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吊脚楼的竹窗,落在沈砚之的枕边。他揉了揉眼睛,伸手摸向怀里的天枢与青铜令牌 —— 两者依旧带着温热,昨晚那道映射在墙上的路线光影,还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窗外传来村民们忙碌的声响,鸡鸣犬吠与竹篮碰撞的清脆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苗寨充满了生机。
沈砚之起身洗漱完毕,刚走下吊脚楼,就看到阿妹提着一个竹篮朝他走来。篮子里装着刚采摘的野果,红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还带着晨露的湿气。“砚哥,快尝尝!这是我早上在后山摘的野荔枝,可甜了!” 阿妹笑着递过一颗野荔枝,眼神里满是雀跃。
沈砚之接过野荔枝,剥开外壳,晶莹剔透的果肉露了出来,咬一口,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瞬间驱散了残留的睡意。“真甜!” 他笑着称赞,“对了,寨老说的苗寨古籍,今天能找出来吗?”
“当然能!” 阿妹点头,“我娘已经去寨老的书房整理了,那些古籍都放在特制的木盒里,保存得很好,就是有些书页受潮,需要小心翻看。吃完早饭,我们就去寨老的书房汇合吧,祖父和乌先生也会过去。”
两人刚走到饭堂,就闻到了米粥的香气。沈竹礽和乌林答氏已经坐在桌边,石老栓正拿着一个烤红薯,吃得津津有味。“砚儿来了,快坐!” 沈竹礽招手,“今早阿妹的母亲熬了小米粥,还蒸了玉米,都是苗寨的特产,多吃点,一会儿整理古籍需要耗费不少精力。”
沈砚之坐下,盛了一碗小米粥。米粥熬得浓稠软糯,带着淡淡的米香,配着阿妹母亲腌制的咸菜,格外爽口。饭桌上,众人开始讨论整理古籍的分工:沈竹礽负责解读古籍中的文字,尤其是关于归墟地形的记载;乌林答氏负责辨认古籍中提到的蛊虫与异兽,记录应对方法;阿妹和她的母亲负责修复受潮的书页,确保古籍完好;石老栓则负责准备整理古籍所需的工具,如毛笔、宣纸、墨锭等,方便大家记录重要信息;沈砚之则负责将古籍中的关键内容与天枢、青铜令牌的线索结合,寻找归墟路线的更多细节。
饭后,众人跟着寨老来到他的书房。书房是一间独立的吊脚楼,屋顶铺着青瓦,墙壁上挂着苗寨先祖的画像,画像旁还挂着几串风干的草药,散发着淡淡的药香。书房中央摆着一张宽大的木桌,桌上整齐地放着十几个木盒 —— 里面装的就是苗寨的古籍。
寨老打开一个木盒,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叠泛黄的古籍。古籍的封面是用牛皮制成的,上面用苗文写着 “南海归墟记” 四个字,字体苍劲有力,显然是年代久远的手写本。“这些古籍是苗寨先祖留下的,里面详细记录了当年和沈从义先祖去南海的经历,还有归墟的地形、气候,以及遇到的各种危险。” 寨老一边说,一边将古籍递给沈竹礽。
沈竹礽接过古籍,轻轻翻开。书页已经有些脆化,上面的文字一半是苗文,一半是汉文,还有些手绘的地图和图案。他仔细阅读着,时不时停下来,用毛笔在宣纸上记录关键信息:“归墟位于南海中部,常年被浓雾笼罩,只有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浓雾才会散去,露出入口;归墟入口处有‘旋龙涡’,水流湍急,船只靠近容易被卷入;归墟内部有‘瘴气林’,瘴气能让人产生幻觉,还会吸引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