的赞叹,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也将尚沉浸在书中的房玄龄等人,给惊醒。
李世民拿着那本《魏纪》,抚卷长叹:“恪儿!这《魏纪》写得好!”
“尤其对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之策的剖析,对其功过是非的评断,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何其精准?”
“更难得的是,将其与后续司马氏篡魏之行对比,将权力更迭、人心向背的教训,写得如此透彻!”
“此卷……此卷足可为后世君王之明鉴!”
皇帝这一发声,顿时引燃了其他人的谈兴。
房玄龄轻轻放下手中的《周纪》,脸上带着回味无穷的神色,感叹道:
“陛下所言极是!”
“臣观这《周纪》,殿下以‘礼乐崩坏’为主线,将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之过程,梳理得脉络分明。”
“更点明‘分封制’利弊,其论‘非制度之罪,乃时移世易之果’!”
“此等见识,超迈前人,令人叹服!”
杜如晦紧接着扬了扬手中的《秦纪》:
“殿下于《秦纪》中,论及秦以法家之术骤强,亦因严刑峻法而速亡!”
“将法治与暴政之分野,阐述得清晰无比。”
“尤其这句‘可以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实乃警世恒言!”
“更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之功,与焚书坑儒之过并陈,功过分明,堪称史笔如铁!”
戴胄则对《汉纪》中关于经济政策的论述格外感兴趣,指着书中一段道:
“殿下在《汉纪》中,对汉武帝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之策的得失分析!”
“数据详实!”
“利弊清晰!”
“尤其指出其‘与民争利’之巨大后患,对臣这户部之差,启发极大,堪称经济史论之典范!”
萧瑀年纪最长,阅历丰富,他捧着那本《晋纪》,神色尤为凝重:
“老臣观这《晋纪》,殿下以‘清谈误国’、‘门阀之祸’为眼!”
“将两晋看似繁华,实则根基动摇之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尤其对八王之乱根源的追溯,对士族垄断高位、寒门难以上升之弊的批判,可谓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读之令人脊背生寒,足令后世引以为戒!”
一时间,甘露殿内赞誉之声此起彼伏。
每位重臣都从自己的角度,发现了《资治通鉴》那超越前代的史识、严谨的考据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这部巨着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精深的见解,彻底折服了在场所有的人。
【叮!引发海啸级震撼!强烈震撼李世民等人!显圣值+!】
李恪听着李世民与大臣发自内心的赞叹,脸上古井无波,平静得很。
《资治通鉴》和《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并峙于历史峻岭之中。
岂是浪得虚名?
而且。
《资治通鉴》可不是司马光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大帮人集思广益,耗费19年编纂而成的智慧结晶。
能不牛逼吗?
李恪站起身,对着李世民与众人微微躬身:
“既然父皇与诸公对此书内容并无异议,且觉尚有可取之处!”
“那么……儿臣便着手安排,开始大规模刊印这《资治通鉴》了?”
“当然要印!而且要尽快,大张旗鼓地印!”
李世民毫不犹豫,回答得斩钉截铁:
“此等巨着,若不传之于世,乃我大唐文坛之损失,更是天下学子之憾事!朕全力支持!”
皇帝金口一开,算是彻底定下了基调。
房玄龄立刻紧随其后,肃然道:“陛下圣明!殿下此书,博采众长,史识高远,确为不朽之盛事。”
“老臣以为,当以最快速度,最优工艺刊印,使其早日惠及士林。”
“臣愿协调礼部、国子监,为此书张目,引导天下学子研读。”
杜如晦也抚须点头:“殿下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书一出,必将在士林中掀起波澜。”
“其所载之史鉴,所携之新规,皆具开创之义。臣附议,当全力推行。”
萧瑀同样感慨支持:“老朽期盼此书久矣!”
“望其能早日置于天下学案之上,令世人共鉴历史兴衰,同沐殿下智慧。”
见到父皇与诸位股肱之臣如此众志成城,鼎力支持,李恪再次躬身:
“儿臣,谨遵父皇旨意,谢诸位叔伯支持!定不负父皇与诸公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