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2日,北京社科院的档案馆里,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落在积着薄尘的档案柜上。杨蜜抱着厚厚的文件夹,跟在李建国身后,小心翼翼地避开地上的电线——这里的设施陈旧,却藏着无数关于归国学者的珍贵资料,是高浪托了三层关系才拿到的查阅权限。
“1949年归国的学者里,像《归途》主角这样的物理学者,一共有23位。”档案馆的管理员张教授戴着白手套,从档案柜里抽出一叠泛黄的档案,“这里面有他们的出入境记录、当年的采访稿,还有几封没寄出去的家书。你们要找的‘苏晓原型’,应该是指林岚先生,她当年跟着导师回国时,才22岁,是这批学者里最年轻的女性。”
杨蜜立刻凑过去,看着档案里林岚的照片——黑白照片上的女孩梳着齐耳短发,穿着素色旗袍,眼神明亮又坚定。档案里夹着一封她写给母亲的信,字迹娟秀,却带着颤抖:“娘,船上的日子很难熬,有人说国内连饭都吃不饱,劝我回美国。可我不能走,导师说,祖国需要我们的研究,就算条件再苦,我们也要回去。等我把实验室建起来,就接您来北京,看天安门的升旗。”
杨蜜的眼眶瞬间红了,她轻轻抚摸着信纸,仿佛能感受到林岚当年的纠结与坚定。李建国拍了拍她的肩膀,低声说:“把这封信抄下来,反复读。苏晓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要带着这份‘怕让家人担心,却更怕辜负祖国’的矛盾——这才是真实的人,不是口号里的‘英雄’。”
从档案馆出来,杨蜜直接去了公司的资料室。资料室里已经堆满了《归途》的相关资料:从1949年的《人民日报》合订本,到归国学者的口述史录音,甚至还有当年的粮票、布票样本。她把林岚的信铺在桌上,一边抄录,一边对照着剧本里苏晓的戏份,在旁边密密麻麻地写着批注:
“苏晓给家人写信时,应该先写‘一切都好’,再偷偷擦掉眼泪——林岚的信里,‘船上伙食很好’这句话被划掉重写了三次。”
“苏晓看到破庙实验室时,手指会不自觉地摩挲书包带——林岚的采访里说,她回国时,把母亲织的围巾缝在书包里,想家时就摸一摸。”
不知不觉,天黑了下来。资料室的灯坏了一盏,只剩下头顶的白炽灯发出昏黄的光。杨蜜的助理小周提着外卖走进来,看到她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忍不住说:“蜜姐,都快十点了,先吃饭吧。这些资料明天再看也一样,你已经连续三天泡在资料室了。”
“不行,明天就要和陈默老师讨论剧本修改,我得把林岚的故事吃透。”杨蜜头也不抬,手里的笔还在不停地写,“你看这段,林岚回国后,为了做实验,每天步行二十里路去借设备,脚上磨起了水泡,却从来没跟导师说过。剧本里苏晓有一场‘借设备被拒’的戏,我之前想的是让她哭,现在觉得不对——她应该咬着嘴唇,笑着跟对方说‘没关系,我明天再来’,转身之后才偷偷抹眼泪。这才是林岚,也是苏晓。”
小周无奈,只能把外卖放在桌上,陪着她一起熬夜。凌晨一点,杨蜜终于整理完所有批注,她伸了个懒腰,才发现高浪站在资料室门口,手里拿着一件外套。
“怎么还没走?”高浪把外套披在她身上,语气带着心疼,“李老师跟我说,你这几天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再这样下去,身体该垮了。”
“我不觉得累。”杨蜜拿起整理好的批注,眼里闪着光,“高总,你看,这是林岚的故事,她比我想象中更坚强,也更脆弱。我现在好像能摸到苏晓的心跳了,知道她什么时候会笑,什么时候会哭,什么时候会害怕。”
高浪看着她眼里的光,心里涌起一阵暖流。他接过批注,翻了几页,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甚至还有她画的苏晓表情示意图——这个女孩,从来都不是“靠关系拿到角色”,她在用尽全力,把自己变成苏晓。
