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宫阙的朱漆廊柱间,蝉鸣聒噪。熊旅斜倚在错金银蟠龙榻上,案头摊开的羊皮舆图铺满中原三十六邑的山川形胜。太子熊审跪坐在蒲团上,望着父亲指尖划过陈、蔡二国交界的涡水流域,喉间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这是楚军入陈的第三道文书。熊旅抽出泛黄的竹简,墨迹未干的免三年田赋五字在日光下泛着油亮,陈人去年刚遭宋国水攻,存粮不足三千石。你可知为何本王下令,楚国商队押运的第一批粮草,要先救济陈都的老弱?
熊审盯着舆图上蜿蜒的鸿沟,突然想起三日前巡营时,曾见几个楚军士卒将自己的口粮分给陈地流民。那时他正要呵斥军规松弛,却被随军的太傅拦住:此乃大王默许之事。此刻回想,冷汗竟浸透了葛布中衣:儿臣愚钝...父王是要让陈人知道,楚国的刀戟下藏着温粥。
熊旅抚掌大笑,震得青铜冰鉴里的浮冰叮咚作响。他招手唤来近侍,捧上一匣用锦缎层层包裹的物件:这是陈国公府收缴的玉璋,本可充作军饷。但明日你启程去陈都时,记得将它赠给当地德高望重的耆老,就说楚国愿为陈人守护宗庙社稷。
半月后,陈国旧都宛丘城头,熊审望着城外排成长龙的楚人商队。满载农具、桑苗的牛车辚辚作响,车辕上插着的字大旗猎猎翻飞。几个楚人官吏正在搭设木台,用中原雅言高声宣读诏令:凡开垦荒地者,三年税赋全免;修缮水利者,赏耕牛两头!
台下百姓起初还窃窃私语,待听到修缮被宋国毁坏的城墙,楚人分文不取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一个白发老翁拄着枣木拐杖蹒跚上前,浑浊的泪水滴在熊审玄色的袍角:老朽活了七十年,头一回见战胜者不抢粮食,反倒送来种子...
消息传回郢都时,熊旅正在接见郑国来使。当听闻陈人自发拆除了城防工事,转而协助楚军修建驿站时,他举起的青铜酒爵凝滞在半空。使臣战战兢兢呈上郑伯的求和信,墨迹晕染处,愿奉楚国为盟主几字写得格外恭谨。
传令下去,熊旅将竹简掷在漆案上,震得案头的鎏金虎符微微晃动,楚国新军暂停东进,改派百名农官入郑,教郑人开垦盐碱地。再从云梦泽调拨千艘粮船,救济郑国水患灾民。
暮色渐浓,郢都的市坊却依旧灯火通明。来自中原的商贾们挤在楚国开设的官市中,惊叹于楚地精美的漆器竟能以粟米交换。几个穿着短褐的陈国流民捧着新领的陶罐,望着市坊中悬挂的楚民皆可入太学的告示,眼中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亮。
熊旅站在章华台最高处,俯瞰着灯火如星河般蔓延的郢都。太子熊审捧着最新的军情战报疾步而来,却在看见父亲背影时突然驻足——那个曾经执戈纵横的楚王,此刻的剪影竟与章华台基座上仁政爱民的先贤雕像渐渐重合。
审儿,熊旅没有回头,声音却穿透渐起的晚风,你看这满城灯火,可像不像中原百姓心中燃起的希望?熊审顺着父亲的目光望去,只见汉江之上,满载楚地物什的商船正朝着中原缓缓驶去,桅杆上的火光照亮了半江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