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北宋“稳市智者”!用自家绢帛稳人心,轻松化解铁钱危机
至和年间,起居舍人毋湜向朝廷上书,请求废除陕西地区流通的铁钱。朝廷虽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他的同乡大多知道了这件事,于是纷纷拿着铁钱去买东西,担心铁钱以后变成废纸。
可商家们也怕铁钱作废,都不肯接受,一时间长安的市场陷入混乱,很多店铺干脆关了门。文彦博的下属建议发布禁令制止这种乱象,文彦博却摇摇头说:“这样做只会让民众更恐慌,乱上加乱。”
他随后找来丝绸行业的商贩,从自己家里拿出几百匹绢帛,让商贩去卖,还特意叮嘱:“收货款时,必须全部收铁钱,不准收铜钱。”消息传开后,民众看到文彦博都愿意用铁钱交易,就知道铁钱不会被废除,心里的顾虑打消了,关闭的店铺重新开业,市场很快恢复了安稳。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平息市场恐慌,关键在“破谣言+树信心,以‘实际行动’代‘强制禁令’”
文彦博能快速稳住市场,核心逻辑是“精准拿捏民众恐慌心理、用‘示范行动’重建信任”的治理智慧,可拆解为两层:
1.看透恐慌本质:民众怕“铁钱作废”,需“可信信号”定心
市场混乱的根源不是铁钱本身有问题,而是“废除铁钱”的谣言引发了民众的焦虑——大家怕手里的铁钱变没用,才急于花掉;商家怕收了“废钱”,才拒绝接受。此时单纯下禁令,只会让民众觉得“官府在掩盖真相”,反而加剧恐慌,这是文彦博拒绝禁令的关键原因。
2.以“行动示范”破局:用“自身公信力”传递“铁钱有效”信号
文彦博作为地方重臣,他的行为对民众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他拿出自家绢帛“只收铁钱”,相当于用自己的资产为“铁钱不会作废”背书,比任何口头承诺或官府公告都更有说服力。民众看到“高官都认可铁钱价值”,恐慌自然消散,市场秩序随之恢复。
二、核心启示:应对“谣言恐慌\/信任危机”,别硬禁,用“示信行动+精准破谣”破局
文彦博的智慧,对舆情应对、信任重建、危机管控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应对“谣言引发的恐慌”:用“实际行动”传递可信信号,别靠禁令压制
若遇到谣言引发的混乱(如公司“要裁员”的谣言导致员工无心工作、社区“水质有问题”的谣言引发抢水潮),别只靠“发声明辟谣”或“下禁令制止”。可像文彦博那样,用行动破谣——比如公司老板公开招聘新员工、推进新项目,用“扩大规模”的行动证明“裁员是假的”;社区工作人员当众喝自来水、邀请权威机构检测并公示结果,用“亲身体验+数据”证明“水质安全”,比单纯辟谣更有效。
- 重建“信任危机”:用“自身投入”背书,增强可信度
若个人或组织遭遇信任危机(如商家被质疑“商品质量差”、职场人被怀疑“工作能力不足”),别只靠“口头辩解”。可主动“押上自身利益”证明——比如商家推出“不满意全额退款+额外补偿”政策,用“承担损失”的诚意重建信任;职场人主动接手“难项目”,用“投入时间精力、承担责任”的行动证明能力,让质疑不攻自破。
- 治理“乱象”:抓“核心矛盾”,别搞“一刀切”
文彦博没有针对“民众花铁钱、商家拒收”的表面乱象下禁令,而是抓住“民众怕铁钱作废”的核心矛盾解决问题。日常治理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员工迟到频发”,别只靠“罚款”,要先查清是“通勤不便”还是“工作积极性低”,再针对性解决;遇到“客户投诉多”,别只怪“客户挑剔”,要先排查“产品问题”或“服务漏洞”,精准施策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简单说就是:“遇到谣言恐慌或信任危机,硬禁硬压只会适得其反。关键是找到大家恐慌的根源,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传递可信信号,用自身公信力或利益背书,让大家重新放心,混乱自然会平息。”
【原文】文彦博
起居舍人毋湜,至和中上言,乞废陕西铁钱。朝廷虽不从,其乡人多知之,争以铁钱买物。卖者不肯受,长安为之乱,民多闭肆。僚属请禁之,文彦博曰:“如此是愈惑扰也。”乃召丝绢行人,出其家缣帛数百匹,使卖之,曰:“纳其直尽以铁钱,勿以铜钱也。”于是众知铁钱不废,市肆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