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州日报社旁的咖啡馆,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洒下温暖的光斑。赵晓颖和一位气质儒雅、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中年男子相对而坐。男子名叫陆文渊,是省城一所知名大学的法学教授,也是赵晓颖新书《破局与重建》的法律顾问,在书籍的严谨性和法理支撑上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香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情。
文渊,这本书能顺利出版,并且获得这么好的反响,真的要多谢你。赵晓颖搅拌着杯中的拿铁,眼神真诚,那些复杂的法律条文和程序,经过你的梳理和解读,变得清晰又有力,为这本书增色不少。
陆文渊温和地笑了笑,镜片后的目光睿智而专注:晓颖,你太客气了。能参与这样一部重要作品的创作,是我的荣幸。是你的勇气和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个时代极具价值的样本。我做的,不过是尽一个学者的本分,确保它在法理上站得住脚。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欣赏:说实话,阅读你的书稿,跟随你笔下的清州走过那段惊心动魄的历程,对我自己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它让我看到,法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象牙塔里,必须关注活生生的实践,尤其是像清州这样体现制度力量和自我革新精神的实践。
赵晓颖感受到他话语中的共鸣,心中微动。这些年来,她全身心投入工作,感情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不是没有追求者,但似乎总难找到能在精神层面同频共振的人。而眼前这位陆教授,沉稳、博学,对法治和社会正义有着深厚的理解和执着,与她的追求如此契合。
你说得对,赵晓颖赞同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产生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有时候也在想,记录之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晓颖。陆文渊认真地说,但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做更多。比如,以清州案例为基础,开展更深入的法治与治理研究,或者合作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更多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
这个提议让赵晓颖眼前一亮,这正是她近期在思考的方向。这个想法太好了!她有些兴奋,我们可以把清州的真实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们不仅仅是学习法条,更能理解法律在复杂现实中的运作和力量。
两人的话题从书籍延伸到学术合作,又很自然地转向了彼此的生活。他们发现,除了对事业的共同追求,在文学、音乐甚至对生活的态度上,都有许多相似的见解。交谈轻松而愉快,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几天后,陆文渊邀请赵晓颖去听一场关于数字时代的法治与伦理的讲座,主讲人是他的一位导师,国内法学界的泰斗。讲座结束后,两人在校园里漫步。
晓颖,陆文渊停下脚步,夜色柔和,路灯在他们身上投下温暖的光晕,认识你这段时间,我常常被你的才华、勇气和那份对真相的执着所打动。和你交谈,总是能激发我很多的思考。我……我想,我们是否可以不止于朋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
他的话语直接而诚恳,目光清澈地注视着赵晓颖。
赵晓颖的心跳漏了一拍。她并非没有预感,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她还是感到一丝慌乱和……欣喜。她沉默了片刻,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了一个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文渊,我的工作性质,你知道的。注定不会安稳,甚至可能还会有风险。而你,是象牙塔里的学者,追求的是宁静与深邃。我们……真的合适吗?
陆文渊笑了,笑容温和而坚定:晓颖,象牙塔并非隔绝于世。真正的学者,心应该与时代同频跳动。你的冒险和担当,恰恰是我所敬佩和向往的。宁静与深邃,不应该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我相信,我们不同的轨迹,反而可以互相滋养,彼此支撑。你冲锋在前,我可以做你坚实的后方,用我的专业知识为你提供支持,和你一起分析、思考。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结合吗?
他的话,像一阵暖流,消融了赵晓颖心中最后的顾虑。她抬起头,迎上他真诚的目光,脸上露出了释然而幸福的微笑:你说得对。也许,不同的光谱,才能合成更完整的光。
没有轰轰烈烈的告白,没有甜言蜜语的承诺,在这所百年学府的静谧夜色中,两颗因为共同理想而相互吸引的心灵,自然而然地靠在了一起。
他们的恋情,低调而稳定。赵晓颖继续在清州奔忙她的新闻调查和传承工作,陆文渊在省城教书育人、着书立说。他们通过电话、视频交流各自领域的见闻和思考,周末时,有时是陆文渊来清州,有时是赵晓颖去省城。他们会一起讨论案例,一起看书,一起在湖边散步,交流着对工作、对生活、对未来的看法。
李正峰在一次来清州调研时,听周海提起此事,特意约赵晓颖和陆文渊一起吃了顿便饭。席间,他看着这对气质相投的伴侣,欣慰地对赵晓颖说:晓颖同志,看到你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归宿,我真为你高兴。陆教授是难得的良师益友,你们在一起,一定能互相成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赵晓颖和陆文渊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对于赵晓颖而言,这份迟来的爱情,并非她生命的全部,却是命运给予她的一份珍贵礼物。它让她在充满挑战和压力的职业生涯之外,有了一个可以安心停靠的港湾,一个可以深度交流的灵魂伴侣。这让她能够以更加饱满、更加从容的姿态,继续她所热爱的守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业。她的爱情,与她的事业一样,扎根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责任,也因此显得格外坚实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