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战略玄机:产业兴旺与人才回归
林枫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扔进深海的旱鸭子,刚刚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却在溺水的前一秒,突然学会了用鳃呼吸。
民心值跌落到“32”的瞬间,一种强烈的虚弱感攫住了他,仿佛精神被抽走了大半。系统面板上,许多原本亮着的辅助功能图标都变成了灰色,包括他刚刚习惯的【民心预警】。这意味着他成了一个几乎“失明”的指挥官,再也无法提前洞悉潜在的危机。
他赌上了一切。
然而,与这虚弱感相伴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充盈。那股由【乡村振兴战略】化作的信息洪流,并没有粗暴地填塞他的大脑,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国画大师,在他的意识里,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万里江山图。
他站在办公室的黑暗中,窗外的城市灯火仿佛都已褪色。他的眼前,只有那八个如同洪钟大吕般回响的字。
产业兴旺,人才回归。
这八个字,他曾在无数文件和报道中见过,熟悉得就像自己的名字。可直到此刻,他才真正理解了它们的骨血与灵魂。它们不是两个孤立的词组,而是一对相互缠绕、互为因果的齿轮。
产业是巢,人才是凤。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可若是没有凤凰啼鸣,梧桐树也不过是普通的木头。
林枫缓缓坐下,闭上眼睛,任由那幅“画卷”在他脑海中变得愈发清晰。
画卷的第一部分,名为“产业兴旺”。
这并非他想象中,将县城的工厂复制到乡村。恰恰相反,战略的核心理念是“反向定制”。它展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工业园区,而是千姿百态的乡土经济形态。
一幅画面展开:在石盘村那样的山区,战略给出的方案是“数字新农人+产地品牌化”。画面中,一个像王雷一样的年轻人,不再是孤军奋战,他的身后,是一个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山货合作社”。村民们将采摘来的菌子、核桃送到合作社的“品控车间”进行筛选、烘干、包装,每一袋产品上都贴着一个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这是哪位大娘在哪座山头采的,甚至还有一段关于石盘村历史的短视频。
快递车不再是难题。战略的推演中,县政府通过补贴,在每个乡镇设立了“物流中转仓”,快递公司只负责将货物从镇上运走,而从村到镇的“最后一公里”,则由合作社自己的运输队完成。王雷的直播间里,背景不再是杂乱的屋子,而是一个古朴雅致的“乡土文化展示馆”,他一边卖着山货,一边讲着村里的传说故事。
另一幅画面流转:对于赵家沟那样几乎“死亡”的村落,战略给出的方向更是天马行空——“沉浸式乡愁体验区”。画面里,破败的土坯房被原样修复,但内部已经通上了水电和网络。村子没有被推平,反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那种与世隔绝的“寂灭感”。这里不再以农业为主,而是成了一个供城市人短期“隐居”的去处。他们可以来这里体验几天没有喧嚣、没有KpI的慢生活,跟着像赵长根那样的老人,学着辨认草药,听他讲过去的故事。赵长根不再是孤独的留守者,他成了这个“活态博物馆”里最珍贵的“馆藏”,他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可以“售卖”的文化产品。
林枫的心脏猛地一跳。他明白了,产业兴旺的关键,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发现”什么。发现每个村庄独一无二的价值,然后用现代的商业模式将其“翻译”出来。
画卷翻到了第二部分——“人才回归”。
如果说“产业兴忘”是解决了“回乡干什么”的问题,那么“人才回归”则要解决“凭什么回来”和“如何留下来”的难题。
战略给出的答案,是一个立体的“引凤体系”。
首先是“硬环境”的重塑。稳定的电力、高速的网络、通畅的道路……这些在城里人看来理所当然的东西,在乡村却是最稀缺的资源。战略推演中,县里成立了一个“乡村基建突击队”,专门负责啃这些硬骨头,哪里电压不稳就架设新的变压器,哪里网络不通就把光纤铺到村口。
其次是“软环境”的优化。这才是真正的玄机所在。画面中,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极具诱惑力的“乡创扶持计划”。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可以申请三年免息的“乡创贷”;他们租用集体土地和房屋,前两年租金全免;县里还组织了由农业专家、电商达人、财务顾问组成的“乡创导师团”,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
