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的李瑞,声音像是被砂纸磨过,含混不清,充满了被人从深度睡眠中强行拽出的怨气。
“老大……智能手环?你没搞错吧?那不是给小年轻计步数、测心率的玩具吗?咱们发改委什么时候兼职卖电子产品了?”
林舟没有理会他的抱怨,声音平静但清晰地穿透了电话线的电流音。
“我要的,不是玩具。我要一个能救命的东西。一个能让陈大娘那样的老人,在摔倒的瞬间,就有人知道;在忘记吃药的时候,就有人提醒;在心脏出现异常搏动时,能第一时间触发警报的东西。”
“救命……”李瑞重复着这个词,电话那头的呼吸声瞬间变了。
林舟能想象到,那个刚才还瘫在床上的年轻人,此刻一定已经坐了起来,睡意在“救命”这两个字面前,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蒸发。
“能做到吗?”林舟问。
沉默。
大约过了半分钟,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布料摩擦声,紧接着是键盘被敲得噼啪作响的声音。李瑞的声音再次响起时,已经完全没有了睡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技术人员进入战斗状态后特有的亢奋。
“老大,你等我一下!”
林舟没有挂电话,他静静地听着。他知道,他只是点燃了一根引线,而李瑞,就是那个能让这根引线引爆整个军火库的人。
又过了大概十分钟,李瑞的声音像连珠炮一样响了起来。
“老大,你说的这个东西,技术上完全可行!心率、血氧,这是最基础的。加上六轴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配合算法就能做到95%准确率的摔倒监测!再集成一个低功耗的GpS模块,防止老人走失!我们甚至可以加上一个微型的语音模块,用来吃药提醒和一键紧急呼叫!”
李瑞越说越快,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成型的产品。
“不,这还不够!”他自己否定了自己,“一个手环只是一个孤立的传感器,一个信息孤岛!老大,我们不能只造一个手环,我们要建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智慧养老’的生态系统!”
智慧养老。
林舟的眼睛亮了。这正是他在沙盘推演中,那个“技术变量”所指向的终极形态。
“说下去。”
“您想啊,老大!”李瑞的声音里带着颤音,那是极致兴奋的表现,“全省几百万老人,每人手上一个我们的智能手环,这就是几百万个移动的、24小时不间断的生命体征采集点!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实时汇聚到我们的云端大数据中心!”
“在这个中心里,我们用人工智能为每一位老人建立一个独一无二的、动态的健康档案。AI不是死的程序,它会学习!它能通过分析一个老人连续一个月的心率变化,提前三天预测出他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它能通过对比一个社区内上千名老人的体温和呼吸数据,提前一周预警流感爆发的可能!”
“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它不再是商业公司用来给您精准推送广告的工具,而是悬在我们每一个老人头顶的‘守护神’!”
林舟安静地听着,脑海中的【因果沙盘】已经自动将李瑞描述的场景进行了建模。他看到,那张原本由无数孤立光点组成的地图上,一张无形的、由数据流编织而成的大网正在缓缓覆盖上去。
每一个光点,都被这张网连接。当一个代表老人的红色光点因为“摔倒”而急促闪烁时,警报信息不再是石沉大海。
沙盘中,一条红色的警报路径瞬间生成:
0.1秒后,警报信息抵达省级“智慧养老”指挥中心。
0.5秒后,AI系统自动识别老人身份、住址、紧急联系人、病史。
1秒后,一条短信同时发送到他儿子的手机上:“您的父亲于xx时xx分,在xx小区家中发生疑似摔倒,请立即确认!”
1.5秒后,指挥中心的坐席人员接通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值班电话:“城西花园3栋501室王大爷摔倒,请医护人员立刻上门!”
