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第一章引发的波澜尚未平息,“风铎书君”的第二回新篇已如约而至,迅速席卷长安。这一回的标题更为醒目,直指那导致西周王朝彻底崩溃的祸首——《褒姒千金一笑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市井再掀热议,痛斥昏君误国
茶楼酒肆中,说书先生们的惊堂木再次拍响,将一段更加荒诞、更具警示意义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上回书说到那周宣王闻谣轻杀,终得报应。今日咱接着说那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周幽王!这位君王,嘿,那可是位‘情种’,更是位千古罕见的昏君!”
说书先生语调夸张,将周幽王如何宠幸冷若冰霜的褒姒、为博美人一笑而绞尽脑汁、乃至听信佞臣虢石父的馊主意,竟下令点燃骊山烽火台的故事,说得活灵活现。
“各位客官您猜怎么着?那各路诸侯一见烽火冲天,以为犬戎打来了,一个个火急火燎,披星戴月率兵赶来勤王!结果到了骊山脚下,只见楼阁歌舞升平,哪有什么敌寇?分明是君王拿军国重器开玩笑呢!”
台下听众听到此处,已是哗然。
“这…这简直是拿社稷安危当儿戏!”
“昏君!真是昏庸透顶!”
说书先生适时叹息:“诸侯们面面相觑,哭笑不得,只得偃旗息鼓,愤愤而归。那褒姒见到千军万马被如此戏耍,果然掩口笑了起来。幽王大喜,遂赏虢石父千金。这便是‘千金一笑’的由来!可这一笑,代价何其惨重!”
待到讲述幽王为取悦褒姒,废黜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最终引得申侯联合犬戎真的攻入镐京,幽王再点烽火却无人来救,最终身死国灭之时,满堂听众已是唏嘘愤懑不已。
“失信于天下,岂有不亡之理!”
“祖宗基业,毁于一旦,竟是为博妇人一笑!悲乎!”
“可见这宠信奸佞、废长立幼、玩忽职守,皆是取祸之道啊!”
市井间的议论愈发深入,人们不仅感叹历史,更不自觉地将故事中的昏君、奸臣、红颜祸水与现实中某些现象隐隐对照,虽不明言,但心中自有杆秤。
士林深度剖析,警示意味更浓
文人士子们对第二回的解读则更为深刻。他们从这则着名的历史故事中,读出了更多层次的寓意。
“风铎书君选取此回,用意深远啊!‘烽火戏诸侯’,戏弄的是天下诸侯,透支的却是王朝最后的信誉与威严。这与当下某些视律法、承诺如无物的行径,何其相似!”
“废嫡立庶,宠幸奸佞,更是取乱之道。幽王非不知礼法,乃是为私欲而肆意践踏之!此等教训,血淋淋摆在眼前。”
“看来书君之意,绝非简单讲故事。其深意在于警示:为政者当敬畏职权,守信于民,远佞人,重纲常。否则,西周之覆灭,便是前车之鉴。”
许多士子将此回与第一章联系起来,认为风铎书君是在系统性地通过历史揭露昏庸统治的种种弊端,其忧国忧民、劝诫世道之心,昭然若揭。其文名与声望,在士林之中愈发稳固崇高。
朝堂暗流涌动,对号入座者心惊
朝堂之上,这第二回故事带来的震动远胜第一回。因其情节更为直白,指向性在某些人看来也更为明显。
太子周载读到“废后废太子”一段时,脸色瞬间阴沉下来,虽未发一言,却将书册重重合上,眼底寒意森然。他身旁的幕僚更是低声道:“殿下,五皇子此书,恐非无心…”
四皇子周朗晔则是玩味地笑了笑:“五弟这刀,磨得是越发锋利了。只是不知,这‘烽火’究竟戏的是哪路‘诸侯’?这被废的‘申后’,又暗指何人呢?”他乐于见到周景昭将矛头指向可能威胁到太子或他人的因素。
一些地位尊崇、历经风雨的老臣,则从中读出了更泛化的警示,在私下小范围交谈中叹息:“国之重器,不可轻示于人,更不可沦为玩物。信誉一旦破产,再难挽回。殿下此书,有古直臣之风啊。”
而某些与佞臣虢石父行径有几分相似、或是曾建议隆裕帝行废立之事的官员,读到此处,则不免背后渗出冷汗,感觉这故事仿佛就是对着自己写的,坐立难安。
然而,反应最为激烈的,依旧是那潜伏的“暗朝”。对于这个自诩为周室正统继承者、以“光复周礼”为旗帜的组织来说,周景昭选取西周灭亡的故事,不啻于直接刨了他们的祖坟,狠狠地撕开了他们试图精心掩盖的疮疤!
那间幽暗的密室内,气氛比上一次更加恐怖。暗紫锦袍的“尊者”不再是愤怒,而是浑身散发着一种冰冷的、近乎实质的杀意。
他面前的书页正停留在描述镐京陷落、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的那一段。
“……好…好得很!”他的声音嘶哑,仿佛从齿缝间挤出,“周景昭!他怎敢?!他怎敢如此亵渎!如此践踏!”
西周灭亡,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和无法洗刷的耻辱,是他们极力回避却始终存在的历史瑕疵。
如今被周景昭以如此生动、如此广为流传的方式大肆渲染,将幽王的昏聩、王朝的腐朽赤裸裸地展露于天下人面前,这简直是在从根本上动摇他们“圣教”赖以存在的历史合法性与道德优越感!
“他这是在告诉天下人,周室早已腐朽不堪,亡于自身!那我等‘光复’之业,岂非成了笑话!成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蠢行!”尊者气得浑身发抖,“奇耻大辱!奇耻大辱!”
他猛地抬头,眼中血红:“传令!潜伏!继续给本尊潜伏!没有万全之策,绝不可再动!但…但给本尊盯死他!盯死汉王府的一举一动!本尊要让他为今日之举,付出千百倍的代价!”
暴怒之后,是极致的冰冷。他意识到,周景昭比想象中更难对付,这不仅是一个皇子,更是一个深谙诛心之道的可怕对手。
皇宫内,隆裕帝读完第二回,沉默了片刻,最终竟轻轻笑了一声。
“烽火戏诸侯…千金买笑…西周之亡…”他手指敲着桌面,“小子胆子不小,专挑这些痛处下手。也好,让有些人听听这些老故事,醒醒脑子。”
他并未多言,但态度已然明了。
王府定策,乘胜追击
周景昭通过“澄心斋”的反馈,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第二回带来的、尤其是对“暗朝”方向更强烈的冲击。
“看来,这剂药下对了地方,且药性够猛。”周景昭对幕僚们道,“他们越是愤怒,越是证明我们打中了其要害。”
陆望秋道:“公子,是否需暂缓?以免对方狗急跳墙?”
周景昭沉吟片刻,摇摇头:“不必。舆论之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既然对方选择潜伏,我们更要趁此机会,将声音彻底发出去。下一回,可写《平王东迁洛邑 周室衰微礼乐崩》,将东周伊始,王权衰落、诸侯崛起、礼崩乐坏的大势清晰地勾勒出来。要让所有人明白,周室之衰,非一朝一夕之故,乃积弊已久,其天命已终,气数已尽!”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