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八日黎明,苏明远的马车驶上了一座横跨汴河的石桥。透过晨雾,雄伟的汴京城墙在远方若隐若现,高大的城楼巍峨矗立,彰显着大宋朝政治中心的威严。经过六天的长途跋涉,他终于到达了这个令无数读书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大人,前面就是汴京城了。车夫兴奋地说道,显然他也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所震撼。
苏明远掀开车帘,贪婪地望着眼前的一切。汴河上船只如织,各种货物正在装卸;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既有华贵的官员仪仗,也有普通商贾的车队;城门外已经聚集了大量等待入城的人群,其中有衣着华丽的权贵,也有衣衫朴素的平民。
这里的繁华程度远超他的想象。虽然通过史书了解过北宋都城的盛况,但真正亲眼目睹时,仍然被深深震撼。这种繁华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政治的权威感上。
果然是天下第一城。苏明远在心中感慨。
排队入城花了将近一个时辰。城门口的守卫检查很严格,不仅要查验通行文件,还要询问来京的目的。当苏明远出示朝廷的调令时,守卫的态度立刻变得恭敬起来。
原来是新任的苏大人,失敬失敬!守卫队长连忙行礼,请大人出示身份腰牌。
苏明远取出腰牌,守卫仔细核实后,立刻放行,并派了一个士兵为他带路。
苏大人,您是要直接去户部报到,还是先找地方安顿?士兵恭敬地询问。
先找个住处吧。苏明远考虑了一下说道,明天再去户部报到。
进入城内,苏明远彻底被震撼了。这里的街道比他见过的任何地方都要宽阔和整齐,两侧的建筑鳞次栉比,各种店铺林立。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人文气息——到处可见书院、文社的牌匾,街头巷尾经常能听到有人在讨论诗文和时政。
这就是文化中心的魅力。苏明远暗想。
士兵将他带到了一家专门接待官员的客栈——迎宾楼。这家客栈位置很好,距离皇城和户部都不远,而且环境清雅,很适合官员居住。
苏大人,这里是专门接待外地官员的地方,您应该会满意的。士兵介绍道。
客栈的掌柜听说来了新任户部官员,立刻亲自出来迎接:苏大人,欢迎光临!我们这里经常接待各部官员,对大人们的需求很了解。您看住什么样的房间?
苏明远选择了一间简朴但舒适的上房,安顿好行李后,决定先在京城里转转,熟悉一下环境。
走在汴京的街道上,苏明远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与清远县那种淳朴的乡土气息不同,这里到处洋溢着一种精致和繁华。不仅商品丰富多样,人们的谈吐也更加文雅。
在一个书市上,苏明远停下脚步。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书籍,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歌赋,应有尽有。更令他惊喜的是,这里还有很多关于时政的小册子,讨论朝廷新政的利弊得失。
这位老爷,您是外地来的吧?一个书商主动搭话,要不要看看最新的政论文章?
什么文章?苏明远好奇地问道。
王安石王相公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还有司马光司马大人的《应诏言朝政阙失疏》。书商热情地介绍,这些都是关于新政的重要文献,在京城很受欢迎。
苏明远买了几本,准备回去仔细研读。通过这些文献,他可以更好地了解朝廷内部关于新政的不同观点。
继续往前走,他来到了着名的相国寺。这里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文人聚会的重要场所。寺院里有很多文人在讨论学问,气氛很浓厚。
听说朝廷最近调了很多地方能吏进京,看来新政要大干一场了。一个文士说道。
是啊,据说那个清远县的苏明远也来了,就是那个改革做得很好的县令。另一个文士回应。
听到自己的名字,苏明远不禁停下脚步仔细听。
苏明远我也听说过,确实是个人才。听说他在地方推行的财政改革很有成效,王相公对他很赏识。第一个文士继续说道。
不过,地方经验能否适用于朝廷,还很难说。京城的情况比地方复杂得多,各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另一个文士提出了不同看法。
话是这么说,但总要有人去尝试。如果都因为复杂就不敢改革,那大宋朝怎么发展?第三个文士参与讨论。
这种讨论让苏明远对京城的政治氛围有了初步了解。这里的人们对政治的关注度很高,对各种政策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既是好事,说明民众参与度高;但也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因为要面对更多的质疑和挑战。
傍晚时分,苏明远回到客栈。掌柜主动过来搭话:苏大人,今天在城里转得怎么样?
