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归途的终点与新征程的起点
当飞机最终降落在祖国西北某处高度戒备的秘密基地时,已是黎明。舱门打开,周锐第一个踏上祖国的土地。他看到了机场上那些沉默而威严的、涂装着“黑色长城”徽标的新式装备,看到了前来接应的军官脸上那种与非洲维和时截然不同的、混合着悲壮与决然的神情。
他回头看了看身后那些历经磨难、眼神复杂的官兵们。非洲的烈日、难民营的期盼、盟友的愤怒、归途的雷霆之战……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他们回来了。但等待他们的,不再是为他国维持和平的任务,而是为守护自己的文明血脉,即将投身于一场前景未卜、注定惨烈的生存之战。维和的蓝盔已被摘下,取而代之的,将是与未知强敌搏杀的、更沉重的使命。
一、 命令下的惊涛骇浪:从不解到本能执行
下士李磊正半蹲在沙袋后,食指轻轻搭在95式步枪的护圈外,汗水顺着凯夫拉头盔的边缘流进眼睛,刺得他有些难受。他紧盯着河谷对岸那片在热浪中扭曲的灌木丛,那里可能藏着伺机而动的叛军狙击手。他的任务,是和战友们一起,护卫身后那座即将合龙的关键桥梁,以及桥上正在挥汗如雨的工兵兄弟、还有更远处观察台上的联合国大人物们。
突然,连长的声音在单兵电台里响起,急促而反常,打破了阵地的沉闷:“各排注意!‘东风’命令!立即收拢人员,整理单兵装备,准备向G点急行军!重复,立即执行!无需解释!”
李磊愣了一下,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东风”?这是什么代号?收拢?急行军?那这桥怎么办?对面的叛军怎么办?观察台上的联合国官员怎么办?还有……难民营里那几万双期盼的眼睛怎么办?
他下意识地扭头看向不远处的班长,老兵王德柱。王班长那张被非洲烈日晒得黝黑、布满皱纹的脸上,此刻也写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但他手上的动作却没有丝毫迟疑。王班长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低吼道:“一班!检查武器弹药!水壶灌满!个人物品精简!动作快!”
整个阵地瞬间从高度戒备的静止状态,变成了一种压抑而高效的混乱。士兵们面面相觑,眼中都是同样的困惑,但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让他们像上了发条的齿轮一样运转起来。拆解机枪脚架、收拾观测器材、往水壶里灌着浑浊的过滤水……没有人高声询问,只有粗重的呼吸声和装备碰撞的轻微声响。
“班长……这……这是为啥啊?”李磊一边快速往弹匣袋里塞满实弹夹,一边忍不住低声问王德柱,声音里带着委屈和不忿,“咱们这要是走了,叛军过来,桥就完了,那些难民……”
王德柱猛地转过头,眼神锐利得吓人,打断了他:“闭嘴!执行命令!哪那么多为什么!”但他的声音里,除了惯有的严厉,李磊还听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紧绷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茫然。连老王这样的老兵都看不懂了。
当队伍迅速集结,开始脱离防御阵地时,李磊回头望了一眼。他看到联合国观察台上,那位平时总是很和蔼的琼斯女士正激动地对着他们的营长周锐上校说着什么,挥舞着手臂。英国的那个菲尔德中将脸色铁青。而更远处,难民营的边缘,一些难民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开始向这边张望,骚动隐隐传来。
一种强烈的负罪感涌上李磊的心头。他们这是在临阵脱逃,抛弃了需要保护的人。这种违背了入伍时“为人民服务”誓言的感觉,让他脚步都有些沉重。
二、 枪口下的决绝:与“友军”的对峙
就在队伍即将完全离开营地范围时,一队负责侧翼警戒的英国维和士兵闻讯赶来,试图阻拦。带队的是一名身材高大的英军少尉,他张开双臂,挡在队伍前面,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喊道:“停下!周上校!你们不能这样离开!这是背叛!”
气氛瞬间剑拔弩张。
中国士兵们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枪,但枪口依旧朝下,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营长周锐。李磊的心跳到了嗓子眼,手指不由自主地贴紧了扳机护圈。对面是友军,是过去几个月里一起巡逻、一起踢球的“兄弟”,现在却要刀兵相向?
周锐上校面沉如水,走上前,用英语冷静但不容置疑地说:“少尉,让开。我们奉命撤离。”
“什么命令比这里几万人的命还重要?!”英军少尉情绪激动,他身后的英军士兵也显得十分紧张,纷纷抬起了枪口,虽然并未指向中方人员,但威胁意味十足。
就在这时,周锐猛地抬手,厉声下令:“一排!警戒!”
