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郡设立的余波尚未平息。
新城郡守府内,已然灯火彻夜不熄。
蒙毅面前巨大的案几上。
铺满了描绘着百越山川地貌、部落分布的羊皮地图。
上面已被朱笔勾勒出数道清晰的界限。
他没有独断专行。
而是在宣布建制的第二日。
便召集了所有登记在册的洞主、寨老。
齐聚郡守府议事堂。
这些百越的头人们。
怀着几分忐忑、几分新奇。
踏入了这处象征着全新权力秩序的地方。
议事堂内,气氛肃穆。
蒙毅端坐主位。
虽未着甲胄。
但久经沙场的肃杀之气与处理政务的沉稳干练融合。
自有一股威势。
他开门见山。
指向身后悬挂的巨大地图。
诸位,象郡已立,疆域广阔,部落星罗棋布。
若仅靠郡治一城,政令难以下达,管理亦是空谈。
蒙毅声音清晰,不容置疑。
故,需划县而治,细化管理。
方能令殿下仁政,泽被每一处山野,每一位子民。
他手中的长杆指向地图。
依山川形便,兼顾各部族聚居现状。
暂将象郡划分为五县——
云雾县,以黎姜母族圣地为核心。
黑石县,涵盖黑石部落及周边区域。
雄溪县,原雄溪部落故地,现由朝廷直辖。
林狩县,以擅长狩猎采集的部落为主。
滨水县,依托灵渠等水系,发展渔农。
县名简单直接。
却清晰地勾勒出各地的特点与未来发展方向。
洞主们看着地图上被圈定的自家地盘。
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有对自己部落成为县治核心而欣喜的。
也有对划入他县管辖而隐现担忧的。
蒙郡守。
一位来自林狩县区域的老洞主忍不住开口。
他脸上带着鹰隼般锐利纹饰。
语气带着试探。
划分州县,我等并无异议。
只是......这县令、县丞,可是都由朝廷......由秦官担任?
他们初来乍到,不熟悉我们百越的山林习性、部落规矩。
只怕......政令难通啊。
这话问出了许多洞主的心声。
他们畏惧秦军的武力。
感激嬴昭带来的实惠。
但对于将管理自身部落的具体权力完全交给陌生的秦吏。
本能地有所保留。
蒙毅似乎早已料到有此一问。
脸上不见丝毫波澜。
沉稳答道:
殿下与孤,深知百越情况特殊。
不可全然照搬中原旧制。
故,象郡行双轨之制
双轨?
众洞主面露疑惑。
即:县令由朝廷委派秦吏担任。
掌一县之律法、赋税、防务、刑名。
确保政令统一,法度森严!
蒙毅声音斩钉截铁。
首先明确了中央集权的底线。
洞主们心中一紧。
蒙毅话锋一转。
长杆再次点向地图上各县区域。
每县设县丞一至二名。
由本县之内,德高望重、能力出众之洞主或长老担任!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县丞?
由我们的人担任?
蒙毅继续解释道:
县丞,佐助县令。
主要负责民生教化、纠纷调解、农桑督促。
以及协助推行各项新政。
简而言之,秦官治土,确保大局;越首治民,通达下情!
二者相辅相成,共治地方!
这双轨制如同一剂润滑剂。
瞬间消解了大部分洞主的抵触情绪。
他们虽然交出了最高的行政和军事权。
但仍然保留了管理部族内部事务的地位。
甚至在县一级政务中拥有发言权和执行权!
这远比他们预想中直接被要好得多!
此法甚好!甚好!
黎姜母族大长老率先抚掌赞叹。
秦官通律法,我等知民情。
相互配合,方能真正造福乡里!
其他洞主也纷纷反应过来。
这简直是给了他们一个名正言顺的。
既能继续管理族人。
又能参与到新的权力体系中去。
地位非但没有降低。
反而因为获得了朝廷的认可而更加稳固!
蒙郡守,这县丞......如何选任?
