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实验室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空气里漂浮着细小的尘埃,在光柱中无声舞动。持续的键盘敲击声和仪器低频嗡鸣构成了背景音,但某种紧绷的东西似乎松动了。并非消失,而是转化成了另一种形态,一种被圈定、被注视下的专注。
李立不再频繁地瞥向空荡荡的收件箱,而是眉头紧锁,试图消化白板上那些天书般的全新架构。他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犹豫着,尝试将某个片段转化为代码,又一次次删除重来,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那封消失的邮件像一个被强行抹去的梦境,残留的诱惑被眼前冰冷而坚硬的现实彻底碾碎。
赵昊几乎焊在了椅子上,屏幕上的仿真数据流水般划过,映在他布满血丝却亮得吓人的眼睛里。他偶尔会猛地一拍桌子,吓人一跳,然后抓起笔在草稿纸上疯狂演算,嘴里嘟囔着谁也听不清的符号和公式,完全沉浸在那片由异步事件和脉冲编码构成的新世界里。
李娟则像一位冷静的指挥官,在白板、笔记本和测试仪器之间来回切换,梳理着狂野思路下的逻辑脉络,标记出关键节点和潜在风险,她的存在让这场脑力风暴始终没有脱离可控的轨道。
陈默穿梭在他们之间。他的点拨更加精准,往往一句话就能切开纠缠的乱麻,指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他能感觉到,经过昨夜那场高强度的共享式构建,系统反馈的知识与他自身的理解正在加速融合,以前晦涩的环节变得通透,甚至能生出新的枝节。那无形光环对赵昊和李娟的加持也似乎更加…熨帖,更贴合他们思维燃烧的极限。
实验室的门被敲响时,这种沉浸式的氛围才被短暂打破。
进来的是系里的教学秘书,一位总是行色匆匆的中年女老师。她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脸上带着惯常的、略带程式化的笑容。
“陈老师,没打扰吧?通知一下,下周三下午,教务处组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听您的《信号与系统》课,这是听课表。”她把一张打印好的表格放在门边的桌上,语速很快,“几位督导组的教授都会来,您准备一下。”
很常规的教学管理活动,几乎每个学期都有。但在这个微妙的时刻,它像一颗小石子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
教学秘书的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一片狼藉但透着某种狂热生机的实验室,在白板上那些远超本科教学范围的复杂构图上停留了一瞬,很快又移开,笑容不变:“那我不多打扰了,你们忙。”
门轻轻关上。
李立抬起头,有些错愕:“教学观摩?这个时候?”他下意识地看了看堆满器件和图纸的实验台,又想象了一下满是督导教授的教室,感觉像是两个割裂的世界。
赵昊根本没注意到有人来过,他的世界只剩下屏幕上的数据流。
李娟微微蹙眉,放下笔:“信号与系统……课程进度刚好到傅里叶变换的应用章节。”她看向陈默,“原来的教案是常规的例题讲解和软件演示。”
常规。这个词此刻听起来有些刺耳。
陈默走到桌边,拿起那张听课表。纸张很普通,油墨味淡淡。他的指尖在“督导组教授”那几个字上轻轻拂过。他知道名单里会有谁——那些严谨甚至古板的老先生,以及,大概率,那位一直看他不顺眼的系主任张主任。
一场看似例行公事的教学检查,放在平时或许只是个小麻烦。但现在,它忽然变得像是一个舞台,一个在某些人注视下的、需要重新评估的赛场。
他抬起眼,目光再次掠过那块写满了未来蓝图的白板。那上面是尖端的、颠覆性的探索,而周三要讲的,是基础的、成熟的经典理论。
两者真的毫无关联吗?
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疯狂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悄然滋生。心脏猛地跳快了一拍,血液似乎也热了几分。
他放下听课表,没有看任何学生,而是径直走到白板前,拿起板擦,却没有擦掉任何东西。他的目光落在那些狂放的符号与公式之间,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赵昊终于被他的动作吸引,茫然地抬头。
李立也疑惑地看过来。
李娟若有所悟,目光微凝。
陈默的手指停在一个描述信号高频分量处理的公式上,然后缓缓向左移动,点在一个最基础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上。
“李娟,”他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把我们新架构里用于处理非线性失真的那个自适应滤波算法的核心思想,提取出来。”
李娟立刻反应过来,眼中闪过惊诧,但毫不犹豫地执行:“提取…简化到什么程度?”
“简化到…可以用二阶微分方程和傅里叶级数的基础知识进行定性解释的程度。”陈默的目光锐利起来,“不需要公布算法细节,只讲思想,讲它如何解决一个传统傅里叶方法无法处理的经典难题。”
赵昊猛地坐直了身体,眼睛瞪圆:“老…老师?那是…那是我们刚…”
“我知道。”陈默打断他,视线又转向李立,“李立,把你之前调试旧架构时,遇到的那个多频段信号互相干扰导致系统崩溃的案例找出来。”
“那个死锁案例?”李立一愣,“可是…那不是失败了吗?”
“失败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陈默拿起一支蓝色的记号笔,在白板空余处快速画下一个简单的信号叠加示意图,“我们就用这个案例,用最基础的数学工具,引出问题,然后……”
他的笔尖重重地点在李娟正在简化的那个创新滤波思想上:“……给出一个超越课本的、启发式的解决思路。”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明白了陈默想做什么。他要把正在进行的、最前沿的探索,以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化入最基础的专业课教学之中!这不是简单的举例,这是在用本科生的知识框架,去触碰研究生都未必能理解的前沿思想!
风险极大。一旦讲不好,就是故弄玄虚,就是不务正业,就是在督导组教授尤其是系主任面前授人以柄。
但一旦成功……
那将不仅仅是一堂成功的观摩课。那是在所有人眼皮底下,光明正大地展示一种截然不同的、引领未来的思维方式!是在最基础的土壤里,埋下最尖端的种子!
“能…能行吗?”李立的声音有些干涩,带着兴奋和恐惧。
“教材第135页,经典例题3的扩展。”陈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报出一个位置,“把它和我们的案例对比讲。”
李娟已经飞速地翻阅着教材和她的笔记,眼睛越来越亮:“可以对比!经典方法的局限性和我们新思路的优越性,完全可以在这个框架下展现出来!虽然只是定性……”
赵昊呼吸急促,猛地站起来:“那个自适应滤波的思想,我可以…我可以把它简化成一个反馈模型!就用差分方程!能讲通!”
一种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兴奋感取代了之前的疲惫。他们不再仅仅是在深水区独自潜航,现在,他们要试着将深水区的瑰宝,带到浅水区的阳光下,还要让所有人都能瞥见其惊鸿之美。
陈默看着瞬间被点燃的三个学生,看着他们眼中迸发出的、混合着战意和创造力的光芒。
他拿起那张听课表,将其平整地放在桌角。
周三下午,教学楼d座203教室。
一场全新的挑战,已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