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安的保鲜筐量产那天,他特意回了趟竹编坊,把第一批成品摆在老竹桌上。
竹筐透着淡淡的竹香,筐底的细缝整整齐齐,却故意留了个歪歪扭扭的小缺口。竹芽摸着缺口笑:“这是你太爷爷的印章吧?”竹安点头:“没这缺口,就不像咱家的东西。”当天就有超市来订货,老板拍着筐子说:“比塑料筐看着亲,装水果准能多卖两斤。”
竹溪的“竹家记忆”配饰开了实体店,就在竹芽的文创店旁边,中间打通了道竹门,门上挂着她编的小竹鱼风铃,风一吹“叮铃”响。开业当天,竹禾带着学生来捧场,孩子们围着柜台转,指着刻着“铁雄”“小花”的手链喊:“这是太爷爷太奶奶的名字吗?”竹溪笑着点头,给每个孩子发了片竹叶:“拿着,沾点咱竹家的气。”
王竹安的体验馆改叫“竹家课堂”,专门教留守儿童编竹器。有个孩子父母在外打工,编竹篮时总走神,篮沿编得七扭八歪。王竹安蹲在他旁边说:“我小时候也总编歪,你太爷爷就说‘歪怕啥,知道往正里使劲就行’。”孩子听了,慢慢静下心来,最后编出个虽不周正却结实的篮子,说要寄给妈妈。
入夏暴雨,竹安设计的保鲜筐在仓库里堆着,雨水渗进来打湿了底层。竹芽急得直转圈,竹安却稳当得很:“没事,我特意用了五年竹料,潮了反而更韧。”果然,晾干后筐子没变形,还比原来亮了些。竹溪摸着筐子笑:“哥,你这是把太爷爷‘老竹经踹’的话刻进骨子里了。”
竹禾在学校开了门“竹编与家风”课,让学生采访家里的老物件。有个女生讲奶奶用竹制针线笸箩的故事:“奶奶说,这笸箩是当年念竹爷爷送的,纳鞋底时总说‘针脚得像竹篾,密了才暖脚’。”竹禾把故事记下来,说要编成小册子,“让更多人知道,竹器里藏着过日子的理”。
竹安带了个徒弟,是同校学设计的女生,对竹料研究着了迷。俩人在实验室里泡了半年,研发出竹制的花盆,盆底用镂空竹编,透水又透气。女生第一次来竹编坊,见墙上挂着铁雄的老竹鱼,突然说:“这鱼尾巴的角度,跟我设计的花盆底纹弧度差不多。”竹安直乐:“老祖宗早替咱想好了。”
深秋收苹果,竹编坊的竹筐和竹安的保鲜筐一起派上用场。竹溪拎着小筐摘苹果,竹安扛着大保鲜筐装,筐子叠起来像座小塔。有个果农见了直问:“这新筐子贵不?”竹安说:“成本比塑料筐低,还能当柴烧,不污染地。”果农当即订了一百个,说“咱农民就爱实在东西”。
竹溪的配饰得了设计奖,领奖时她没穿礼服,穿了件竹纤维做的旗袍,胸前别着王竹宁编的小竹鱼。记者问她为啥对竹编这么执着,她指着竹鱼说:“你看这鱼,歪了几十年还被人惦记,因为它带着家的暖。好设计不该只有样子,得有根。”台下竹芽听着,偷偷抹了把泪。
竹安的保鲜筐进了县城超市,货架上一排排绿莹莹的,格外显眼。有个老太太拿着筐子翻来覆去看,说“这编法跟铁雄兄弟的一样”。竹安妈赶紧上前搭话,听老太太讲起当年跟铁雄换竹器的事,俩人越聊越亲,最后老太太买了三个筐,说“给儿子孙子都留点念想”。
年底办年货,竹家搞了场“竹编宴”,桌子是竹拼的,碗碟是竹制的,连筷子都是竹安新做的。竹安的徒弟和竹溪的合伙人也来了,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竹安讲保鲜筐的新订单,竹溪说配饰要出国参展,王竹安数着“竹家课堂”的孩子,笑声撞在竹墙上,嗡嗡作响。
竹溪给每个人送了份新年礼物:竹制的书签,上面刻着各自的名字,边缘都留着点小毛边。“太爷爷的竹器哪有光溜的?”她举着书签说,“这点毛边,是咱的记号。”竹芽摸着书签上的毛边,突然想起铁雄当年编鱼时,总故意留根没剪净的篾条,说“这样才像自家的东西”。
大年初一,竹安带着徒弟去竹林,在那棵“王竹宁变的竹子”下埋了坛酒,说等竹溪的配饰店开遍全国时挖出来。竹溪笑着说:“那得等好多年呢。”竹安指着新冒的竹苗:“你看这竹子,一年一个样,咱的日子也一样,慢慢长,别急。”
风穿过竹林,带着酒香和竹香,老竹鱼在墙上轻轻晃,“哗啦”声像在说:“对喽,日子就得这样,一根篾条接着一根,不急不躁,编得扎实,编得暖。”月光落在满院的竹器上,落在一大家子的笑脸上,亮堂堂的,像永远不会灭的灯。
竹安的保鲜筐卖得火,超市老板又追加了订单,还提了个要求:“能不能编点卡通图案?孩子们喜欢。”竹安琢磨了半夜,让竹溪画了些歪歪扭扭的小鱼、小熊,刻在筐沿上。新筐子摆上货架,果然被孩子们围着抢,有个小男孩抱着筐子喊:“妈妈,这鱼跟我太爷爷编的一样!”竹安听了直乐,看来铁雄太爷爷的“歪鱼基因”,真是刻在骨子里了。
竹溪的配饰店要在省城开分店,装修时她特意从老竹棚拆了块旧竹帘,挂在试衣间门口。帘上的竹篾有些已经发黑,却透着股子老味道。设计师说“太旧了”,竹溪却瞪眼睛:“这是我太爷爷编的,当年挂在铁雄太爷爷的砍刀旁边,比啥装饰都金贵。”开业那天,好多人对着竹帘拍照,说“这帘子会讲故事”。
王竹安的“竹家课堂”来了个特殊孩子,说话结巴,却爱蹲在角落看别人编竹器。王竹安把他拉到身边,教他编最简单的竹圈:“别怕慢,编错了就拆了重编,竹子不笑话人。”孩子捏着竹条,半天编不出一个圈,王竹安就握着他的手一起编,编出来的圈歪得像个月牙。孩子举着月牙笑,结巴着说:“我……我会了!”后来这孩子成了课堂里编竹圈最棒的,说“月牙圈比圆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