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晚指尖那流转的、加速了万载时光的微光悄然敛去,界城喧嚣的时间长河恢复了它原本的流速,重新与秦羽的感知同步。那令人窒息的、无尽循环的绝望图景仿佛只是一场逼真的幻梦,但秦羽知道,那正是隐藏在当下平静表象下的、冰冷而坚硬的规律。
“不过,”渔晚的声音将秦羽从沉重的思绪中拉回,她的眼神依旧清澈,却带着一种践行的笃定,“该改变的,还需要改变。能更多的覆盖人群,让更多人活得像个人,才是最好的。”
她的话语很轻,却像一道光,刺破了刚才那万载轮回带来的悲观迷雾。是的,即便人性有幽暗,规律会循环,但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努力,放任自流。在认识到根本性的艰难之后,依然选择去行动、去改善,哪怕只是让“好”的状态覆盖更多的人,持续得更久一些,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反抗。
随着渔晚话音落下,那之前从天衡塔崩塌处倾泻而出、却一度仿佛无效的“善良规则”光芒,此刻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性与力量。它们不再仅仅是温和地抚慰,而是如同拥有了渗透性和引导性的活水,更加深入、更加持久地弥漫在界城的每一个角落,浸润着这片干涸太久的“土壤”。
这一次,变化不再是昙花一现。
在善良规则的持续滋养和某种无形的“筛选”机制下(或许是渔晚那超越规则的手段,或许是人心向背的集体选择),界城顶层那几个最为嗜血、顽固阻挠变革、试图将社会重新拉回压榨老路的“财富中心”,他们构建的商业帝国、权力网络,如同被抽走了基石的沙堡,开始悄然地、却又无可挽回地倒塌。
没有渔晚之前演示的那种暴力清洗,更像是一种自然的淘汰,一种失道寡助的必然。他们的影响力在善良规则的光芒下无所遁形,他们的模式在觉醒的人群中失去市场,他们的财富在新的价值导向下迅速缩水、分流。
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在持续的、温和的正面引导下,开始真正地 “觉醒”。
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规则的麻木零件,而是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追求生活的品质,珍视自身的尊严和价值。他们用脚投票,选择那些提供合理待遇、尊重员工、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组织。
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非压榨”的行列。 他们或许是新兴企业的创始人,或许是推动制度改革的中坚力量,或许是每一个在岗位上坚持原则、拒绝内耗的普通人。这股力量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聚,逐渐形成了改变界城面貌的洪流。
界城,开始越变越好。
那种令人窒息的、24小时无限运作的紧张氛围逐渐缓和。
“965”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逐渐成为被广泛认可和实践的准则。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们脸上的焦虑和疲惫被从容和希望所取代。
创新和创造力在宽松、公平的环境下真正勃发,整个城市的科技、文化、经济呈现出健康而多元的繁荣。
而那些依旧固守压榨思维、试图开历史倒车,或者利用规则漏洞从事违法黑暗勾当的“不好的人”,他们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立足。他们的言论失去市场,他们的行为受到唾弃和抵制,他们的组织在阳光下分崩离析。
他们并未被某个外力直接消灭,而是淹没在了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之中,他们构建的违法黑暗的堡垒,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轰然崩塌,化为尘埃,再也无法凝聚成形。
秦羽静静地俯瞰着这座正在发生深刻蜕变的城市。
他明白了渔晚(或者说她所代表的某种更高层面的意志)想要告诉他的是什么:
绝对的、一劳永逸的“完美解决方案”或许不存在,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动态平衡注定道路曲折。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无所作为。
通过释放和强化正面的规则(如善良、公平、秩序),引导社会形成更健康的共识,建立更合理的制度,让积极的力量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持续地、一点一滴地去改良那片“土壤”,是可以让世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
这过程可能缓慢,可能会有反复,但每一次向善的努力,都在增加“好”的存量,都在压缩“恶”的空间。
摧毁天衡塔,是破除了一个显性的障碍。
而此刻界城正在发生的,则是一场更为深刻、也更为艰难的“立新”过程——立人心之新,立规则之新,立风气之新。
他的目光再次变得坚定。
对抗“观察者”那样的外部威胁,需要的是绝对的力量和斩破虚空的锋芒。
而想要真正守护和创造,需要的,或许正是这种引导人心、改良土壤的耐心、智慧与坚持。
这二者,他都不可或缺。
界城的变迁,给他上了至关重要的一课。他体内的宝莲灯,那象征着秩序与创造本源的光芒,似乎也因此更加温润而坚定。
前路依旧漫长,但方向,已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