黑石部落的岩山族长激动地问道。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成为岩县丞的光明前景。
蒙毅微微一笑:
县丞人选,可由各寨推举贤能。
报至郡守府,经考核后。
由本郡守与殿下最终裁定。
首要之选,便是德行、威望与能力!
接下来的几天。
郡守府变得比集市还要热闹。
各部落为了推举县丞人选。
内部商议、相互拜访。
忙得不亦乐乎。
蒙毅则组织起了第一批即将赴任的秦吏县令们。
开始紧急培训。
不仅要学习基本的政务处理。
更要深入了解百越各部的风俗习惯、禁忌信仰。
甚至学习一些简单的百越日常用语。
记住,尔等赴任,非为作威作福。
乃是宣殿下仁德,行大秦律法,导民向化!
蒙毅严肃地训诫着这些年轻人。
他们大多由军中识字士卒或低级文吏提拔起来。
遇事多与县丞商议,尊重地方习俗。
但律法底线,绝不可破!
同时。
章邯麾下的工兵队伍也开始行动起来。
他们按照地图规划。
开始勘测修建连接五县与郡治的官道。
有了橡胶轮胎和改良后的木牛流马。
筑路的效率大大提升。
一条条原本只有猎人和野兽通行的山间小径。
被拓宽、夯实。
架设起简易却坚固的木桥。
一个月后。
第一批县令拿着郡守府的任命文书。
在少量驻军护卫下。
带着对新岗位的憧憬与忐忑。
奔赴各自任所。
与他们同行的。
还有由各部落推举上来、经过蒙毅初步面试认可的们。
滨水县。
新任县令是一位名叫程邈的年轻秦吏。
原本是军中文书,为人谨慎细心。
与他搭档的县丞。
则是滨水区域一位以公平着称的老洞主。
名叫。
两人初见。
程邈恭敬行礼,口称。
水伯见这秦吏年轻却无倨傲之色。
心中稍安。
也以程县令回礼。
他们的第一项共同政务。
便是组织沿河各寨。
清理河道,修建引水渠。
并推广一种由章邯工坊提供的、更适合水边种植的新稻种。
起初。
寨民们对这位年轻秦吏的命令将信将疑。
但看到德高望重的水伯县丞也在一旁极力劝说。
并亲自带头下河清淤。
便也慢慢跟着动起手来。
程邈也不摆架子。
每日戴着斗笠,卷起裤腿。
与民夫一同勘测地形,记录数据。
当清澈的河水流进干涸的田地。
当新稻种吐出嫩绿的秧苗时。
滨水县的越民们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他们开始觉得。
这位程县令和水伯县丞搭伙。
似乎......真的不错。
类似的景象。
在象郡五县陆续上演。
秦吏带来的秩序、技术与律法。
与本地县丞对民情的熟悉、在族中的威望相结合。
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虽然过程中难免有摩擦、有误解。
但在蒙毅居中协调、章邯后勤保障下。
在整个象郡的统治机器。
开始缓慢而坚定地运转起来。
一条条官道如同血脉。
开始将这片古老而崭新的土地紧密连接。
政令自此可朝发夕至。
商旅往来初见端倪。
原本闭塞的百越群山。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融入一个庞大帝国的肌体之中。
而在郡守府最高处的了望塔上。
蒙毅凭栏远眺。
看着远方山道上如同蚂蚁般辛勤劳作的人群。
看着袅袅升起的炊烟。
心中清楚。
这秦越共治的棋局。
第一步,算是稳稳地落下了。
但棋盘之下。
是否还隐藏着未曾清扫的暗子?
赵高的触角。
是否会随着这四通八达的官道。
伸得更深?
他微微蹙眉。
转身对身后的亲卫低声道:
传令给章总监。
请他加强对各条新建官道。
尤其是通往北部边境路线的监控。
任何可疑人员、异常物资流动,即刻上报。
阳光洒在新生的象郡大地上。
温暖而明亮。
却照不透所有角落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