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晴工作室斜对门的老铺子,终于挂上了“老街非遗工坊”的木牌——是岳川和王爷爷一起刻的,字里带着竹编的纹路,阳光一照,木牌上的“非遗”二字像裹了层暖光。
铺子里面,刚搬来的竹编架上摆着半成品:王爷爷编到一半的竹篮、夏晚晴练手的歪扭竹蜻蜓、岳川尝试做的竹制乐谱架,空气中飘着新鲜竹篾的清香。
“跟文旅局敲定了,非遗工坊先做三个项目:竹编、剪纸、古法造纸,”凌薇手里攥着合作协议,指尖在“竹编乐器研发”那栏划了划。
“王爷爷是竹编非遗传承人,剪纸找了老街的陈奶奶,古法造纸请了县里的李师傅,咱们的任务是把这些非遗跟音乐、故事结合,让年轻人愿意学、愿意传。”
周曼坐在角落的竹凳上,手里拿着个竹制哨子——是王爷爷早上给她的,吹起来有清脆的鸟鸣声。
“我想试试用竹编做简单的乐器,比如竹笛的笛身、排箫的管,”她对着竹哨子琢磨,“刚才吹这个哨子,声音比塑料哨子暖,要是能编出竹制的音管,配《诗经》的吟唱肯定特别贴。”
林野扛着相机,正拍王爷爷编竹篮的手——老人的手指关节有点变形,却灵活得很,竹篾在他手里绕两圈,就成了篮身的弧度。
“我打算拍个‘非遗日常’系列短片,”他对着镜头小声说,“就拍王爷爷编竹器、陈奶奶剪窗花的样子,不用加特效,真实的手作过程最打动人。”
岳川和夏晚晴正跟着王爷爷学劈竹篾。夏晚晴手里的竹刀总握不稳,竹篾劈得粗细不一,她皱着眉把竹刀递给岳川:“这竹篾太硬了,我总劈不匀,你试试?”
岳川接过刀,手腕轻轻一压,竹刀顺着竹纹下去,分出一条均匀的竹篾:“得跟着竹子的纹路来,像你唱《诗经》时找调子,不能硬来。”他握着夏晚晴的手,一起劈了下一刀,这次的竹篾果然整齐多了。
陈奶奶提着个布包走进来,里面是她剪的窗花——有“鱼跃龙门”“槐树下的故事”,还有小尺寸的节气图案,贴在竹编架上正好。
“我听说你们要把剪纸跟歌词结合,”陈奶奶拿出张空白红纸,“来,我教你剪‘蒹葭苍苍’的图案,剪好了贴在乐谱上,看着就有文化味。”
夏晚晴跟着陈奶奶学剪纸,剪刀在她手里有点沉,剪“蒹葭”的芦苇时总断,陈奶奶笑着帮她调整姿势:“剪细的地方要慢,像你唱歌时的气口,匀着劲来。”
岳川坐在旁边,把夏晚晴剪坏的剪纸收起来,拼成了个小小的“竹”字,贴在竹编架上:“坏的也有用,拼起来就是新东西,像非遗传承,也得慢慢试、慢慢改。”
中午,团队在非遗工坊的小厨房做饭——王爷爷教大家做竹筒饭,把糯米、腊肉、香菇塞进新鲜竹筒里,放在火上烤;陈奶奶拌了个剪纸形状的黄瓜,清爽可口;
夏晚晴煮了锅竹蔗水,甜丝丝的解腻。众人围坐在竹编的桌子旁,竹筒饭的香气混着竹蔗水的甜香,比任何大餐都让人踏实。
“我之前总觉得非遗离年轻人太远,”凌薇咬了口竹筒饭,“现在跟王爷爷、陈奶奶一起做,才发现这些手艺里藏着好多巧思,比如竹编的纹路能隔音,剪纸的镂空能透光,只要找到跟年轻人喜欢的东西结合的点,肯定能传下去。”
王爷爷点点头,喝了口竹蔗水:“以前我总担心竹编没人学,现在你们把它跟音乐、故事结合,我孙子都来问我‘爷爷,能教我编竹制哨子吗’,这就是好苗头。”
下午,周曼带着王爷爷编的竹制音管,在工坊里试奏。竹管的声音比金属管软,吹《蒹葭》的旋律时,像芦苇在风里晃,夏晚晴跟着轻声吟唱。
陈奶奶剪的“蒹葭”窗花贴在竹管旁,光影落在地上,像一幅流动的画。林野赶紧架起相机,把这一幕拍下来,嘴里念叨“这画面比任何mV都美”。
凌薇则在旁边跟李师傅对接古法造纸的事——李师傅说可以用老街的槐树花、芦苇做纸浆,造出的纸带着自然的纹路,正好用来印歌词、写书法。
“咱们可以做‘非遗文创纸本’,”凌薇在笔记本上写,“纸本里夹着竹编书签、剪纸窗花,再附一张《诗经》吟唱的二维码,肯定受欢迎。”
快下班时,有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进工坊,看到王爷爷编竹器、陈奶奶剪窗花,好奇地围过来。
“爷爷,这竹篮能编上我的名字吗?”一个女生问。王爷爷笑着点头,拿起竹篾,没一会儿就把女生的名字编在了篮身上。女生高兴地掏出手机:“我要发朋友圈,让同学都来学竹编!”
岳川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之前担心非遗活化难,现在才发现,只要把手艺放在生活里,让年轻人能摸、能学、能用上,就不怕传不下去。
他拿出手机,给文旅局发了条消息,说非遗工坊的第一期体验课可以定在周末,教大家编竹蜻蜓、剪节气窗花。
晚上,团队在工作室整理今天的成果:周曼的竹制音管放在琴旁,陈奶奶的剪纸贴在乐谱上,王爷爷编的竹篮里装着刚做好的非遗文创纸本。
凌薇在电脑上做体验课的报名页面,周曼在调试竹制音管的音准,林野在剪辑“非遗日常”的第一期短片,岳川和夏晚晴坐在桌前,把今天劈的竹篾整理好,打算下次用来编竹制乐谱架。
“周末体验课,咱们可以搞个小演出,”夏晚晴突然说,“我用陈奶奶的剪纸当背景,唱《蒹葭》,周曼用竹制音管伴奏,肯定特别有意思。”
岳川点头:“好啊,再让王爷爷教大家编竹蜻蜓,陈奶奶教剪窗花,让体验课既有玩的,又有听的。”
工作室的灯亮着,竹篾的清香还在飘,周曼的竹制音管偶尔传来一两声清脆的音,像老街的风在唱歌。
岳川看着身边的团队,看着桌上的非遗手作,突然觉得,非遗活化不是抄来的概念,是把地球的“文化落地”经验,跟老街的手艺、故事融在一起,变成能摸得着、学得会、记得住的生活——这才是龙国文娱该有的样子,有根,有暖,有烟火气。
他拿起一根竹篾,在手里绕了个圈,像在编织一个小小的梦。夏晚晴靠在他身边,看着他手里的竹篾,轻声说:“以后咱们的非遗工坊,会越来越热闹的吧?”
岳川笑着点头,把竹篾递给她:“会的,因为这里有咱们,有王爷爷、陈奶奶,还有越来越多喜欢非遗的年轻人——咱们一起,把这些好东西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