更绝的是,战略提出了一个“基层治理负面清单”的概念。画面里,石盘村那个思想僵化的村长,再也无法以“集体利益”为名,随意刁难王雷。因为县里的文件明确规定,对于返乡创业项目,村委会“非禁即许”,并且必须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所有备案手续,否则将直接问责村支书。这是在用制度,为“王雷们”扫清脚下的绊脚石。
最后,也是最触动林枫的一点,是“情感纽带”的维系。
战略中有一个模块,叫“乡贤理事会”。画面里,村里会定期邀请那些在外地有所成就的企业家、教授、干部回乡,参与村庄的规划和发展。他们或许不能全职回来,但他们的人脉、资源和视野,是村庄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回乡,不是简单的衣锦还乡,而是带着一种反哺故土的责任感。这不仅能为乡村发展带来外部资源,更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回家,是一件光荣而有前途的事。
信息洪流渐渐平息,林枫的脑海中,那幅万里江山图最终定格。所有的画面、模型、策略,都汇聚成了一个清晰无比的逻辑闭环:
以“硬基建”打通乡村的“血管”,以“软环境”激活乡村的“神经”,以“情感纽带”重塑乡村的“灵魂”。三者合一,才能真正吸引“人才”这条活水。而活水涌入,曾经干涸的土地,自然能孕育出“产业”的繁花。
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林枫猛地睁开眼,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亮。他感觉自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之前所有关于乡村问题的困惑、迷茫、无力,在这一刻,都被一扫而空。
他知道该怎么向陈建国交代了。他甚至知道,该如何让那位即将到来的杨万里副部长,都感到震惊。
他走到那张巨大的地图前,看着上面的一个个红圈,眼神已经完全不同。这些不再是代表着衰败和问题的伤疤,而是变成了一块块等待雕琢的璞玉。每一个村庄,都有它独特的纹理和价值。
赵家沟的“寂灭”,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石盘村王雷的“奋斗”,可以成为一个可复制的创业模板。
那些留守老人的“等待”,可以转化为对乡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
他所要做的,就是成为那个手持刻刀的匠人。
林枫快步走回办公桌,打开台灯,铺开一张崭新的稿纸。他拿起笔,手腕却微微有些颤抖,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兴奋。
他要写的,不是一份四平八稳的工作汇报,而是一份向传统乡村发展模式宣战的檄文。
他深吸一口气,在稿纸的最上方,写下了这篇战略构想的标题。
不是那些空泛的口号,也不是复杂的学术名词。
他只写了九个字,九个足以让陈建国,乃至省委考察组都为之一振的字。
《清源县乡村价值重构计划》
写完标题,他没有停顿,文思泉涌。
“报告陈书记:”
“清源县乡村振兴之困,非贫困之困,乃价值体系崩溃之困。传统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价值体系,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冲击下已然瓦解。故,我县破局之路,不在于输血,而在于换血;不在于修补,而在于重构。”
“核心思路:以‘人才资本’替代‘土地资本’,成为乡村价值的核心引擎……”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一个个大胆而又逻辑严密的构想,从他的笔下流淌而出。
他没有注意到,窗外的天色已经从墨黑,转为深蓝,再转为鱼肚白。一轮红日,正从远处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
就在这时,他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林枫笔下一顿,抬起头。这个时间点,会是谁?
门被推开一条缝,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探进了头,是县长钱卫东的秘书小李。他看到林枫,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焦急的神色。
“林……林副县长,您怎么在这儿?”小李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慌乱,“出事了,钱县长让您立刻去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