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洒向长治的训练靶场,李保华就带着 100 名政工干部整齐列队。
他们穿着作训服,腰间别着 92 式手枪,眼神中满是期待 —— 从今天起,为期七天的装备实操与战术学习正式拉开序幕。
“同志们,今天咱们先从枪械入手,上午学习 191 自动步枪和 191 精准步枪的操作,下午练重机枪和狙击枪,大家有信心吗?” 负责指导的独立旅骨干班长高声问道。
“有!” 政工干部们齐声应答,声音洪亮。
李保华率先走到射击位,接过 191 自动步枪。
骨干班长在一旁演示:“先检查枪身,拉开枪栓看弹膛是否干净,然后装弹匣,扣动扳机前记得打开保险……”
李保华跟着动作,手指略显生疏地将弹匣推入枪身,“咔嗒” 一声轻响,弹匣卡紧。
他端起枪,瞄准 50 米外的靶心,深吸一口气,扣下扳机 ——“砰!” 子弹呼啸而出,命中靶纸边缘。
“不错!第一次就能上靶!” 骨干班长笑着鼓励,“再调整下姿势,肩膀顶住枪托,瞄准线再稳一点。”
李保华调整姿势,再次射击,这次子弹稳稳命中八环。
周围的政工干部们也纷纷上手,训练场上枪声此起彼伏。
有的干部第一次用 191 精准步枪,凭借着之前的射击基础,三枪就打出 25 环的好成绩;
有的拿着 89 式重机枪,虽然枪身沉重,但在战友的协助下,也顺利完成了装弹、射击;
还有人抱着 LR4 狙击枪,趴在地上,透过瞄准镜锁定远处的靶心,专注的神情仿佛已经置身战场。
“这枪太好用了!后坐力小,精度还高!” 一名曾在游击支队用过老旧步枪的政工干部,打完一弹匣子弹后兴奋地说道,“小鬼子的三八大盖在这 191 面前,简直就是烧火棍!”
李保华也深有感触,他拿起自己刚拆卸完的 191 步枪,零件摆放得整整齐齐:“以前总听说独立旅装备好,今天亲手操作才知道,这不仅是装备好,更是能让战士们在战场上少流血、多打胜仗的保障!”
白天的实操训练紧张而充实,到了晚上,综合军事学院的教室里灯火通明。
曾夏勇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着 “独立旅合成作战理念” 的标题,李保华和政工干部们坐在台下,认真做着笔记。
“咱们独立旅的合成作战,核心是‘整合’与‘协同’。” 曾夏勇拿起激光笔,指向屏幕上的作战编制图,“大家看,不算旅属的炮兵团、防空团这些兵种团,每个作战团里就包含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等八个兵种。比如一个合成营,既有步兵连负责冲锋,也有装甲连提供掩护,还有炮兵连随时支援,各兵种像齿轮一样咬合,形成全方位作战能力。”
台下有人举手提问:“旅长,这么多兵种协同,靠什么来保证指挥效率呢?”
