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文创工作室的晨光,第一次显得有些沉闷。林薇趴在画板前,手里攥着支棕色马克笔,笔尖悬在空白画纸上半天没落下——纸上只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铜铃铛轮廓,还是半小时前勉强勾的,后面无论怎么想,都没法把老巷手艺体验课的宣传海报续下去。
桌角的咖啡已经凉透了,是顾妍早上帮她泡的,现在杯壁上凝着圈淡褐色的水渍,像老巷墙上没擦干净的墨迹。旁边堆着的老巷照片,有江爸爸给的粮店旧照,有小李刻铜铃的工作照,还有陈阿姨缝布饰的特写,可林薇翻来翻去,眼睛都快看花了,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连体验课三个字都觉得扎眼。
又卡壳了?顾妍端着碗刚热好的桂花糖水走过来,把碗放在林薇手边,糖水上飘着的桂花碎还冒着热气,你都对着这张纸坐三个小时了,连小王都刻完十个铜铃了,你这儿还没动静呢。
林薇抬头,眼里带着点红血丝——昨晚熬夜想方案,结果越想越乱,凌晨四点才眯了会儿,现在看什么都觉得模糊。她拿起勺子舀了口糖水,甜意没漫到心里,反而更觉得烦躁,把马克笔往桌上一扔,笔杆滚到桌边,刚好撞在江屿送的那个小铜铃上,一声轻响,像在嘲笑她的没用。
我是不是江郎才尽了?她趴在桌上,声音闷在臂弯里,带着点委屈,以前做定制记忆,老周说句话我都能想出三个设计点,现在要做个体验课海报,我连个像样的图案都画不出来。
顾妍蹲下来,拍了拍她的后背,像哄小孩似的:别瞎想!你就是前段时间太累了,连轴转了一个月,铁打的人也扛不住。再说了,哪个搞创作的没卡过壳?上次阿瑶画时光盒子,不也对着布料发呆了两天,最后还是看了老周染布才想出来的?
正说着,工作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江屿走了进来。他手里拎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刚从社区工坊拿的榆木样品——是王伯帮他们留的,说适合做体验课用的小木雕。看到林薇趴在桌上的样子,他脚步放轻了些,把帆布包放在角落,走到她身边,指尖轻轻碰了碰她的发顶,像碰易碎的玻璃:还在跟海报较劲?
林薇抬起头,眼睛红红的,像刚哭过的小猫,把那张画了半个铃铛的纸推到他面前:你看,我连个完整的图案都画不出来,体验课下周就要宣传了,我这样怎么跟大家交代?
江屿拿起那张纸,指尖蹭过淡褐色的线条,没说什么,只是把马克笔捡起来,递给她:别对着画板死磕了,跟我出去走走?他的声音很稳,没有催促,却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像老巷的风,总能吹散烦躁的云。
林薇犹豫了一下,看了眼桌上的空白画纸,还是点了点头。顾妍在旁边挥挥手:快去快去!顺便帮我带杯陈伯的桂花奶茶,要多糖多冰!
江屿带林薇去的是江城美术馆,离老巷不算远,坐公交只要二十分钟。馆里正在举办现代艺术展,门口的海报用的是大面积的撞色,红的像老巷的灯笼,蓝的像老周的染布,第一眼就撞得人眼睛亮。林薇跟着江屿走进去,刚绕过展厅入口的雕塑,就被墙上一幅抽象画吸引住了——画里没有具体的形状,只有层层叠叠的色块,深棕的像老榆木,浅黄的像桂花糖,最下面藏着一抹淡蓝,像阿婆豆浆碗里的浮沫。
这是艺术家以家乡记忆为主题画的,江屿站在她身边,声音压得很低,怕打扰到其他看展的人,她没画具体的房子或街道,只用色块和线条,把小时候家乡的味道、声音都融进去了。你看这抹淡蓝,她说是外婆煮的米汤凉了后,表面结的那层膜的颜色。
林薇凑近了些,鼻尖几乎要碰到画框。阳光透过展厅的天窗,落在色块上,深棕的部分显得更沉,像老巷的青石板;浅黄的部分泛着暖,像陈伯糖水铺的灯光。她突然想起上次帮老周整理染布,蓝布泡在染缸里,随着水波晃出的层层纹路,不就是这样的吗?没有具体的图案,却比任何精细的画都更像老巷的颜色。
原来还可以这样表达...她喃喃自语,指尖轻轻碰了碰画框的边缘,冰凉的触感让脑子突然清醒了些,我之前总想着把老巷的东西画得一模一样,比如张师傅的修鞋摊要画得连钉子都看清,却忘了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说不出来的。
江屿笑了,伸手帮她把被风吹乱的头发别到耳后:你看那边那组装置艺术。他指着不远处的展台,上面摆着几个透明的玻璃罐,每个罐子里都装着不同的东西——有晒干的槐树叶,有磨碎的黄豆粉,还有卷成筒的蓝布碎片,罐子下面压着张小卡片,写着外婆的厨房记忆。
林薇走过去,拿起一个装着黄豆粉的罐子,轻轻晃了晃,粉末簌簌响,像老巷石磨转动的声音。她突然想起阿婆磨豆浆时,黄豆在石磨里被碾碎,粉末飘在空气里,带着淡淡的豆香,那是她小时候最熟悉的味道,可之前做文创时,却总想着把石磨画出来,忘了这种味道记忆才更勾人。
其实体验课的宣传,不一定非要画满手艺人的样子,江屿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可以试试把的感觉做出来——比如画一只沾着木屑的手,握着刚刻好的铜铃;或者画一块绣了一半的槐树叶布贴,针线还挂在上面,让人一看就想我也想试试
林薇的眼睛瞬间亮了,像被点亮的灯泡。她掏出手机,飞快地在备忘录里画起来——先画一只手,指尖沾着点淡褐色的木屑,手里攥着个没刻完的铜铃,铃铛上只刻了半片槐树叶;再画一块蓝布,上面绣了一半的老巷门楣,针线从布角垂下来,线尾还系着个小小的结。画完后,她抬头看向江屿,眼里的兴奋像要溢出来:你看!这样是不是比画满整个修鞋摊好多了?
