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S”现场管理启动:
在全厂(包括内部和外包厂)推行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为核心的5S活动。
通过划定区域、贴标签、做标识等方式,对工具、物料、在制品、不良品进行定置管理,减少寻找、搬运的浪费,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
天色刚刚蒙蒙亮时,一本厚厚的、带着油墨味的《凤凰玩具——外包工厂质量管理方案》(试行版)初稿终于完成。
它不仅有着严格的标准和参数,更融入了基于tpS理念,力求人性化和可复制的高效管理方法。
郑硕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是凤凰玩具在‘质量’这个泥潭中挣扎求生的一次系统性革命。
它源自未来,却扎根于1974年香江元朗这座闷热嘈杂的工厂之中。
挑战,才刚刚开始。
------
时间:1974年2月5日,上午十点。
地点:元朗·凤凰工业有限公司。
会议室里烟雾缭,长条会议桌上摊着几本刚刚油印出炉、还带着墨香味的《凤凰玩具外包质量管理方案》(试行版)。
整本手册厚度非常的惊人,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块沉甸甸的砖头。
郑硕站在会议桌顶端,背后是一块写满质量参数和流程简图的小黑板。
台下围坐着七八位外包厂的老板或者负责人。
他们面色凝重,甚至有些人的手指已经开始一边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一边翻动着那本令他们头皮发麻的‘砖头’。
“各位老板。”郑硕开口打破了会议室的宁静,音量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今天请大家来,是要把这本《凤凰玩具质量管理方案》给发下去,以后我们在各位工厂代工的墨方将从下一批货开始。
严格执行里面的每一条标准、每一个流程。”
台下寂静了片刻,有人深吸了一口烟,小声嘀咕了一句:“郑老板,我们就是做玩具塑料齿轮和棱块,又不是造飞机发动机……你这搞得是不是太夸张了?”
郑硕听见了,目光转向说话的人——永华塑胶厂的李老板。
他没有生气,反而微微点头:
“李老板,我明白大家的想法,你们都觉得是我郑硕太较真、太苛刻,甚至不近人情了。”
他向前走了两步,拿起桌上一个墨方,手指灵巧地转动起来,发出顺畅的“咔嗒”声。
“但请各位想一想,如果这批‘凤凰·墨方’最终在国外卖得好,接下来可就是长期、稳定、越来越大额的订单了。
你们是我们‘凤凰玩具’的外包厂,我们是绑在一起的合作伙伴,我们‘凤凰玩具’好了,你们才有更多钱的赚。”
他突然停下转动,声音沉了下去:
“可如果因为旋转手感有丝毫卡顿、尺寸有分毫偏差,国外客户觉得这是劣质产品、是一次性玩具,那么‘凤凰玩具’这个牌子就彻底砸了。
到时候,不只是我郑硕破产,各位投入的模具、生产线、人工,也都会全部打了水漂。”
他拿起一份印有《白头鹰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百货采购标准》的文件传下去:
“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的残酷:今天放过0.1毫米,明天就会失去整个市场。”
几位老板沉默地传阅着文件和质量手册。郑硕趁势展开手册,逐条解释关键措施:
“各位老板,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这份手册里的关键措施,这关系到我们接下来能不能把质量做稳、做出名堂。”
郑硕看了看众人,见他们都没有反对,才接着说道:
首先是把好原材料关——来料检验(Iqc)。
我们要明确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尺寸、性能、外观要求,具体到用什么抽样方案(比如按国标Gb\/t2828.1,AqL=1.0来执行)。
不合格的料,必须隔离、退货,绝不能流入生产线。这一关守不住,后面做得再漂亮也是白费。”
语气开始加重,郑硕需要让这些外包厂的厂长们明白,这次不是开玩笑的。
“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Kcp)也得卡死。
在组装线上,我会帮大家设立关键质检岗,明确每个工序的工艺参数和加工精度要求,配上特制的限规卡具,让工人能快速判定。
同时推行“三检制”:首先操作工人们自己就要先检,然后是上下之间两道工序互相检,最后是质检员专检。
里面的关键参数都要用统计过程控制图表(Spc)实时监控,确保生产的稳定性。”
郑硕顿了顿,看到众人都在认真听讲,才接着往下说:
“所有的成品在出厂前的抽样检验(FRI)也必须严格。
所有的成品,该全检的全检,该抽检的按标准抽检,外观、尺寸、性能、包装一个都不能放过。
对于不合格品,严格按控制程序处理:返工、报废或降级,绝不允许蒙混过关。
一旦出现异常,我们要有一套快速响应的闭环机制。
我借鉴了脚盆鸡国丰田汽车的“安灯”思路,赋予一线员工权利:发现问题,有权马上“叫停”。
然后启动流程:操作工报告→班组长必须立即响应→质量工程师用鱼骨图、5w1h做根因分析→整改并验证效果→最后记录复盘。
目的只有一个:让任何异常从发现到解决都形成闭环,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
郑硕喝了口水,润润干渴的嗓子:
“最后,我们要用数据说话,推动持续的改进。
请各位老板安排记录关键质量数据,比如不良率、一次合格率。
每月向我们提交数据,一起开质量复盘会。我们用帕累托图(pareto图)分析主要缺陷,集中资源优先解决占比最高的问题,然后运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持续优化。
质量不是一次性的检查,而是用数据驱动,不断改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