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种现象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非常常见的注意力涣散,或者说思维中断。”
张立心解释起来:
“尤其是在高考这样高强度的压力环境下,这种症状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强烈的挫败感。”
“你们看,他出去的时候特意去洗了把脸,在卫生间做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有可能进行了小小的发泄,这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
“然后回来之后,他做了个深呼吸。”
张立心指着屏幕:
“然后,注意看他的手,他又从墙上摘下了一张便签贴,那上面是粉丝写给他的鼓励的话。”
“此时他的嘴唇在动,他在无声的说,‘慢慢来,再试一次。’”
天哪,竟然是这样!
苏冰感觉自己看了个寂寞。
老实说,他完全没有看出这些门道!
在他眼中,李若荀的这一段就是典型的学习日常:
埋头学习,偶尔上个厕所,回来继续埋头学习。
毕竟,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动作变化啊!
张立心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
“小荀确实有将我之前的一些建议听在心里,并且努力去执行。”
“这是他对自己的拯救,一种积极的自救行为。”
她再次拉动进度条,稍微往后了一点儿。
“这里。”
画面定格。
“他应该是做出了这道数学大题,正在核对答案。”
“他无声地对自己说的是:‘看,我能做到。’”
“所以我才说,”张立心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和肯定,“这样的展现即便从综艺的角度来看,也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价值。”
“李若荀现在展示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偶像的日常生活,更深层次的,这是一种相当健康的示范。”
“他向观众展示,如何科学地、而非自虐式地去努力。”
“他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注意力难以持久,那就我学个20分钟,这20分钟内我尽量专注。”
“他懂得在状态不佳时进行短暂的休息和调整,比如去洗把脸,深呼吸,而不是死磕,磕到自己情绪崩溃。”
“他也懂得寻求并运用外部的帮助和鼓励,比如那些便签,从中获取努力下去的力量。”
“这种努力方式,对当下许多面临各种压力的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具有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
“更重要的一点,”张立心加重了语气,“还是打破刻板印象。”
“很多人一提到抑郁症,可能就会联想到‘什么都不想做’、‘整天躺平’、‘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但李若荀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抑郁症患者同样可以有自己的目标,可以为了目标而付出行动和努力。”
“只是可能比常人更艰难,需要更科学的方法,为自己建立起行动的信心和维持下去的能量。”
“但只要循序渐进慢慢来,是可以让自己从泥潭中探头喘个气的。”
“不要自暴自弃,一切先从规律作息开始。”
话说到这里,一直沉默着的高越,眼神中终于露出了明显的动容。
他原本紧抿的唇线,也似乎微微柔和了一些。
原来,在这看似平淡的日常记录之下,竟然隐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这么多属于抑郁症患者在困境中的挣扎、坚韧与自我救赎!
而这些东西,若非有专业人士如张立心这般细致入微的解读,身为健康人的他们是很难察觉,或者说,是很容易就忽略过去的。
讲到这儿,高越心里那种隐隐约约觉得自己的节目快要变成一场“卖惨大会”的别扭劲儿,也终于悄然消散。
他忽然意识到,这根本不是什么凄凄惨惨戚戚,涕泗横流的比惨大会!
如果镜头语言运用得当,后期制作能够精准地捕捉并放大这些细节背后的意义,用一种细腻、克制又不失温情的镜头语言去讲述……
这完全可以是一个关于抑郁症患者如何积极努力地进行自我拯救,如何在困境中挣扎着也要向阳而生的故事!
充满韧性、闪耀着人性光辉,甚至可以说是温暖治愈。
这样一想,高越看向张立心的目光反而热切了起来。
热门话题的李若荀,精良的节目制作,引人深思的话题……
如此结合,或许能让自己的节目更上一个深度呢!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因为兴奋而发飘。
“张老师,听您刚才那番鞭辟入里的分析,我真是……感觉眼前一下子亮堂了!”
“但说实话,我这心里也沉甸甸的。”
“您知道,心理学这方面的知识太专业了,我们的素材量又非常庞大,单靠我们团队自己摸索,很难精准把握。”
他顿了顿,微微向前倾了倾身,眼神里满是诚恳。
“所以,我想正式邀请您,担任我们《我这样生活》节目的心理学顾问,全程指导我们的后期剪辑工作,帮我们更好地呈现这些细节背后的意义。”
“当然,后期的观察团也少不了您的参加。”
“咱们节目是这样的,会邀请几位大家熟悉的明星嘉宾,再搭配一两位像您这样在特定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专业人士,组成一个多元化的‘生活观察团’。”
“大家一同观看我们精心剪辑的节目正片,然后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出发,对观察到的内容,尤其是嘉宾们的生活细节、互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实时的解读、分析和点评。”
“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高越说完,目光灼灼地看着张立心。
张立心自然是早有准备,毕竟她早听李若荀说过了:
“哦,我明白,这是想通过专业解读,帮普通观众降低观看和理解的门槛。”
“对!对!”
高越拍了拍手。
张立心唇边漾开一抹笑意:
“本来就是小荀那孩子拜托我的,我当然却之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