何止是好,江屿凑过来看手机,眼里满是笑意,比你之前想的那些方案,都更有让人想参与的冲动。你就是太执着于把所有东西都呈现出来,忘了有时候和,才更能勾起人的好奇心。
从美术馆出来时,已经是下午四点。江屿带林薇去了江边的步道,晚风拂过江面,带着点湿润的凉意,吹得林薇的头发飘起来。两人沿着江边慢慢走,脚下的石板路被夕阳晒得暖暖的,像老巷的青石板。
其实我之前也有过瓶颈期,江屿突然开口,踢了踢路边的小石子,石子滚进江里,溅起一圈小水花,去年做上海展会的展陈设计,我对着图纸熬了三天,怎么都不满意,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我去了展会附近的老弄堂,看到有个老奶奶在门口缝被子,线在阳光下拉得长长的,我突然就想通了——展陈不一定非要追求,有时候比什么都重要。
林薇转头看向他,夕阳落在他的侧脸上,把他的睫毛染成了金色。她想起江屿做的展陈设计,总在细节里藏着温暖——比如在展柜里放个小小的铜铃,风一吹就响;或者在墙面贴张老巷的旧照片,让观众能停下来多看两眼。原来他也有过卡壳的时候,可他总能从生活里找到灵感,而自己之前,却总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忘了去感受那些小细节。
谢谢你,林薇轻轻说,伸手握住他的手,他的手很暖,刚好能裹住她的手,要是没有你,我可能还在对着空白画纸发呆。
江屿笑了,把她的手攥得更紧些:不用谢我,灵感本来就藏在生活里,我只是帮你把它找出来而已。你一直都很会捕捉老巷的小感觉,只是有时候太累了,没力气去发现。
路过陈伯的糖水铺时,林薇突然停下脚步:等我一下!她跑进铺里,很快拎着两杯桂花奶茶出来,递给江屿一杯:顾妍要的多糖多冰,我也给你买了一杯,你上次说想试试,就是怕太甜。
江屿接过奶茶,吸管戳进去时发出的一声,像张师傅修鞋时锥子穿透皮革的声音。他喝了一口,甜意混着桂花香在嘴里散开,刚好中和了晚风的凉:其实也没那么甜,挺好喝的。
回到工作室时,顾妍正趴在桌上跟小王对账,看到他们回来,立刻凑过来:我的奶茶呢?还有,林薇你想出来方案没?
林薇把奶茶递给她,然后拿起马克笔,在那张空白画纸上飞快地画起来——沾着木屑的手,没刻完的铜铃,绣了一半的布贴,还有一行小字:来老巷,亲手做一件有温度的东西。顾妍和小王凑过来看,眼睛都亮了。
这也太绝了吧!顾妍指着那只沾着木屑的手,我一看就想赶紧报名,我也要刻个铜铃!小王则盯着那块蓝布:我要绣个槐树叶,送给张师傅当礼物!
林薇放下马克笔,看着眼前的画,心里的烦躁像被风吹散的云,终于消失了。她抬头看向江屿,他正站在窗边,手里拿着那杯桂花奶茶,眼里带着温柔的笑,像在说我就知道你可以。
那天晚上,林薇熬夜把海报定稿,还加了些小细节——在铜铃的边缘加了点淡淡的木纹,在布贴的针线旁加了颗小小的桂花,让整个画面更有老巷的味道。江屿在旁边帮她调整颜色,把浅黄的桂花调得更暖些,把蓝布的颜色调得更像老周染的布。
凌晨两点,海报终于完成。林薇伸了个懒腰,腰腹的酸痛又冒了出来,却觉得格外踏实。江屿帮她把海报保存好,然后递过来一杯热牛奶:快喝了睡觉,明天还要去社区工坊跟王伯对接体验课的工具。
林薇接过牛奶,喝了一口,暖乎乎的,刚好熨帖了熬夜的疲惫。她靠在江屿的肩上,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海报,突然觉得,创意的瓶颈期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忘了停下脚步,去看看身边的生活,去感受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就像老巷的豆浆,要慢慢熬才会香;就像铜铃的纹路,要慢慢刻才会有温度;就像她的创意,要在生活里慢慢找,才会有最动人的样子。
需要我帮你补充林薇带着海报去社区工坊,王伯和手艺人看到海报时的反应吗?比如王伯指着沾着木屑的手,笑着说这画的不就是我徒弟小杨吗,小李则激动地说我要在体验课上教大家刻槐树叶,保证每个人都能刻出不一样的,让海报的创意落地更有画面感,也强化老巷手艺人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