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青荷闻言后微微一笑着解释道:“这个世界上能看透物体本质的聪明人不多。
我们不把这藕粉包装的精美一些,别人怎么知道我们这东西好,值这个价钱呢?”
“五百文一罐,这个价钱只是我按照成本来预计的价格,至于具体要卖多少钱。
我们还要去益州城转一转,看一看那边有没有藕粉售卖,他们的价格如何?”
“到时候人家卖什么价,我们就卖什么价,总之藕粉的价格不能太低了。
我们家用三万斤的新鲜莲藕才得了两千斤的藕粉,这藕粉得来可不容易。而且藕粉只要保存的好能放很久,我也不怕卖不出去。”
顾青荷一脸的自信满满,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她做生意就特别顺利,基本上是做一件事就成一件事,这藕粉她相信也一样。
宋书宴赞同是点了点头,觉得娘子考虑得十分周全,必须要他另外提点了。
益州城属于内陆地区,湖泊河流较少,种莲藕的人不多,藕粉肯定是能卖上价的。
江南的藕粉虽然便宜,但路途遥远,光是运输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少的数字。
他们的藕粉运来益州城卖,价钱未必会有她家的便宜。
他们家虽然到益州城很远,但是跟江南那种一来一去要走大半年的路程比,那还是近的多,路上的运输费用忽略不计。
藕粉晒干用瓷罐包装好入库后,顾青荷又开始了杀猪杀鸡杀鸭,制作一年一次的腊肉香肠,酱板鸭这些年货必备的腊货了。
今年的天气算是一个暖冬,入冬后都过了十几天,天气才冷起来,顾青荷是等到第一场小雪降下来后,才开始制作腊肉的。
不然天气太暖和了,在腌制腊肉腊肠的时候容易变质,必须要等天气足够冷才行!
说起来今年的天气还真是不一样,入冬以来就下过一场小雪,那雪落在地上就化了。
她家种的冬小麦长势也不好,缺水苗子长的稀稀拉拉的,宋书宴在出苗的时候要浇过一次水,也辛苦修建了水渠。
不然从几里外的河里挑水灌溉,可真的是要把人累死,现在有水渠灌溉就轻松了。
村里有些聪明人都在屯粮了,甚至还有村民来他们家买粮,因为买的不多宋书宴都是卖了的,价钱是按照市场上的来。
这几年村里人种棉花还是赚了些银钱的,真不差一点粮食钱,只是看对方的家里有没有聪明人,能不能有远见罢了。
顾青荷的大弟媳黄氏,她的娘家人就是一群目光短浅之人,冬季这段时间粮价高。
他们居然把家里的粮食全都卖了出去,甚至连口粮剩的都不多,顾青荷听顾青山说这事的时候,一时之间都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只能说顾青山的麻烦又来了,只要明年出现天灾,地里的粮食没有收获,那么粗粮救济黄氏一家人的重担一准在他身上。
那话一出,顾青山整个人都僵硬了,脸色黑的像黑炭一样,走出宋家时人都还有些恍惚。
他家是不差一点粮食,但是他家的粮食也是他自己亲自耕种一点点积攒的。
说实在的,他是真不想去管黄氏一家的死活,黄氏娘家那一群人都是一群贪心不足的蠢货,别说是助力了,他们只能给他带来数不尽的麻烦。
“顾娘子,这是隔壁许家送来的请帖。”
翌日下午,顾青荷正在翻晒腊肉香肠,随后便看见荨娘手拿着一份请帖过来。
“许家?”顾青荷听到这话有些疑惑,不过话说回来,许家好几个姑娘似乎都到了适婚年龄,现在办喜事也实属正常。
接过荨娘递来的请帖,顾青荷看了看,这般正式的请帖她还是第一次收到。
请帖上面的字写的十分漂亮堪称书法,里面的内容之严谨,逐字逐句都是琢磨过的。原来这就是大户人家的请帖吗?
说起来以宋家现在的家业也可以说是大户人家了,可她跟宋书宴两个人真没什么见识,顶多就是低调的暴发户。
顾青荷不禁在心里琢磨,这许家办的是什么喜事,竟如此讲究。
她仔细看了看请帖,上面写着是许家二小姐成亲,以及许家三公子成亲。
两人一起成亲吗?
许二姑娘她认识,经常跟许五姑娘一起在各村卖点心卖豆腐,她家算是常客。
许家三公子她没见过几次,只知道年纪不算小了,腿有问题一直坐着轮椅的。
许家除了这个残废的三公子外,还有一个小男孩,如今也就七八岁左右。
“荨娘,你去回了许家,就说我们定会按时赴宴。”顾青荷把请帖递给荨娘说道。
随即又转头对宋书宴说道:“到底是邻居,夫君,这许二姑娘跟许三公子成婚,我们也不能空手去,得好好准备一份贺礼。”
宋书宴点头道:“娘子说的是,只是不知道我们送什么东西合适?”
“他们家现在也不缺银子,还真不知道送什么。”顾青荷皱着眉头说道。
经过许家几位姑娘的努力,许家这两年的日子好过了不少,不仅不愁吃喝了还修了房子。听说许五姑娘还在镇上买了铺子。
“许三公子虽然腿脚不便,但我看他的穿着打扮以及说话的语气用词,应该是读书人,我们就送一些书籍给他就行了。”
“正好家里有不少古籍,我们拿一本外面比较少见的送给他就是了,虽然只是摘抄本,但重要的从来都不是书而是内容。”
“许三公子这人说不定我们还用的着。”
之前不知道许家的底细,他还真不只知道原来村里本就有读书人,而且还是举人出身。
许家的老爷子更是两榜进士,不过他们现在已经没有功名,站错了队,一家子男丁死的死废得废能保住一条命算不错了。
虽然功名没了但是学识经验还在啊!他家几个孩子还用的着许家的这两个人。
顾青荷思索片刻,眼睛一亮,“许二姑娘,我们不如送金头面?”
“金头面既体面又实用,再加上一本古籍,我们送的礼也不算是轻了。”
宋书宴点头赞同道:“好主意,娘子想得周到,许家二姑娘那里就送头面。”
“夫君,你知道许二姑娘要嫁的人是谁吗?还有许三姑娘要娶的人是咱们村里的姑娘吗?他们现在真的变了很多啊!”
以前宋书宴不爱跟这家人打交道,是因为这一家子总是特别的清高,还打心底看不起他们这些泥腿子大老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