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对青铜器的兴趣持续了一会儿,很快就被旁边展厅色彩斑斓的唐代陶俑和精美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吸引了注意力。
蒋欣妍和林浩天带着四个小家伙移步过去,那边更明亮生动的展品显然更符合孩子们的审美。
马云飞教授陪着段子昊和吴佑楠留在了青铜器展厅。他知道,这两位年轻人一定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不对吗?”马教授压低声音问道,眼神锐利如同他研究古籍时一样。
段子昊微微颔首,目光依旧锁定在那件巨大的青铜鼎上:“马教授,您看这件鼎的铭文,尤其是右下角那片区域,与其他部分的蚀刻痕迹相比,是否有些微妙的差异?”
马云飞教授凑近玻璃,仔细审视,推了推老花镜:“嗯……确实。这片区域的铜锈分布不太自然,像是……后期受到了某种特殊能量的轻微干扰,影响了自然的氧化过程。这在专业仪器下或许能检测出异常,但肉眼几乎无法分辨。”
他顿了顿,看向两人,“是‘那边’的动静?”
吴佑楠点头,掌心那无形的温热感尚未完全消退:“一种很隐蔽的信息残留,附着在铭文上。感觉……它存在很久了,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接收者’。”
他们绕着展柜慢慢踱步,从不同角度观察。展厅里游客来来往往,无人注意到这三人的异常。
段子昊假装用手机拍摄展品细节,实则通过织时者的内部网络,连接上了新长安的数据库,进行快速比对和扫描分析。
几分钟后,一段加密信息反馈到他的意识中。
来源: 新长安时空管理局 - 文明遗踪修复部
目标:编号 cN-734 时间线,商周时期某青铜鼎铭文(部分)
状态:检测到“历史信息包”残留。该信息包因未知原因(推测为早期不稳定的时空实验意外)嵌入器物信息场,未能按计划在目标时代释放,导致部分历史细节缺失。
内容:疑似记录了一次关乎部落联盟存续的关键外交会盟细节,补充现有史料空白。
任务:低风险回收。引导现有考古研究技术,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自然”发现并解读该信息,补全历史拼图。
执行建议:利用常规考古科技手段作为掩护。
信息明确,任务等级不高,但意义重大。这并非改变历史,而是修复一段被意外掩埋的真相,让历史的画卷更加完整。
“需要一场‘巧合’。”吴佑楠轻声道,她已经开始在脑海中筛选合适的人选和时机。苏氏集团旗下有一个基金会,长期赞助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段子昊收起手机,神色如常:“正好,下个月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团队会带一批新型的多光谱成像设备过来做联合研究。我们可以确保,这台鼎在他们的重点研究名单上。”
马云飞教授笑了,捋了捋胡须:“善。‘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最高明的干预。让该发现的,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被发现。”
三人达成共识,不再停留,走向隔壁展厅去寻找孩子们。
此时,在充满盛唐气象的展厅里,情景却颇为有趣。
小念归学着一个陶俑舞女的姿势,扭着小屁股,逗得林玥咯咯直笑。林宸则指着一个唐三彩骆驼,大声说:“我知道!丝绸之路!干妈讲过!”
而最让人惊讶的是小忆唐,他正趴在一个展示唐代长安城布局的沙盘模型玻璃罩前,小手指沿着蜿蜒的街道滑动,嘴里喃喃自语:“房子……路……”
吴佑楠走过去,轻轻将儿子抱起来:“忆唐在看什么?”
小忆唐转过头,看着妈妈,清澈的眼睛里带着一丝疑惑,指着沙盘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好像少了点什么。”
吴佑楠顺着他的手指看去,那是沙盘上标注着“待考”的区域。
她心中微微一动,想起房吉儿记忆中,那个角落似乎曾有一个小小的、供奉蜻蜓的民间祠庙,早已湮没在历史中,连正史都未曾记载。
是巧合,还是这孩子天生对“缺失”和“隐藏”的东西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
从博物馆出来,雨已经停了,天空如水洗过般澄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刚才看到的“大铜锅”(青铜鼎)和“胖娃娃”(唐代陶俑),兴奋未消。
坐进车里,段子昊启动车子,看了一眼后视镜里还在比划着的女儿和安静望着窗外的儿子,对副驾的吴佑楠说:“看来,我们的‘星火’任务清单上,又多了一项。”
吴佑楠微笑着握住他的手:“不急,慢慢来。历史的谜题,总会在适当的时机,向执着追寻的人展露真容。”
就像那湘江水,奔流不息,终将带走泥沙,显露出被掩盖的河床。
而他们,愿意做那耐心的守望者和细微的引导者,为了过去,也为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