“明天和陈默老师讨论完,放你一天假,好好休息。”高浪合上批注,牵着她的手往外走,“《归途》需要你这样用心的演员,但我更需要你好好的。”
杨蜜点了点头,跟着他走出公司。夜色里,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杨蜜偷偷握紧高浪的手,心里充满了感激——是他给了她这个角色,给了她了解林岚、了解那段历史的机会,也给了她成为更好演员的可能。
5月23日上午,剧本研讨会在公司举行。陈默看着杨蜜整理的批注,激动得手都在抖:“这些细节太珍贵了!林岚‘把围巾缝在书包里’的细节,我们可以加到苏晓的戏份里;还有她‘借设备被拒却笑着说再来’的处理,比我原来写的‘哭戏’更有力量。杨蜜,你不是在演苏晓,你是在替林岚,替当年那些年轻的归国学者,把他们的故事说出来。”
李建国也忍不住称赞:“现在的年轻演员,能沉下心去查资料、去理解历史的太少了。杨蜜,你让我想起当年我的父亲——他回国时,也是把研究资料缝在衣服里,怕被海关查出来。你要是能把这份‘小心翼翼的坚定’演出来,苏晓这个角色就成了。”
得到认可,杨蜜更加坚定了深入研究历史的决心。接下来的几天,她跟着李建国拜访了几位还在世的归国学者,其中一位是92岁的王仲明先生,他当年和林岚一起回国,是林岚的同门师兄。
王老先生的家里摆满了当年的照片,他指着一张黑白照片,笑着说:“这是我们刚回国时拍的,你看,林岚站在最右边,手里拿着个铁皮盒子,里面装的是她从美国带回来的实验试剂。那时候国内没有试剂,她就把试剂分装在小瓶子里,藏在铁皮盒子里,怕路上被打碎。”
“那她有没有想过放弃?”杨蜜轻声问。
王老先生叹了口气:“怎么没想过?有一次实验失败,设备坏了,她坐在地上哭,说‘早知道国内条件这么差,当初就不该回来’。可哭完之后,她还是爬起来,去废品站找能用的零件,自己修设备。她说,‘我不能放弃,我放弃了,导师的心血就白费了,祖国的期待也白费了’。”
杨蜜把这些话记在本子上,心里对苏晓的理解又深了一层。离开王老先生家,李建国对她说:“记住这种‘哭完继续干’的感觉。苏晓不是天生的英雄,她会脆弱,会抱怨,但她从来不会放弃——这才是当年那些年轻人最可爱的地方。”
就在杨蜜深入研究历史的同时,高浪也在为《归途》的历史真实性做着努力。他联系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历史顾问团队,邀请他们全程参与剧本打磨;还专门成立了“历史考证小组”,由陈默牵头,负责核对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每一件道具的历史真实性。
5月28日,历史考证小组发现了一个问题:剧本里写苏晓回国时,穿的是“连衣裙”,但根据资料,1949年的女学生大多穿旗袍或列宁装,连衣裙是1950年代后期才流行起来的。
“必须改!”高浪在小组会议上强调,“别小看一件衣服,观众里有很多历史爱好者,只要我们出一点错,就会被质疑‘不尊重历史’,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服装组立刻联系裁缝,按照1949年的列宁装样式,重新制作苏晓的服装,包括纽扣的样式、布料的材质,都要一一核对资料。”
服装组的组长张姐有些为难:“高总,重新制作服装需要时间,而且成本会增加不少。我们之前已经做了十套连衣裙,现在全废了……”
“成本不是问题,时间也不是问题。”高浪打断她,“哪怕推迟开机,也要保证服装的真实性。你现在就去联系最好的裁缝,需要什么资料,让考证小组全力配合。”
张姐点了点头,立刻去安排。考证小组的成员看着高浪,心里充满了敬佩——这个年轻的老板,不仅有魄力,更有对历史的敬畏心。
5月30日,刘一菲来到公司,准备参与《归途》的客串戏份。她看到杨蜜正在资料室里看历史文献,忍不住走过去:“蜜蜜,你这是在做什么?不就是客串几场戏吗,用得着这么认真?”
