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随:北宋“以德报怨”能臣!放下旧怨解人困,格局成就人生路
王随(后来被追赠“章惠公”)当年考进士时,家里特别穷。他在翼城县游历的时候,因为欠了别人饭钱,被抓进了县衙。
当时石务均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不仅替王随还了饭钱,还把他接到家里居住招待,石务均的母亲对他更是格外敬重有礼。
有一天,石务均喝醉了酒,让王随跳舞助兴。王随跳得不合他的心意,石务均就动手打了他,王随于是离开了石家。
第二年,王随考中进士,过了很久之后担任河东转运使。石务均听说后,害怕王随报复,就逃跑了。
后来文彦博(后来被封为“潞国公”)担任翼城县令,因为别的事情要抓捕石务均。石务均走投无路,只好紧急去投奔王随——此时王随已经当上御史中丞了。
王随得知后,派人封了一锭银子送到翼城县衙,让县里帮忙安葬石务均的父亲(石父此时应已去世),文彦博见状,就不再追究石务均的事,这件事就此解决。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化解旧怨,关键在“放下私怨+念及旧恩”
王随能放下被殴之怨,出手解救石务均,核心逻辑是“超越个人恩怨、以格局优先”的处世智慧,可拆解为两层:
1.看透“恩怨本质”:铭记他人之恩,淡化个人之怨
他深知石务均当年的行为是“醉酒失德”,而非蓄意加害,更清楚石家曾对自己有“偿钱、收留、礼遇”的大恩。在“被殴打”的私怨与“受接济”的旧恩之间,他选择铭记恩情、放下怨恨,不将个人一时的屈辱凌驾于他人的救命之恩上。
2.以“间接援手”破局:既解人危难,又不失体面
他没有直接出面干预县衙办案,而是通过“资助安葬石父”的方式传递信号——既体现了对石家旧恩的感念,也暗示了自己对石务均的态度。这种做法既帮石务均化解了危机,又维护了官府办案的严肃性,同时也保全了双方的体面,展现了极高的处事分寸。
二、核心启示:处世做人,别纠结私怨,用“格局换前路+感恩赢人心”
王随的处世智慧,对人际相处、职场发展、恩怨化解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人际相处:放下“小恩怨”,铭记“大恩情”
与人交往中,难免会遇到摩擦或委屈(如朋友无心之失、同事言语冒犯),别揪着对方的过错不放。可像王随那样,多回想对方曾给予的帮助(如朋友的陪伴、同事的协作),淡化一时的不愉快。对他人的恩情常怀感恩之心,对他人的小过保持宽容,才能收获长久的人际关系。
- 职场发展:以“格局”破“恩怨”,避免报复毁前程
职场中若遭遇不公(如被同事排挤、被下属顶撞),别被报复心理主导。若因私怨打压他人,不仅会败坏自己的口碑,还可能引发连锁矛盾,影响职业发展。反之,像王随那样以包容态度对待曾经冒犯自己的人,既能展现个人格局,赢得他人尊重,也能为自己营造更宽松的职场环境。
- 恩怨化解:用“体面方式”出手,既解困又留余地
若有机会对曾经有过矛盾的人施予援手,别摆架子或刻意炫耀。可借鉴王随“间接援手”的方式:比如职场中曾与你有过节的同事遇到工作难题,不直接指点,而是通过分享资料、推荐资源等间接方式帮忙;朋友因误会与你疏远后陷入困境,不直言“我帮你”,而是通过共同好友传递帮助意愿,既化解对方尴尬,也让援手更易被接受。
简单说就是:“做人处世,纠结于一时的恩怨得失,只会困住自己的脚步。真正的智慧是放下私怨、常怀感恩,用宽广的格局接纳他人的不完美,用体面的方式化解矛盾。这样不仅能赢得他人的真心,更能为自己的人生铺就更宽广的道路。”
【原文】王随
王章惠公随举进士时,甚贫。游翼城,逋人饭,被执入县。石务均之父为县吏,为偿钱,又馆给之于其家,其母尤加礼焉。一日务均醉,令王起舞,舞不中节,殴之,王遂去。明年登第,久之为河东转运使,务均惧而窜。及文潞公为县,以他事捕务均,务均急往投王,王已为御史中丞矣。乃封一铤银至县,令葬务均之父,事遂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