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赏:唐代“硬骨头京兆尹”!敢杀嚣张军将,连权宦仇士良都拿他没辙
李德裕担任宰相时,京兆尹薛元赏曾去他私人府邸拜访。按老规矩,百官去宰相府,前面引路的侍从不会再大声清道。薛元赏下马进门,李德裕还不知道他来了,正坐在厅堂里,像是在跟人争执。
薛元赏问旁边人怎么回事,有人说是“一位军中将领在跟宰相吵”。薛元赏一听,直接推开门闯进去,对着李德裕说:“相公您是朝廷重臣,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哪有一个军中将领敢这么对您无礼!现在朝廷纲纪本来就松松垮垮,大家还指望您来整顿,哪能让这种无礼的事从您这儿开始呢!”
说完,薛元赏扭头就快步走了,回头对手下喊:“把那军将给我抓过来!”当时权宦仇士良正把持朝政,他的手下已经把这事报上去了。很快,宦官接连传仇士良的命令:“仇中尉请京兆尹过去一趟!”薛元赏根本不搭理,当场下令把那军将杖打致死。
仇士良得知后气得火冒三丈。薛元赏于是脱掉官服,穿着白色便服去求见仇士良。仇士良出来就质问他:“你凭什么擅自杀死军中大将?”薛元赏把那军将对宰相无礼的情况一五一十说清楚,还反驳道:“宰相是朝廷大臣,中尉您也是朝廷大臣。他既然能对宰相无礼,难道就不能对您无礼吗?国家的法律,您本该维护,要是一旦破坏了就太可惜了。我现在已经穿着便服来领罪了!”
仇士良觉得他说得有理有据,没法反驳,只好让手下拿酒来,喝了杯酒就作罢了,没再追究他的责任。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硬刚强权的底气,藏在“占理不慌+以退为进”里
薛元赏敢杀军将、硬刚仇士良还能全身而退,核心靠两个关键操作:
1.把“小事”拔高到“纲纪”层面,占稳理据制高点:他没把军将的行为当成普通争执,而是上升到“破坏朝廷纲纪”的高度,强调宰相的尊贵地位和整顿纲纪的重要性,让自己抓杀军将的行为有了正当理由,站在了道义和规则的一边;
2.主动“认怂”领罪,实则堵死对方发难的口子:杀了人后不跑路、不辩解,反而穿便服主动请罪,摆出“愿受惩罚”的姿态。这一招以退为进,既显得坦荡,又把矛盾焦点从“是否越权杀人”转移到“杀人是否合理”上,让仇士良没法用“擅权”的罪名打压他。
这就像面对有权有势的人挑衅,不能硬碰硬蛮干,要先找准自己的“理”,站在规则或道义的高点,再用“不逃避责任、据理力争”的态度应对,才能让强权者没辙,本质是“有理+敢为+谋略”的结合。
二、核心启示:遇“强权施压\/无理挑衅”,别软,用“抓理+敢刚+巧应对”破局
薛元赏的硬刚思路,放现在应对强权施压、无理挑衅的场景超实用:
- 职场遇“上级\/权贵无理冒犯”:如果遇到有权势的人破坏规则、无理挑衅,别一味忍让,先明确对方行为的不合理之处,抓住“规则”“公平”等核心理由,勇敢站出来反驳,让对方知道你占理,不敢随便拿捏;
- 处理“为守规则得罪人”的局面:要是为了维护规则不得不采取强硬行动,事后别逃避,主动说明情况,用充分理由证明自己的合理性,用“愿承担责任”的姿态化解对方的怒火,反而能占据主动;
- 应对“有权者的报复威胁”:要是因坚持原则得罪了大人物,对方找上门施压,别慌,冷静摆出自己的理据,强调“事出有因、于法于理都站得住脚”,让对方明白施压没用,反而可能让自己理亏。
简单说就是:“遇到强权施压或无理挑衅,别因为对方有权就怂了。先抓准自己的道理和立场,敢据理力争,再用‘不避责任、以理服人’的方式应对,才能让强权者无可奈何,守住自己的原则底线。”
【原文】薛元赏
李相石在中书,京兆尹薛元赏尝谒石于私第。故事,百僚将至相府,前驱不复呵。元赏下马,石未之知,方在厅,若与人诉竞者。元赏问焉,曰:“军中军将。”元赏排闼进曰:“相公朝廷大臣,天子所委任,安有军中一将而敢无礼如此!夫纲纪凌夷,犹望相公整顿,岂有出自相公者耶!”即疾趋而去,顾左右:“可便擒来!”时仇士良用事,其辈已有诉之者。宦官连声传士良命曰:“中尉奉屈大尹!”元赏不答,即命杖杀之。士良大怒。元赏乃白衣请见士良,士良出曰:“何为擅杀军中大将?”元赏具言无礼状,且曰:“宰相,大臣也,中尉,亦大臣也。彼既可无礼于此,此亦可无礼于彼乎?国家之法,中尉宜保守,一旦坏之可惜。某已白衫待罪矣!”士良以其理直,顾左右取酒饮之而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