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总手持红色铅笔,在地图上的晋冀鲁豫区域轻轻划动,左副参谋长则坐在一旁,指尖敲击着桌面的整编方案,两人脸上都透着沉稳与笃定。
“从组织传来的方案来看,思路很清晰 —— 打破原有的军区壁垒,整合优势兵力,形成能打大仗、打硬仗的野战军编制,这符合当前反攻的需求。”
彭老总放下铅笔,目光落在方案首页的 “全军整编纲要” 上,语气坚定,
“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块是华北的核心,先把这两块的兵力整合好,后续才能更好地向河北、山东等地推进。”
左副参谋长拿起方案副本,翻到 129 师整编部分,逐条核对:“129 师原本就有 385 旅、386 旅两支主力,再加上冀鲁豫的地方部队、太岳军区、晋西军区的兵力,整合起来规模不小。方案里说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刘师长任司令员,这个安排很合适 —— 刘师长在 129 师多年,熟悉各部队情况,能快速把新编制捏合成战斗力。”
彭老总点点头,手指在 “纵队编成” 一栏停顿:“太岳部队编为 1 纵,晋西部队编为 2 纵,385 旅编为 3 纵,386 旅编为 4 纵,冀鲁豫部队编为 6 纵…… 地方部队再扩编 7、8、9 三个纵,算下来九个纵队,总兵力 30 万,这个规模既能覆盖晋冀鲁豫全域防御,又有足够的机动兵力发起反攻。”
“而且各纵队的兵员构成也合理。”
左副参谋长补充道,“每个纵队都配了原主力旅的骨干,再补充地方部队的老兵和新招的青年,既有战斗力基础,又有新鲜血液。比如 3 纵以 385 旅为核心,保留385旅的指挥班子,再划入晋西的部队,这样改编后不用重新磨合,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两人接着讨论晋察冀军区的整编方案。
左副参谋长翻到对应章节:“晋察冀军区原本就有五个军分区的兵力,再整合晋绥军区的部分部队,编为晋察冀野战军,同样设九个纵队 —— 1 到 4 纵、6 到 10 纵,总兵力 20 万,主要负责晋北、冀北的防御,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夹击华北日军,这个部署能形成南北呼应的态势。”
彭老总看着地图上晋察冀与晋冀鲁豫的衔接区域,眉头舒展:“晋察冀的 1 纵守大同,2 纵钳制张家口,3 纵盯保定,正好卡住日军从华北向蒙疆、东北调动的通道;晋冀鲁豫的 3 纵、4 纵(原 385、386 旅)部署在晋中、晋南,能随时支援晋西南,也能向东威胁石家庄等地的日军。两大野战军形成掎角之势,日军想在华北集中兵力就难了。”
讨论到最后,两人的目光都落在了 “独立旅整编” 这一项上 —— 这是此次整编的重点,也是最受关注的部分。
方案里明确写着:“独立旅改编为独立纵队,直属八路军总部,保留原指挥班子,曾夏勇任司令员,李保华任政委,陈定国任参谋长,林锐、周卫国任副司令员。纵队编制按重装合成标准配置,后续优先保障装备补充。”
“独立旅的表现,完全配得上独立纵队的编制。”
彭老总语气中满是赞许,“从黑云山到太原,再到支援晋北、晋西,独立旅不仅能打硬仗,还能带动兄弟部队提升战斗力。改编为纵队后,直属总部指挥,能更灵活地调配到关键战场,发挥‘尖刀’作用。”
左副参谋长深以为然:“而且独立纵队的编制按重装合成标准来,正好能承接曾夏勇手里的先进装备 —— 空一团、陆航团、无人机团、炮兵团都能整合,形成‘空地一体’的作战体系。后续给其他部队换装,也能以独立纵队为模板,少走弯路。”
两人对视一眼,都觉得方案无异议,当即决定给延安发报:“同意组织拟定的全军整编方案,建议三天后在太原总部召开全军工作会议,部署整编、换装、备战事宜,届时请各野战军、纵队主官参会。”
延安的复电来得很快,当天下午就传到了太原总部 —— 李同志、祝老总完全同意总部的安排,明确要求:“全军工作会议要开实、开透,既要落实整编方案,也要明确各部队的换装优先级和训练计划,为华北反攻做好准备。”
彭老总拿着复电,当即让参谋联系曾夏勇:“夏勇,你马上到总部来一趟,有重要任务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