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在竹简上微微晕开,麦穗搁下笔,指尖沾了一点残墨,顺手按在陶片边缘。那四个字——“政始于粟”——已干透,像钉进土里的桩。
阿禾站在门边,手里攥着一卷新抄的名册。“赵王氏的名字排在头一位。”她说,“三乡的人都传开了,说灶台前也能走出管账的人。”
麦穗没应声,只将陶片收进鹿皮囊。她起身时,腕上的艾草绳蹭过案角,断了一小截,飘落在地。她弯腰拾起,没扔,塞进了袖口。
天刚亮,村口就来了人马。郡守亲自驾车而来,身后跟着两名捧匣的吏员。他下了车,立在村道中央,展开一卷黄绢诏书:“奉令颁册:陇西赵家村陈麦穗,倡农法、兴夜读、导水利、赈饥荒,实为妇德之表率。今列‘天下贤妇’名册,赐金印象征贞信,永载郡志。”
人群从四面聚来。二十名常去夜读会的妇人站在前头,衣襟都洗得发白,脚上是同一双粗布鞋。她们没说话,只是并肩站着,像一道墙。
麦穗走上前。郡守递出一个红漆木匣,雕着云纹,沉得很。她没接。
“若这印是给我一人戴的,我不要。”她说。
众人一静。
她转身面向那二十个妇人:“你们谁认得字了?”
有人举手。
“谁算清过自家粮账?”
又有人举手。
“谁在暴雨夜里挖过沟渠,脚底烂了也不退?”
一只只手举了起来,像田里抽穗的麦子。
麦穗点点头,对身后的少年说:“把钟抬出来。”
铜钟被架在晒场中央,是夜读会用的报时钟,声音低沉,能传十里。麦穗接过金印,没有放进匣子,而是从怀里抽出一根红绳,穿过印纽,缓缓系在钟舌下方。
风过,钟不动,印轻晃了一下,在晨光里泛出一点金。
“它不归我。”麦穗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所有私语,“从今往后,谁主讲夜读课,谁执这印三个月。不是为了显贵,是为了让每一句话都有分量。”
没人说话。
赵王氏站在队首,手紧紧握着算盘。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粗糙的指节,忽然上前一步:“我愿首任轮值。”
麦穗看着她。
“我不识大道理。”赵王氏声音发紧,但没停,“可我知道,一斗米怎么分才不亏社仓,一笔账怎么查才能揪出蛀虫。我要教这个。”
阿禾立刻展开一张兽皮图,摊在案上。她取出炭笔,在“轮值讲师”栏写下第一个名字:赵王氏。又在边上标了日期与授课内容——《三乡粮耗辨伪录》。
人群中有人低声念了出来。
“下一个是谁?”麦穗问。
一名织布的妇人走出来:“我会记布匹经纬损耗,能算出哪一梭出了差错。”
又一人:“我去年带着女儿们种了十亩豆,翻了两茬地,收成比男户还多。”
一个个名字报上来,阿禾一一记下。有人不会写字,就在名旁按了个掌印。掌印连成一行,像一串未脱壳的谷粒。
郡守站在原地,脸色几度变化。他带来的随从皱眉低语:“此非朝廷授勋之礼,倒像是……她们自己定了规矩。”
郡守没拦。
他盯着那枚悬在钟下的金印,良久,只说了句:“由她们去吧。”转身登车离去时,袖口拂过诏书一角,未卷起。
日头升高,晒场上的人仍未散。
麦穗取来一块新陶片,递给赵王氏:“你第一课,写要点。”
赵王氏接过炭笔,蹲在钟旁,一笔一划写着。她写得慢,但稳。写完抬头,见麦穗正看着钟下的印。
“你觉得……他们会收回去吗?”她问。
“不会。”麦穗说,“只要钟还在响,印就落不下。”
正午时分,第一批听课的妇人陆续到来。她们带着笔记的竹片、算账的筹具、田间留样的种子。有人坐在草席上,有人站着听,赵王氏站在钟前,开始讲第一句:“北渠乡三年损耗皆为三成七,这不是天灾,是人祸。”
声音不大,却清晰。
阿禾在图侧标注联络路线,准备将讲习内容逐乡传递。她画到第七个村落时,抬头问麦穗:“要不要加一条‘回音栏’?每乡学完,反馈疑问,我们统一答。”
麦穗点头:“刻在陶片上,每月交换一次。”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马蹄声。一骑飞驰而至,是郡府的传令兵。他翻身下马,递上一帖:“咸阳博士宫来文,问‘贤妇册’是否涵盖技艺传授,若否,拟另设‘女红榜’以正名分。”
麦穗接过帖子,没拆。
她看向正在讲课的赵王氏。阳光照在算盘珠上,映出细碎的光点,跳动在她脸上。
“告诉他们,”麦穗把帖子交给阿禾,“贤妇二字,不在榜上,在田里,在灶上,在每一本被翻烂的账册里。”
阿禾接过,放入随身的皮囊。她打开记录册,在最新一页写下:“三月十七,传令兵至,问贤妇定义。答:实践为证,无需另榜。”
傍晚,最后一缕阳光斜照进晒场。
轮值名单已定,十二人入选,余者候补。她们围坐一圈,商量下一课讲堆肥配比。有人提出用羊粪混草木灰,有人说牛骨粉更耐久,争论起来,声音越来越高。
麦穗坐在角落,从鹿皮囊中取出一片新陶片,用炭笔写下:“制度非一日成,争议亦是养分。”
她吹去笔屑,正要收起,忽然听见赵王氏喊她。
“麦穗!”
她抬头。
赵王氏站在铜钟前,手里拿着一把小锤,指着金印:“今晚第一课结束,要不要敲一下钟?让大家知道,夜读会——真的不一样了。”
麦穗站起身,走过去。
她接过锤子,没有立刻敲。
风吹过来,带着白日晒透的泥土味,还有远处灶屋飘来的炊烟气。她看着那枚金印,轻轻碰了一下。
一声闷响,自钟腹深处荡出,低而长,掠过整个村庄,惊起几只归巢的雀鸟。
人们停下说话,望向晒场。
麦穗举起锤子,第二次落下。
钟声再起,比刚才更稳,更远。
第三下,她闭了眼。
当最后一个颤音消散在暮色里,她睁开眼,看见二十双眼睛都在看着她。
她把锤子交还给赵王氏。
“从明天起,”她说,“你们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该敲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