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川全球书法巡展”首站放在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展当天,馆外排起的长队绕了三圈。
这次展览的核心,是岳川用前世地球的书法精髓创作的“文明墨韵”系列——将《兰亭序》的飘逸、《祭侄文稿》的悲愤、《寒食帖》的沉郁,与这个世界的文字艺术碰撞。
最震撼的是全息互动装置:观众挥动画笔,就能在虚拟宣纸上临摹岳川的《山河赋》,笔触落下时,会同步生成对应的山水投影,“笔走龙蛇”真的化作了“千山万水”。
开幕式上,岳川现场创作了一幅狂草《赤壁怀古》。
他运笔如疾风,墨汁飞溅处,全息投影的赤壁战场随之展开,苏轼的词“大江东去”与虚拟的战船破浪声交织,在场的日本书法泰斗井上雄一看得目瞪口呆,当场鞠躬:“这种‘笔墨通神’,是书法艺术的终极形态。”
岳川为展览创作的主题曲《墨痕》,用古琴模拟运笔的“沙沙”声,歌词藏着笔墨与文明的对话:
“砚台里的月,磨了千年的雪,
笔尖的锋,藏着山河的血。
一点如桃,是贵妃醉后的酡颜,
一撇如剑,是将军出塞的凛冽。
你看那《兰亭》的风,还在纸上吹,
《祭侄》的泪,仍在墨中沸,
不是古董,是活着的魂,
在每个提笔的人手上,续写新的章回。
别问墨香能飘多远,
且看这字,早已刻进文明的骨血。”
歌曲在展厅循环播放,配合着全息书法的流转,成了最动人的文化名片。
日本NhK电视台全程直播,评论员哽咽着说:“我们学了千年书法,今天才明白,笔墨里藏着的不是技法,是一个民族的心跳。”
而抵制的暗流,正以更隐蔽的方式袭来。
境外“文化纯粹性联盟”联合被岳川挤压的书法界资本,策划了一场“笔墨围剿”。
他们雇佣“书法鉴定师”,在国际媒体上宣称岳川的作品“违背书法传统”,甚至伪造了清代书法理论家的“批驳手稿”,污蔑其“将书法变成杂耍,是对笔墨精神的亵渎”。
资本势力则将矛头对准岳川即将推出的书法教育App“墨韵传薪”。
这款App收录了地球历代书法经典的全息临摹系统,还能通过AI纠正用户笔法,原定免费向全球中小学开放,却被多家应用商店以“内容审核未通过”为由下架,背后推手正是控制着教育软件市场的国际资本。
“他们连孩子学书法都要拦。”周曼把应用商店的拒审理由摔在桌上,“说什么‘可能传播意识形态’,纯粹是怕App抢了他们的付费教育市场!”
岳川正在调试App里的“颜筋柳骨”教学模块——虚拟的颜真卿与柳公权隔空示范笔法,他指着屏幕笑了:“颜鲁公写《祭侄文稿》时,哪想过什么意识形态?笔墨里只有‘忠义’二字。”
他的反击,从“笔墨实证”开始。
岳川团队公开了所有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影像,从选纸、研墨到运笔,每一帧都经得起推敲;邀请中、日、韩三国的书法泰斗组成“鉴定委员会”,出具联合声明,称“岳川的书法是对传统的创造性发展,堪称‘笔墨新高峰’”。
军队文职系统率先推广“墨韵传薪”App,将其纳入“文化强军”学习计划,官兵们在训练间隙临摹《从军行》,笔锋里透着股军人的刚毅。
国防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展示官兵的作品:“书法里的‘精气神’,与军队的‘战斗力’一脉相承。”
民众的热情彻底冲垮了壁垒。
家长们自发组织“线下临摹会”,用投影设备播放App里的教学视频;海外华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用App教孩子写汉字”的日常,#书法无国界# 成了全球热搜。
应用商店迫于压力,不得不恢复上架,上线三天下载量破亿,服务器几度瘫痪。
日本书法界的反应尤为激烈。
井上雄一带着弟子专程拜访岳川,跪求拜师学习“全息书法技法”。
东京艺术大学将岳川的《山河赋》列为必修课范本;甚至有日本议员提案,将“汉字书法”列为国民必修课程,理由是“岳川让我们看到了文字艺术的无限可能”。
资本的“笔墨围剿”成了笑话。
控制教育软件市场的国际资本,旗下产品因无人问津股价暴跌,不得不宣布“免费开放书法教学内容”,却被网友嘲讽“东施效颦”。
那些参与抵制的书法界资本,仓库里积压的宣纸、毛笔成了废品,老板们自嘲:“早知道该跟着岳川卖文创,不该搞抵制。”
境外势力的抹黑,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
“文化纯粹性联盟”伪造的“清代手稿”被书法专家揭穿——纸张的碳十四检测显示是现代仿品,所谓“批驳”实为电脑合成。
联盟的资金链被曝光与某国情报机构关联,国际书法协会随即宣布将其永久除名,称“用卑劣手段攻击艺术,不配谈‘纯粹性’”。
岳川的下一个动作,是将书法与影视结合。
他执导的纪录片《笔墨中国》,用4K镜头记录书法从甲骨文到全息时代的演变,其中“岳飞《满江红》全息书写”片段,笔锋如刀,墨色似血,看得观众热血沸腾。
该片在戛纳电影节获“最佳纪录片奖”,评委评价:“这不是纪录片,是用镜头写就的《兰亭序》。”
《星途同归》的最新章节里,岳川写下了书法在星际传播的奇迹:
“外星文明用能量束‘书写’,笔触竟与岳川的狂草惊人相似。林夏看着虚拟屏幕上的‘星图赋’,忽然明白:宇宙的语言,或许早就藏在笔墨的轨迹里。”
章节末尾,他附上了自己新写的散文《砚边札记》片段:
“磨墨时总想起黄河的浪,提笔时总念着青山的骨。所谓书法,不过是把山河装在心里,再让它顺着笔尖,流进纸上的岁月里。”
这段文字被全球教科书收录,美国哈佛大学的“东方艺术史”课程,甚至用《砚边札记》解读《兰亭序》,称“岳川让我们读懂了笔墨里的中国”。
岳川在故宫的“书法修复室”里,看着专家用他研发的“纳米墨汁”修复明代残卷,忽然想起刚重生时,那个在草稿本上涂鸦的少年。
那时的他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笔墨能跨越国界,让甲骨文的裂痕里长出新的枝芽,让《兰亭序》的风,吹进外星文明的能量束里。
凌薇拿着一幅全息书法走进来,是她用岳川的笔法写的《心经》,每个字都透着空灵:“联合国想请你写一幅‘和平’,用中、英、阿、俄、法五种文字,刻在联合国大厦前的石碑上。”
岳川接过笔,在虚拟宣纸上落下第一笔,墨色晕开时,全息投影的五大洲地图随之亮起。
他知道,笔墨的征途没有终点,就像《墨痕》里唱的“墨香能飘多远,且看这字刻进文明的骨血”——那些试图用偏见筑起的高墙,在真正的艺术面前,终将被笔墨浸透、风化,化作滋养新生命的尘埃。
他的笔记本上,新的书法作品《人类纪》已经起笔,第一个字是“人”,一撇一捺,如山脉相连,似江河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