“哗啦!”一声,站在最前面的中国士兵几乎同时抬起了步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昔日的友军!动作整齐划一,带着冰冷的杀意。李磊也是其中之一,他感觉自己的手在微微颤抖,但依然牢牢据枪,准星套住了那个英军少尉的胸膛。他从未想过,自己的枪口有一天会对准这些同样戴着蓝盔的人。
英军少尉和他身后的士兵显然被这决绝的一幕震慑住了,脸上露出惊愕和愤怒交织的表情。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风吹过沙地的声音。
周锐盯着英军少尉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我再说最后一次,让开。否则,一切后果由你承担。”
看着中国士兵那毫无动摇的眼神和蓄势待发的姿态,英军少尉最终咬了咬牙,狠狠地一挥手,示意手下让开了道路。他盯着周锐,眼神复杂,有愤怒,有不解,也有一丝……或许是意识到了事态远超他理解范围的惊惧。
中国队伍沉默而迅速地穿过英军让开的通道,将背后的质疑、愤怒和绝望的目光,连同那座未完工的桥梁和数万难民的命运,一起抛在了身后。李磊收起枪,感觉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刚才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有什么天大的事情发生了,大到可以让他们毫不犹豫地将枪口对准友军,大到可以让他们抛弃一切既定的规则和道德约束。
三、 云霄之上的震撼:耳语中的空战
登上庞大的运-20运输机,挤在昏暗嘈杂的机舱里,李磊和战友们依旧沉浸在一种压抑和迷茫的气氛中。飞机剧烈爬升带来的过载感,仿佛是他们此刻心情的写照——被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强行推向未知的深渊。
飞行了不知多久,李磊有些昏昏欲睡。突然,飞机轻微颠簸了一下,机舱内的红色警示灯闪烁了几下,随即恢复正常。他听到坐在靠近机舱头部位置、可能与飞行员舱有通话器的营部通讯兵,似乎低声和旁边的人交谈着什么,语气充满震惊。
“……真的干下来了?”
“……嗯,好像是F-35……”
“……几架?”
“……说是十架……咱们零损失……”
断断续续的词语像冰锥一样刺入李磊的耳朵。F-35?击落?十架?零损失?他猛地清醒过来,和周围几个同样听到只言片语的战友交换着惊骇的眼神
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取代了之前的迷茫和负罪感。他们不再是“临阵脱逃”,而是在执行一项级别高到无法想象的任务,高到需要动用如此恐怖的力量来护航,高到可以毫不犹豫地击落敢于阻拦的先进战机!
李磊下意识地摸了摸怀里那支熟悉的95式步枪,突然觉得它有些轻飘飘的。他想起了之前护送他们的、那些在机场看到的、涂着奇怪黑色徽标、造型科幻的新式枪械。难道……国内已经拥有了如此可怕的力量?那究竟是要面对什么样的敌人,才需要动用这样的力量,并且如此急切地召唤他们回去?
四、 沉重的觉悟:从蓝盔勇士到长城砖石
机舱内渐渐安静下来,但一种新的、更加沉重的情绪在弥漫。没有人再讨论为什么撤离,也没有人抱怨。每个人都沉浸在各自的思绪中。李磊想起王德柱班长曾经在闲聊时说过的一句话:“当兵嘛,就是一块砖,国家需要你垒在哪,你就在哪。”
以前他觉得这话有点糙,现在却有了全新的理解。他们这些在非洲维护和平的“蓝盔”,或许只是垒在海外的一面装饰墙。而现在,国家正在修建一道真正的、用来抵御灭顶之灾的“黑色长城”,需要他们这些经历过战火考验的“砖石”立刻回去,垒到最危险、最需要的位置上去。
那种被国家需要、被赋予重任的使命感,以及对于即将到来的、远超非洲冲突层次的残酷战争的预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悲壮而坚定的觉悟。
飞机穿透云层,下方隐约出现了熟悉的、祖国巍峨山脉的轮廓。李磊透过舷窗望去,心中不再有疑惑和委屈,只剩下一个念头:快点落地,领取新装备,训练,然后和战友们一起,守住这道即将面临狂风暴雨的钢铁长城。
他们回来了,不再是维和士兵,而是即将与未知死神搏杀的、共和国最坚定的卫士。他们的枪口,将指向真正威胁家园的存在,无论那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