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故事以历史课堂为背景,通过教授与学生们的对话,将五百年中西文明对比的宏大议题,转化为充满思辨趣味的交流。当教授抛出“大分流”命题时,学生们从史学标准、认知模式、文化话语权等角度展开探讨,在佛教“因缘和合”、哲学“认知范式”与心理学“思维惯性”的交织中,揭开文明演进的深层逻辑。
教授在黑板上画下两道抛物线:“1500年前后,世界像两条分岔的河流。”
“可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半个世纪呢!”刘佳佳笔尖敲着笔记本,马尾辫随动作晃了晃。
教授转身时粉笔灰簌簌落:“关键在动机——明朝船队载着瓷器去换香料,葡萄牙帆船却带着《马可·波罗游记》找黄金。这背后是‘天下观’与‘世界地图’的差别。”
顾华突然举手:“上周我去博物馆,看到乾隆给英使的敕谕写着‘天朝物产丰盈’,可同时期狄德罗正在编《百科全书》。这算您说的‘观念分流’吗?”
“问得好!”教授敲了敲投影里的《大英百科全书》图片,“当我们还在整理《四库全书》时,欧洲人已经用活字印刷把《圣经》变成大众读物。就像佛教说的‘缘起’,印刷术普及、科学社团兴起、读写能力提升,这些‘因缘’凑在一起,才催生了科学文化。”
廖泽涛转着钢笔插话:“可老师,您说西方文明没中断,那中世纪不算断层吗?”
“这正是有意思的地方!”教授调出希腊神庙与哥特教堂的对比图,“古希腊的理性被基督教吸收,后来又在启蒙运动中复活。就像心理学说的‘认知重构’,他们不断把传统转化成新工具。而我们总觉得自己‘从未中断’,反倒像被惯性思维困住的大象——明明拴住脚踝的绳子早断了,却还以为走不开。”
小景云突然举起手机:“我查到马来西亚华人保护‘三宝山’墓地的新闻,这算不算文化基因的延续?”
“太棒了!”教授放大地图上的红点,“当马来政府要推平墓地时,华人用‘风水’观念结合法律维权。这就像哲学里的‘视域融合’——既要守住文化根脉,又得学会用新语言对话。就像商务印书馆当年翻译西学,不是简单搬运,而是把‘科学’‘民主’这些概念嫁接到本土语境里。”
陈一涵突然小声说:“可现在我们写论文,不用西方理论就过不了审……”
教室突然安静。教授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的梧桐树:“你们看那棵树,根系扎在中文土壤里,枝叶却要向国际学术的阳光生长。这不是谁强谁弱的问题,而是文明对话的必修课。就像佛教禅宗说的‘搬柴运水皆妙道’,关键看你是被动套用框架,还是主动把本土经验变成新的分析工具。”
下课铃响时,教授在黑板写下三行字:
- 为什么郑和的船队没带来地理大发现?
- 印刷术在中西为何产生不同影响?
- 你如何用身边的例子证明“观念分流”?
“这就是今天的思考题。”他合上教案时笑了,“记住,历史不是死的知识,而是照见当下的镜子。当你们明天路过商务印书馆旧址时,不妨想想:如果让你给五百年后的人写封信,你会怎么介绍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对话’?”
思考题: 教授提到“文明像树,根系要扎在本土,枝叶需拥抱阳光”,请结合你熟悉的一个文化现象(如国潮兴起、中医国际化等),分析其中“本土根脉”与“国际对话”的互动关系,试着用佛教“因缘”、哲学“范式”或心理学“认知”理论中的任意一种,解读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