曾夏勇笑着点头,示意战士搬来一个卫星模型,放在讲台中央:“关键就靠它 —— 卫星。这东西在太空里,咱们肉眼看不到,但它能提供通讯、数据链和图像侦测支持。比如战士在前线发现日军装甲部队,通过单兵系统把位置传给卫星,卫星再把数据同步到团指挥中心和附近的坦克连、炮兵连,几分钟内就能形成包围圈。”
政工干部们围到模型旁,好奇地打量着这个 “太空来物”。
“这卫星看着不大,能耐可真不小!” 有人感叹道。
曾夏勇继续说道:“除了卫星,无人机也是重要支撑。”
他点击屏幕,调出 ch4、ch6、翼龙 6 等无人机的参数,“这些无人机能侦察、能打击,还能为炮火指引目标。更重要的是,咱们简化了火力支援流程 —— 以前营级单位要呼叫支援,得层层上报,现在营里发现目标,直接通过数据链联系团属炮兵或旅属空军,十分钟内就能得到支援。”
随后,林锐走上讲台,结合黑云山战役的战例讲解:“当时咱们 771 团一个营遭遇日军第 6 师团的装甲部队,营长直接呼叫旅部的武直 10 和团属榴弹炮支援,无人机先定位日军坦克,武直 10 负责摧毁,榴弹炮压制步兵,不到半小时就打垮了日军的进攻。”
陈定国和周卫国也相继补充了晋城巷战、长治攻坚战的案例,从不同角度解读合成作战的优势。
政工干部们听得入神,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有的还提出疑问,课堂气氛热烈。
接下来的七天,大练兵的热潮席卷了整个独立旅。
白天的训练场上,随处可见学习新装备的身影:
政工干部们跟着坦克兵钻进 99b 坦克的驾驶舱,学习基本操作;
在防空阵地,他们看着 625 型防空车的雷达屏幕,了解目标锁定的原理;
火炮阵地上,大家轮流操作 pLZ05A 自行榴弹炮,感受自动装弹机的高效。
全旅的战士们更是劲头十足:
新入伍的新兵跟着老兵一起学习 100 式支援战车的无人操控系统,手指在操作面板上反复练习;
坦克连的驾驶员们围着 100 式坦克,研究混合动力发动机的切换技巧;
防空兵们在模拟训练场,练习用红旗 19 导弹拦截 “敌机”,警报声、喊叫声此起彼伏。
“团长,你看我这操作对不对?” 一名新兵拿着无人支援作战车的遥控器,向六团团长武永强请教。
武永强耐心指导:“左手控制方向,右手调火力,注意跟步兵保持协同,别冲太快!”
不仅如此,曾夏勇还特意派骨干去支援 386 旅的 771 团和 772 团。
当 771 团的战士们第一次操作 phL03 远程火箭炮,听到 “最大射程 150 公里” 时,纷纷咋舌:“这比咱们之前的 11 式火箭炮远了一倍还多!以后能直接打到日军的后方基地了!”
更让人振奋的是,兄弟部队的到来让晋东南的练兵氛围愈发浓厚。
386 旅 16 团、385 旅 769 团、13 团、14 团陆续抵达长治,刚进入晋东南,就看到空中编队 ——1 架空警 2000 在前,4 架歼 20A、4 架歼 35A 护航,6 架歼 16、8 架歼 10c 紧随其后,银色的战机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是咱们的空军!”16 团团长雷正指着天空,激动地对身边的战士说,“没想到咱们也有这么先进的战机,还来给咱们保驾护航!”
385 旅成旅长看着战机编队,内心激动不已:“以前咱们总被小鬼子的飞机欺负,现在终于能抬头挺胸了!有这样的空军,何愁打不赢小鬼子!”
部队进驻长治后,曾夏勇按照 771 团、772 团的标准,为四个团配齐了装备,每个团的装备是:60 辆 15 式坦克、60 辆 08 式步战车、30 辆山猫突击车,还有各类火炮、防空武器和单兵装备。
769 团团长郑国忠摸着 15 式坦克的装甲,感慨道:“这装备比咱们之前的老装备强太多了!有了这些,下次跟小鬼子交手,咱们一定能打个漂亮仗!”
在独立旅骨干的指导下,兄弟部队的战士们很快投入训练:
有的在靶场练习 191 步枪射击,有的围着 pcL181 车载榴弹炮学习操作,有的跟着无人机操作员熟悉ASN15无人机的侦察流程;
各团的指挥员则和独立旅的政工干部一起,在军事学院学习合成作战战法,教室里的讨论声、白板上的战术图,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长治的训练场上依旧热闹 —— 坦克的轰鸣声、火炮的试射声、战士们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激昂的练兵曲。
曾夏勇和李保华站在高处,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充满了信心。
他们知道,这场大练兵不仅是装备的升级、战术的学习,更是信心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