很好,京城确实名不虚传。苏明远回答,不过有个问题想请教,我需要在京城找个长期住处,有什么建议吗?
这个我熟悉。掌柜笑道,像大人这样的朝廷官员,一般有几种选择:一是在皇城附近租房,离衙门近但价格贵;二是在文人聚居的区域,环境好但相对远一些;三是购买宅院,一劳永逸但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苏明远考虑了一下:租房比较合适,有什么推荐吗?
有的,我知道几处不错的院落,明天可以带您去看看。掌柜热情地说道。
当晚,苏明远在房间里研读白天买的那些政论文章。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阐述了新政的理念和措施,强调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司马光的《应诏言朝政阙失疏》则对新政提出了不少批评,认为变法过急,恐生民变。
看来朝廷内部对新政确实存在分歧。苏明远在心中总结,支持派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反对派担心改革的风险。我作为具体执行者,必须在这种分歧中找到平衡点。
这些文献让他对即将面临的工作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地方,他主要面对的是如何说服百姓接受改革;在朝廷,他将面对的是如何在不同政治观点中寻找共识。
第二天上午,掌柜带着苏明远看了几处住宅。最终他选择了一处位于文人聚居区的小院落,环境幽静,价格合理,而且距离户部也不算太远。
苏大人选择这里很明智。掌柜评价道,这一带住的都是文人和中级官员,邻里关系比较和谐,而且文化氛围浓厚。
安顿好住处后,苏明远开始为明天的正式报到做准备。他仔细检查了朝廷的调令,整理了从清远县带来的各种材料,并且重新温习了关于户部职责的相关规定。
下午,他去了一趟附近的服装店,购买了适合在朝廷穿着的官服。店主是个很有经验的师傅,对各种官服的规制了如指掌。
苏大人是户部员外郎,应该穿青色官服,佩银鱼袋。师傅专业地介绍,另外,朝服和常服不同,需要分别准备。
试穿官服时,苏明远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仪式感。这不仅仅是一套衣服,更是身份和职责的象征。穿上它,就意味着正式成为朝廷的一员,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晚上,苏明远在新住处的院子里踱步思考。明天就要正式开始在朝廷的工作了,心情既兴奋又紧张。
从清远县到户部,从地方官到朝廷官员,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他在心中梳理着即将面临的挑战,在地方,我相对独立,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推行改革;在朝廷,我必须在既定的框架内工作,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
他想起了在清远县的那些改革经历:财政改革的阻力,义学创办的争议,司法整顿的困难,水利工程的复杂。每一项改革都不容易,但最终都取得了成功。现在,他要在更大的舞台上面对更复杂的挑战。
但是,本质没有变。苏明远坚定地想道,无论在哪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和百姓的福祉。只要坚持这个初心,就不会迷失方向。
夜深了,苏明远在灯下写了一篇日记:
今日初到汴京,感慨良多。这座城市的繁华和文化底蕴令人震撼,但也让人感受到责任的重大。明日即将开始新的工作,愿能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有所作为,不负朝廷重托,不负百姓期望。
从清远县到户部,从地方到中央,这是人生的一大步。愿以清远三年的经验为基础,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改革事业贡献力量。初心不改,使命不忘。
写完日记,苏明远感到心情平静了许多。无论明天会遇到什么挑战,他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长途跋涉的疲惫,新环境的兴奋,对未来的期待和忧虑,所有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汇聚成一个坚定的决心:在这个政治中心,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国家的改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明天,新的征程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