3秒后,系统在社区志愿者库里,自动匹配到住在同一栋楼402室的、注册过急救志愿者的张女士,并将求助信息推送过去:“您好,您的邻居王大爷需要紧急帮助,如您方便,请先行查看。”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快到不可思议。
这就是技术的力量。它将原本需要层层上报、部门协调的复杂流程,压缩到了短短几秒钟之内。它解决了林舟在沙盘推演中看到的第一个障碍——医疗资源挤兑。它不需要在每个小区都派驻医生,而是用一个强大的数据中心,赋能了少数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大量的基层社区工作者、甚至邻里。
“钱呢?”林舟提出了第二个关键问题,“这样的系统,成本有多高?”
“高?不,老大,这恰恰是最省钱的模式!”李瑞立刻反驳道,“建一个中高端的养老院床位,前期投入加后期维护,没个几十万下不来吧?而且它只能服务一个人。我们的手环,如果采购量达到百万级别,硬件成本可以压到一百块以内!云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次性投入,后期运营成本主要是人力和带宽,分摊到几百万人头上,每人每年可能也就几十块钱!”
“我们是用一百块的硬件,撬动了几十万的社会效益!这是最高效的杠杆!”
沙盘中,代表财政支出的数据模型开始疯狂运算。推演结果显示,如果全省推行“智慧养老”计划,其前期总投入,甚至低于省里规划中未来五年新建三百家养老院的总预算。但它的覆盖面,却是后者的上千倍。
财政可持续的问题,解决了。
“最后一个问题,人。”林舟的声音变得格外严肃,“专业的护理人员缺口巨大,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电话那头的李瑞笑了,笑声里充满了自信。
“老大,技术不能取代人,但技术可以解放人。”
“您想,一个护工,过去一天要跑十户人家,给二十个老人量血压、测血糖,记录在本子上,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真正能用来和老人说说话、做做康复护理的时间有多少?”
“现在呢?这些数据采集工作,手环全部自动完成了。护工的手机App上,能清晰地看到她负责的所有老人的健康曲线。谁的指标异常,谁需要重点关注,一目了然。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那些真正需要面对面交流和专业护理的老人身上。一个护工,过去只能服务二十人,现在或许能服务五十人,而且服务质量更高!”
“这不只是解放了专业的护工。它还赋能了那些有心无力的子女。我们可以在App里开发一个‘亲情模式’,子女可以随时看到父母的健康数据,系统甚至可以根据数据给他们一些建议,比如‘爸爸最近睡眠不好,可以多陪他散散步’。这让孝心,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指南。”
林舟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烟圈。
李瑞的这番话,为他描绘了一幅无比动人的画卷。一个由技术驱动,连接了政府、医院、社区、家庭和志愿者的全新养老服务网络。它冰冷,因为它基于数据和算法;但它又无比温暖,因为它最终指向的是每一个具体的人,是那些在时光中逐渐老去的父母和亲人。
“医养结合”这四个字,在李瑞的构想下,终于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套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完整方案。
“老大,这个计划,就叫‘智慧养老’工程,怎么样?”李瑞在电话那头,像一个等待老师表扬的孩子,语气里充满了期待。
“很好。”林舟掐灭了烟头,“非常好。”
他从不轻易夸人,但这一次,他是由衷的。李瑞的天赋,在于他总能用最疯狂的技术想象力,为自己最冷静的政治构想,插上翅?es。
然而,就在林舟准备让李瑞立刻组织团队,将这套构想细化成可执行方案时,他脑海中的沙盘,却在完成最后一次综合推演后,发出了一声轻微的、几乎不可察觉的警报。
一个全新的、之前从未出现过的红色区域,在庞大的数据模型上缓缓浮现。这个区域与技术无关,与资金无关,与人员无关,但它的危险等级,却比之前所有的障碍都要高。
林舟的瞳孔微微收缩。
电话那头的李瑞还在兴奋地描绘着未来的蓝图:“老大,您放心,给我一个月,我保证把原型机给您做出来!到时候咱们找个社区试点,让那些老头老太太看看,什么叫黑科技……”
“李瑞。”林舟打断了他。
“啊?老大,您说。”
林舟沉默了片刻,他看着沙盘上那个刺眼的红色区域,一字一句地问道:“这个手环,如果陈大娘自己不愿意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