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午后,一位面带愁容、眼窝深陷的中年妇人牵着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步履沉重地走进当铺。
妇人名叫周丽,小女孩是她的女儿小娟。
“掌柜的,您行行好,救救我们家吧!”周丽泪流满面的说道。
“家里不知撞了什么邪,日日争吵不休,他爹脾气变得暴躁易怒,稍有不顺就摔打东西,夜里还常有怪声……孩子吓得整晚睡不着,我、我也快撑不住了……”
她典当的,是这令人窒息的家庭“厄运”;所求的,是驱邪安宅,让家宅重归安宁。
镜渊之力扫过周丽与小娟,我眉头微蹙。
她们身上并无阴灵缠身的迹象,阳气也属正常,但周身缭绕着一股灰败、紊乱的气息,如同乌云罩顶。
这并非外邪入侵,而是长期负面情绪积累导致的家宅气场恶化。
更麻烦的是,这种紊乱的气场,如同腐肉吸引苍蝇般,正吸引着一些低等的游魂野鬼在她们家附近徘徊,虽未直接附体,却进一步加剧了不安的氛围,形成了恶性循环。
“家中近日可有何变故?或长期积怨?”我问道。
周丽哽咽道:“她爸……工作的的厂子关了,没有了工作,心里憋闷,喝酒解愁,回来就……就找茬发脾气。我多劝几句,他便吼我,孩子一哭,他更烦……以前虽不富裕,却也和睦,如今这日子……”她说不下去了,小娟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大眼睛里满是恐惧。
根源在于失业带来的经济压力与挫败感,以及沟通不畅导致的家庭矛盾。人心生了“鬼”,家宅自然不宁。
“问题不在外邪,而在人心。”我直言道,“焦虑、怨气、恐惧,这些负面情绪交织,坏了家宅风水,才招来些不干净的东西窥伺。”
周丽茫然道:“那……那该如何是好?”
“需先安人心,再净家宅。”我取来三张“静心符”,并非驱鬼之用,而是蕴含一丝宁神静气的裁断之力,“将此符置于枕下,可助眠安神。但更重要的是,你需与你老公好好谈一谈。”
我让周丽将丈夫赵大请来。赵大起初不愿,被周氏苦苦哀求而来。
他面色晦暗,眼神躲闪,浑身酒气,确实一副失意潦倒的模样。
我没有指责,而是让苏挽的魂丝轻柔地拂过他的灵台,安抚其躁动的情绪,同时我以平和的语气道:“赵大哥,一时困顿并非绝路。
家是港湾,而非战场。
争吵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家人离心,让厄运趁虚而入。
你若信我,当铺可为你引荐一份码头搬运的短工,虽辛苦,可暂渡难关。
但这家宅安宁,终究需你们夫妻同心,互谅互让。”
赵大沉默良久,看着妻子憔悴的脸和女儿恐惧的眼神,重重叹了口气,眼中戾气渐消,取而代之的是愧疚与无奈。
他点了点头。
我又取出一小袋“净宅盐”(混合了香灰与月光祝福的粗盐),让周丽洒在屋角门槛,并教她每日清晨焚一炷“安息香”(普通檀香即可),以清香净化屋内浊气。
更重要的是,我叮嘱他们,每日饭后,一家三口需静坐一炷香的时间,不必说话,只是安静地待在一起,感受彼此的存在。
数日后,周丽携女再次来访,脸上已有了些许血色,小娟也活泼了些。
她千恩万谢,说丈夫去了码头做工,虽累,但脾气好了许多,家中不再争吵,夜半怪声也消失了,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镜渊之力再看,周氏一家身上的灰败之气已散去大半,家庭气场逐渐恢复平和,那些徘徊的低等游魂也因无隙可乘,渐渐消散了。
往生簿上,关于此事的记录旁,浮现一幅简笔画:一盏油灯下,三人围坐,窗外乌云散去的景象。旁注:
“家宅不安,非尽鬼魅作祟。
人心生隙,气场自溃。戾气招阴,和气生阳。
破局之道,首在安顿人心,次在清扫屋宇。
家和,则万邪不侵。”
看来,这执念当铺,有时也要客串一回“和事佬”,治的不是鬼,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