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社区的小广场刚搭好竹编展架,苏阿婆就抱着藤箱站在最前面。
阳光透过梧桐叶,落在账本泛黄的纸页上,她指着“张阿妹,绣枕套一对,收纹银三钱”的字迹,对围过来的老街坊说:“这张阿妹是当年绣坊最手巧的姑娘,她绣的凤凰,羽毛能分出七层颜色,可惜后来嫁去外地,再也没回来过。”
人群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突然攥住苏阿婆的手:“我就是张阿妹!当年走得急,没跟您打招呼,没想到还能在账本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老奶奶从布包里掏出个旧绣枕套——枕套边角磨破了,上面的凤凰却依旧鲜活,“这就是当年给您绣的,我带在身边几十年,今天也捐给博物馆,跟账本做个伴。”
林野的相机紧紧跟着这双手——苏阿婆的手关节变形,张阿妹的手背上满是老年斑,却一起捧着账本和枕套,像捧着一段失而复得的岁月。
陆哲赶紧调出提前录好的“绣线声”,混着张阿妹的哽咽:“当年绣这枕套,我熬了三个通宵,针戳到手好几次,现在看,值了。”
凌薇的展架布置藏着巧思——她把张阿妹的枕套挂在苏阿婆的绣绷旁,用细麻绳串着几缕褪色的绣线,线的另一端系在“泡面”猫的小项圈上。
猫一走动,绣线就轻轻晃动,像当年绣坊姑娘们飞动的针线,“星娱的玻璃展柜再亮,也编不出这种会动的‘时光线’”。
可上午十点,社区入口突然传来一阵喧闹——星娱的人搭了个临时展台,挂着“非遗绣品体验”的横幅,几个穿汉服的工作人员拿着机器绣的手帕,对着居民喊:“免费领明星同款绣品!正宗古法刺绣!”
有个社区老人凑过去,摸了摸手帕上的“栀子花”,皱着眉说:“这哪是古法刺绣?针脚是机器扎的,线都没埋好,一扯就松!”
工作人员还想辩解,张阿妹走过去,从枕套上抽出一根绣线:“你们看,真绣品的线是棉线染的,会随着岁月褪色,你们这是化学染料,亮得刺眼,哪有老绣品的温润?”
居民们纷纷围过来,对比星娱的机器绣品和展架上的老枕套——前者针脚整齐却僵硬,后者针脚有疏有密却透着灵气。
有个阿姨笑着说:“我家还有我妈当年的绣荷包,针脚跟张阿妹的枕套一样,星娱这绣品,连我家孙女的手工课作业都不如!”
星娱的人见势不妙,想收起展台溜走,却被居民拦住:“把你们的‘古法刺绣’说清楚!别骗我们老街坊!”
最后,他们只能灰溜溜地拆了展台,连免费送的手帕都没人要——有个小朋友说:“这手帕不如博物馆的竹编挂件好看,还扎手。”
巡展的热闹一直持续到下午。社区的孩子们围着“泡面”猫,看它蹲在绣绷旁,爪子偶尔碰一碰绣线;老人们坐在竹编椅上,听苏阿婆讲绣坊的故事,手里攥着自己带来的老物件——有旧绣针盒,有磨破的布鞋,还有泛黄的绣品图样。
有个叫小虎的男孩,抱着个铁皮盒跑过来:“阿婆,我有东西要捐!”
盒子里是他爷爷的旧铜顶针,顶针上的凹痕是常年顶针留下的,“爷爷说这是他当年给奶奶绣鞋垫用的,现在爷爷走了,我想让它在博物馆里,跟其他老物件作伴。”
凌薇接过顶针,放在张阿妹的枕套旁,贴了张小虎画的简笔画——上面是爷爷戴着顶针绣鞋垫的样子,“这样每个老物件都有故事,有画面,比星娱的空白绣品有温度多了”。
陆哲则给顶针录了段“声音故事”,小虎奶声奶气地说:“爷爷绣的鞋垫,冬天穿在脚上,暖到心里。”
傍晚巡展快结束时,社区的公告栏上贴满了居民的留言:“今天看到张阿妹的枕套,想起我妈当年绣的肚兜,眼泪都下来了”“希望巡展多来几次,让我们这些老街坊能多看看老物件,多听听老故事”“‘泡面’猫太可爱了,我家孩子回家画了好几张它的画”。
团队收拾展架时,张阿妹拉着苏阿婆的手,非要请大家去家里吃饺子:“当年在绣坊,咱们总一起吃饺子,今天也让你们尝尝我的手艺,就当给巡展送行了。”
饺子是白菜猪肉馅的,和当年绣坊的味道一样,苏阿婆吃着饺子,笑着说:“这味道,跟当年张阿妹嫁走前,咱们一起吃的那顿一模一样。”
“泡面”猫蹲在桌旁,小虎给它夹了个小饺子,它闻了闻,慢慢吃了起来,引得大家笑个不停。
林野的相机拍着这一幕——桌上的饺子冒着热气,苏阿婆和张阿妹拉着手聊天,孩子们围着猫,窗外的梧桐叶在风里晃,像一幅暖融融的老画。
周曼突然接到文化厅的电话,语气带着兴奋:“滨江社区的巡展反馈太好了!其他社区都在申请让你们去,还有学校想邀请你们搞‘老物件课堂’,让孩子们学编竹编,听老故事!”
她挂了电话,对着团队说:“咱们的巡展要火了!接下来不仅要去社区,还要去学校、工地,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老物件的故事。”
苏阿婆笑着说:“我跟你们一起去!不管去多少地方,我都给大家讲绣坊的故事,讲张阿妹的枕套,讲每个老物件背后的人。”
张阿妹也点头:“我也去!我带着我的枕套,跟大家一起回忆当年的绣坊时光。”
团队装车时,小虎和几个孩子跑过来,手里拿着自己画的画——有画“泡面”猫的,有画苏阿婆的账本的,还有画张阿妹的枕套的。
小虎把画递给岳川:“叔叔,这是给你们的,下次巡展还要来哦!”
巡展车缓缓开出社区时,苏阿婆坐在车里,抱着藤箱,张阿妹坐在她旁边,手里攥着旧枕套。
“泡面”猫蜷在她们中间,盯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梧桐叶,“喵呜”叫了一声。
陆哲打开音响,里面播放着小虎的“顶针故事”,奶声奶气的声音混着槐巷的背景音,飘满了车厢。
岳川看着车窗外的风景,想着下一站的学校巡展——孩子们看到竹编展架会是什么反应?听到老故事会不会好奇?
他知道,巡展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这些带着温度的老物件,有苏阿婆、张阿妹这样的讲故事的人,有团队和粉丝的支持,就没有什么能阻挡这份温暖的传递。
凌薇突然指着前方:“你们看!前面有个卖的,咱们买几个吧,下次巡展时给孩子们当小礼物!”
陆哲立刻点头:“我要录机的‘嗡嗡’声,加进‘声音故事’里,让孩子们听着就像看到一样。”
岳川笑着点头,看着巡展车朝着下一站的方向驶去——车身上的“槐巷记忆”字样,在夕阳下泛着暖光,车厢里的老物件、讲故事的人、可爱的猫,还有团队的笑声,都在诉说着一个简单却有力的道理:最动人的文化,从来不是华丽的包装,而是藏在岁月里的真实,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