“一菲姐,这不是客串几场戏的事。”杨蜜抬起头,认真地说,“这些文献里写的,是当年那些归国学者的故事。我们演的不是角色,是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要是我们不认真,就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刘一菲愣了一下,接过杨蜜递过来的文献,翻了几页。当看到林岚“哭完继续修设备”的故事时,她的眼眶也红了:“我以前总觉得主旋律电影很枯燥,现在才知道,不是故事枯燥,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那些故事背后的人。蜜蜜,谢谢你,让我明白这个角色的意义。”
接下来的几天,刘一菲也加入了研究历史的队伍。她跟着杨蜜一起拜访老学者,一起查阅资料,甚至还专门去学了1940年代的礼仪——如何鞠躬、如何握手、如何称呼长辈,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6月5日,《归途》的服装、道具、剧本终于全部通过历史考证小组的审核。高浪看着审核通过的报告,心里松了口气。林薇走进来,笑着说:“高总,华谊那边听说我们在为了一件衣服推迟开机,都在嘲笑我们‘小题大做’。他们的《归国者》已经开机了,还放出了预告片,里面的女主角穿的是现代款式的旗袍,被网友吐槽‘穿越了’,但他们根本不在乎。”
“我们在乎。”高浪看着窗外,语气坚定,“他们可以为了进度妥协,可以为了流量放弃真实,但我们不能。《归途》不是一部用来赚钱的电影,是一部用来纪念的电影。我们多花一点时间,多花一点成本,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就是对当年那些归国学者最好的纪念。”
林薇点了点头,心里对高浪更加敬佩。她拿出一份名单:“这是李老师推荐的几位历史顾问,他们愿意全程跟着剧组,负责拍摄过程中的历史考证。还有,社科院的李教授说,等我们开机的时候,他会亲自来现场,给剧组的人讲当年的历史。”
“太好了。”高浪接过名单,脸上露出笑容,“通知下去,6月15日,《归途》正式开机。开机仪式上,邀请所有历史顾问和老学者参加,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我们拍《归途》,是认真的;我们纪念那些归国学者,是真心的。”
6月10日,杨蜜来到服装组,试穿重新制作的列宁装。当她穿上灰色的列宁装,系上黑色的腰带,站在镜子前时,突然觉得眼眶发热——镜子里的女孩,梳着齐耳短发,眼神坚定,像极了档案里的林岚。
“蜜姐,你穿这身衣服太合适了!”张姐笑着说,“这布料是我们找了好久才找到的,和1949年的布料一模一样,连纽扣都是按当年的样式定制的。”
杨蜜摸了摸衣服的布料,又摸了摸缝在衣服内侧的小口袋——这是她特意让服装组加的,用来放苏晓的“秘密”:一张家人的照片,和一条小小的围巾,就像林岚当年把围巾缝在书包里一样。
“谢谢张姐。”杨蜜笑着说,“我现在觉得,苏晓就在我身边,她在看着我,等着我把她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离开服装组,杨蜜来到高浪的办公室。高浪看着穿着列宁装的她,眼里闪过一丝惊艳:“很好,这才是苏晓。”
“高总,我有点紧张。”杨蜜突然说,“我怕我演不好,怕辜负林岚,辜负当年那些归国学者。”
高浪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不用怕。你已经把林岚的故事刻在心里了,把苏晓的心跳握在手里了。只要你用心去演,用心去感受,观众就会感受到。而且,我会一直在你身边,陪着你,陪着苏晓,陪着那些归国学者,把他们的故事说给全世界听。”
杨蜜点了点头,心里的紧张消散了。她看着高浪,眼里充满了坚定——6月15日,《归途》开机;而她,会带着林岚的故事,带着苏晓的心跳,站在镜头前,把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把那些无名英雄的青春和热血,呈现在大银幕上。
6月12日,距离开机还有三天,高浪带着杨蜜、李建国、刘一菲,再次拜访了王仲明老先生。王老先生看着穿着戏服的杨蜜,激动得握住她的手:“像,太像了!你跟林岚当年一模一样,眼神里都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好孩子,好好演,把林岚的故事,把我们这些老头子的故事,说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杨蜜用力点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王爷爷,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演,不会让您失望,不会让林岚先生失望。”
离开王老先生家,高浪看着杨蜜泛红的眼眶,轻声说:“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开始了。”
杨蜜抬起头,眼神坚定:“准备好了。高总,我们一起,把《归途》拍好,把那些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夕阳下,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身后是承载着历史的老房子,身前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归途》的拍摄之路即将开始,而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拍摄,更是一场对历史的致敬,一场对无名英雄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