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北宋“稳局强军智者”!用“谬言安溃卒+激励练精兵”破危局,以巧计固边防
沈括担任延州知州时,种谔率军驻守五原,恰逢天降大雪,军粮供应中断。殿值刘归仁带领士兵向南溃逃,三万士兵全都涌入边塞,当地百姓吓得惶恐不安。
沈括亲自到东郊,名义上是为河东归来的军队饯行,正好遇到几千名溃逃的士兵。他故意问:“是不是副都总管派你们回来取军粮的?(旁边批注:用谎言安抚军心)带队的是谁?”士兵们回答:“在后面。”沈括立刻下令让他们各自返回军营。不到十天,所有溃逃的士兵都回到了驻地。
之后沈括出城检阅军队,刘归仁也来了。沈括质问他:“你说回来取粮,为什么没有带兵符?”随即下令将他斩首示众。(旁边批注:士兵已经安定,刘归仁不过是个普通之人,杀他无患)
冯梦龙点评:沈括在延州任职期间,把朝廷额外赏赐的钱全部用来买酒,下令让集市上的平民子弟比赛骑马射箭。对技艺超群的人,他亲自起身斟酒犒劳。边境的人都非常踊跃,纷纷拿起弓箭,生怕不能参加比赛。过了一年,他选拔出上千名能射穿铠甲、擅长骑马的人,把他们都编入中军充当志愿兵,延州的军威也比其他州府更为雄壮。沈括真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啊!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稳局强军,关键在“先安后治+以奖聚能,用‘柔性安抚+刚性立威+激励赋能’掌主动权”
沈括能化解溃兵危机、强化边防战力,核心逻辑是“精准拿捏‘溃兵恐慌、民众涣散’的痛点,先以谎言稳军心,再以重典立规矩,最后用激励聚民心,层层推进掌控局势”,可拆解为三层:
1.化解溃兵危机:先“柔性安抚”稳局面,再“刚性治罪”立权威
他明白,三万溃兵恐慌奔逃时,硬拦只会引发混乱。于是用“归取军粮”的谎言,给溃兵一个台阶,消除他们的“逃兵负罪感”,让其主动归营;等军心安定后,再以“无兵符”为由斩杀主谋刘归仁,既震慑众人,又不引发哗变,实现“稳而不乱、治而有序”。
2.强化边防战力:用“激励竞赛”激活民心,转化战力
他看透“边境民众有血性但缺乏组织”,不强制征兵,反而用“饮酒犒劳、当众表彰”的激励方式,激发民众的竞争欲和荣誉感,让大家主动参与习武;再将优秀者编入军队,既充实了兵力,又凝聚了民心,轻松提升边防实力。
3.全局掌控的关键:“抓核心矛盾,分阶段施策”
危机时先解决“恐慌”,再处理“罪责”;稳定后先激活“人力”,再强化“战力”,每一步都精准对应当下的核心问题,不盲目行动,循序渐进掌控局势。
二、核心启示:遇“混乱危机、团队涣散”,别乱施策,用“先稳后治+激励赋能”破局
沈括的智慧,对应对组织混乱、团队涣散、危机处置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应对突发混乱:先“给台阶稳情绪”,再“立规矩肃秩序”
若团队突发动荡(如员工集体抵触、项目崩盘引发恐慌),别先追责。可像沈括那样,先用“合理借口”安抚情绪——比如项目失败后说“这是阶段性调整,大家先复盘,后续有新支持”,稳定人心;等局面缓和后,再追究核心责任人,明确规则,避免再次混乱。
- 激活团队\/群体活力:用“正向激励”替代“强制要求”
想调动团队或群体的积极性(如部门效率低、社区凝聚力差),别靠命令施压。可学沈括“设竞赛、重奖励”的思路——比如部门内搞业绩竞赛,对优秀者当众表彰、给予福利;社区组织技能比拼,对优胜者给予荣誉奖励,用“自愿参与、正向反馈”激活活力,比强制要求更有效。
- 管理的核心:“刚柔并济,分阶段施策”
沈括“柔以安众、刚以立威、奖以赋能”的组合拳,启示我们:管理不能一刀切。危机时“柔”,给人台阶;稳定后“刚”,立好规矩;发展中“奖”,激发潜力。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调整策略,才能既稳住局面,又激活战力。
简单说就是:“遇到混乱危机别乱章法,先用柔性方式稳住情绪、给足台阶,再用刚性手段立规矩、震人心,最后用正向激励聚能量、提实力,层层推进,既能化解危机,又能强化根基——这才是高效的管理智慧。”
【原文】沈括
沈括知延州时,种谔次五原,值大雪,粮饷不继。殿值刘归仁率众南奔,士卒三万人皆溃入塞,居民怖骇。括出东郊饯河东归师,得奔者数千,问曰:“副都总管遣汝归取粮,边批:谬言以安其心。主者为何人?”曰:“在后。”即谕令各归屯。未旬日,溃卒尽还。括出按兵,归仁至。括曰:“汝归取粮,何以不持兵符?”因斩以徇。边批:众既安,则归仁一匹夫耳。
括在镇,悉以别赐钱为酒,命廛市良家子驰射角胜。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劳之。边人欢激,执弓傅矢,皆恐不得进。越岁,得彻札超乘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真有用之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