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华夏军中参会总参谋部
高建国看着东南军区派专人连夜送上来的报告沉默无言。钟冀所撰写的两篇论文是组建合成部队的基础,总参谋详细讨论过后都认为合成旅方案或许是华夏陆军未来的唯一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34国战争的警醒,中参会的高级军官都统一认为华夏的大陆军理论已经不合时宜了。未来的战争主力势必要从陆军转向海军和空军,如此一来保持大规模的常备陆军兵力是否有需要呢?
既然不需要大规模的常备陆军,那么人员就需要精简。新一旅是以588团的步兵为基干,扩充各个军兵种分队而来。那么把大量的师、旅压缩整编,再拆分炮兵师、坦克师、高炮师等兵种分队,通过一个指挥系统把他们整合到一起就是一个合成旅。
当然,一旦开始整编进程,之后会怎么样还不好说。毕竟新一旅是个例,想要看具体效果的话就必须多组建几个类似的部队进行验证。
最后总参谋部的参谋面得出的结论就是,华夏军队体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合成旅是现有的相对成熟的改革方案。
高建国作为总参谋长,当然清楚这一点。参谋部的分析是客观的,报告有理有据,高建国反驳不了,也不想反驳。
但是作为总参谋长,他必须从更高的维度考虑问题。一旦部队开始调整整编,裁撤师、团两级,那么这些军官怎么办?被裁撤部队的士兵怎么办?
老首长在位的时候裁军一百万,但是裁撤的都是非战斗单位人员。现在要进行的军改,那就是货真价实的要裁撤野战部队,那么多的人员如何安排?社会一下子涌入如此多的退役士兵,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高建国虽然在思想上向现代看齐,但是在行动上却仍有犹豫,他下定不了这个决心,高建国有的时候也鄙夷自己既要又要。又想部队进行现代化改革形成战斗力,又想不造成部队的动荡,但是自己心里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任何的改革都必须经历阵痛。
高建国单独找到了江璞瑜进行汇报,听完汇报的江璞瑜沉默许久,最后还是挥了挥手示意高建国先回去。
很快,一辆车就驶出了办公厅前往了景山。在那一个下午,一号江璞瑜跟设计师陈安国交谈了一整个下午。等到江璞瑜回来的时候,通过中参会下发了一份命令,命令各个军区组建试验性合成旅。
在后来江璞瑜自己所写的回忆录当中是如此描述陈安国所说的话的:改革总是不容易的,它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分配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压力就来到了一把手这里。是选择了为了未来开战,还是为了现在妥协,都在一念之间。但是你要始终记得,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如果你觉得做这件事有必要,那就去做,无须顾忌别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历史也确实证明,在华夏军现代化进程当中,作为一把手的江璞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对中央军事机构和军队编制的改革为华夏军取得现代几场大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他的任期内,他不拘一格大力提拔年轻军官进入中高级军官行列,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战后被破格授予元帅军衔的华夏军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钟冀。
新一旅用在春雷行动当中的表现给东南军区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同时各个大军区也都知道了东南军区存在一支新型的合成部队。当钟冀的两篇论文被作为参考论文跟中参会的命令一起下发到各大军区的时候,各个军区的司令员都察觉到了中央的意图。
“现在中央正式下达命令组建试验性的合成旅,说明中央对这个单位结构抱有极大的期望。”杜雨生表情严肃地跟几位同志 说道,“一旦试验成功,那么现有的单位体制必将迎来变革。”
“时代在进步,变更编制也是历史的要求。”别立轩苍老的脸上出现了一抹久违的惆怅。他当然也看出来了,一旦编制变化,不少人都会脱下军装,一如既往。
“试验不是朝夕的事情,最起码还需要几年。”钟元年补充道。这道命令仅仅是个风向,最后结果如何还是要看时间的检验,仅仅只是一个旅并不能够证明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早做打算了。”
上级发生的种种变故,钟冀自然是不知道的,现在的还陷入基层浩如烟海的繁杂工作当中。
“总算还有两个报告就写完了。”钟冀有些头疼的薅着自己才长长一点点的头发。之前的时间都拿来写论文,导致了积压了很多工作。
演习是演习,但是演习期间的报告和教育还是要补的,上级抽查的时候可不会管那么多,不然一顿通报下来,谁受得了?钟冀是合成一营副营长兼机步一连连长,要管营里的事情也要管连里的事情。得亏连里有乐向阳,不然连轴转得把他玩死。
“想轻松?到机关去啊,你要是想去机关,我觉得旅长和政委保准批。”乐向阳一边写着教育日志一边笑着调侃道。
演习结束,虽然有一段休整期,但是也不是都是休息的,个人要写个人总结,班里要写班里总结,排里要写排总结,连里要写连总结,营里要写营总结。众所周知,基层的战士排长们普遍很讨厌写东西,如果有可能的话三个本都懒得写,通常都是班里的老幺全部包办。
“得了吧,待机关更烦。”钟冀没好气地答复道,自己不过是调侃一下,你还当真了?
“话说回来,我们什么时候到西南驻训?”乐向阳手上的动作不停,跟钟冀提起了西南驻训的事情。
“下个月,军区司令部已经来了命令。”钟冀放下笔,长长的舒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