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时代般的酷热与潮湿,催生的并非只有狰狞的巨兽与致命的植物,在这片被强行扭曲的自然法则下,一些意想不到的、微小却坚韧的生机,也在顽强地迸发,并很快被求生欲极强的人类所发现和利用。
青囊城的科学家们,在与“工巧”战团的紧密合作下,成功筛选并培育出了几种奇特的共生型荧光苔藓和真菌。这些变异生物在吸收城内经过处理的有机废料(生活污水、厨余垃圾等)和特定频率的低功耗光照后,不仅能高效地分解废物、净化空气,还能散发出稳定而柔和的冷光,并且其新陈代谢过程本身还能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起到局部降温的作用!
一个名为“萤火生态循环系统”的创意应运而生。
很快,在青囊城的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大型公共区域的墙壁上、甚至许多居民楼的外立面和内部通道中,开始大规模铺设这种特制的、内部有营养液循环的浅槽,里面茂密地生长着这些散发着浅蓝色、淡绿色或乳白色柔和光晕的苔藓和真菌。它们如同一条条流淌在钢铁城市血管中的、散发着梦幻般光芒的河流,不仅提供了基础的道路照明,极大节省了能源消耗,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局部环境的温度,改善了空气质量。
夜晚的青囊城,不再完全依赖于稀疏且耗能的应急照明灯。这些天然的、呼吸着的“萤火”照亮了人们脚下的路,也仿佛照亮了灰暗压抑的心灵。孩子们对这些发光的苔藓尤为着迷,常常好奇地趴在培养槽边,一盯就是好久,甚至给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发光菌落起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名字。
对于下一代的培养与心灵呵护,即使在如此极端恶劣的末世环境下,也从未被青囊城的守护者们遗忘。由于外部环境危险且内部空间与资源紧张,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无法运行。但“知识的传承”与“心灵的塑造”以另一种更加灵活、更加坚韧的方式延续着。
由一些退休的老教师、学者、工程师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自愿组成的“知识传承志愿队”,在各个相对安全的公共区域(如图书馆旧址、大型纳凉点、甚至某条宽阔的萤火走廊)开设“流动课堂”。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讲述着基础的机械原理和维修技巧,教大家如何维护日常设备;植物学家耐心地教人们辨认有限的几种可食用植物和安全的种植方法;历史学者则竭尽全力,用残存的记忆和资料,向孩子们描绘着灾变前那个丰富多彩的文明世界;甚至还有休整的战士,前来传授最基础的防身术和野外生存要点。
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统一的教材(often 是手抄的残页、拓印的图纸、或者纯粹的口耳相传), often 就在萤火幽幽的走廊角落、寒霜区边缘的凉意中、或者某处屋顶农场的荫蔽下,一群年龄不一的孩子和甚至一些成年人,围坐在一起,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宝贵的知识。学习条件无比艰苦,但那些凝视着老师、闪烁着求知光芒的眼睛,比任何萤火都要明亮。
艺术与娱乐,则以最原始、最纯粹的方式存续下来。有人用废墟中捡来的废弃金属片和线缆,制作成简易的风铃,挂在窗边,听着风吹过时发出的叮咚声响,仿佛古老而遥远的音乐;有人收集各种颜色的植物汁液、矿物粉末甚至是安全的工业染料,在允许的墙壁上绘制出简陋却充满生命力的壁画:描绘着绿色的田野、蓝色的天空、金色的太阳、手拉手的人们…那是深埋于心底的、对美好世界的记忆与渴望。夜晚的纳凉集会上,口琴声、简单的合唱、甚至是围成一圈进行的拍手游戏,都能带来短暂却真诚的欢笑声,驱散心头的阴霾。
在这片生存资源匮乏、未来悬于一线的残酷土壤上,童真与希望,依旧找到了绽放的方式。孩子们会用冷却的泥巴捏出小动物的形状,尽管那些动物可能早已变异得面目全非;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将一点点荧光苔藓的碎片装进透明的玻璃瓶里,做成小小的“梦幻灯笼”,宝贝似的捧在手里;他们会围着那些见多识广的老人,睁大眼睛听着那些关于“以前的世界”里汽车、飞机、动物园和甜冰淇淋的奇幻故事,小小的脸庞上写满了向往与好奇。
这种纯真的视角与不拘一格的想象力,有时甚至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那个名叫小石头、曾经饱受湿疹困扰的孩子,在一次屋顶农场玩耍时,偶然发现了一种之前一直被当作杂草清理掉的紫色小野花,它的汁液涂抹在皮肤上,竟然能有效缓解蚊虫叮咬后的红肿瘙痒。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发现,经过白栀医疗团队的初步验证和提纯实验后,很快被制成简易的药膏,推广开来,解决了困扰许多居民的皮肤问题。
生活是苦的,基调是灰暗的,压力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但在苦闷与挣扎的缝隙中,人们用互助、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最本能的渴望,顽强地酿造着点点滴滴的甜。这些细微的温暖与闪光,如同黑暗森林中的萤火虫,光芒虽弱,却足以照亮彼此的脸庞,温暖彼此的心灵,给予所有人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
…
医疗中心内,季青瑶那片混沌狂暴的意识深海,似乎也受到了一丝外界这些微弱却持续存在的“萤火”的感染。
在那片充斥着冰冷星辰湮灭、诡异虫群蛰伏、战争回响悲鸣和痛苦记忆碎片的精神风暴中,偶尔,会极其短暂地闪过一些截然不同的、细腻而温暖的画面碎片:
一抹柔和的、淡蓝色的光晕,如同母亲温柔的怀抱,轻轻环绕… 孩子们模糊却无比欢快的、银铃般的笑声,穿透层层迷障… 湿润泥土的清新气息和植物叶片特有的芬芳,悄然弥漫… 还有…一种混合着草药淡淡清苦和食物温暖气息的、复杂却令人安心的、类似于“家”的味道…
这些细微的、正向的感官碎片,如同投入狂暴海洋中的一片片羽毛,轻盈却顽强。每当它们浮现时,季青瑶那通常剧烈波动的脑电活动图谱上,会出现短暂的、难得的平缓区间,她那双在眼睑下快速颤动的眼球会稍微平静,紧蹙的眉头也会微微舒展。
顾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微妙的变化。他来看望她时,除了例行讲述城市的大事和战况,开始有意识地带来更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小礼物”:一小瓶精心采集的、在幽暗中散发着朦胧蓝光的荧光苔藓;一枚从屋顶农场收获的、圆润可爱如红宝石般的樱桃萝卜;甚至是一张由孩子们涂鸦的、线条稚拙却用色大胆明亮的画,画上是手拉手的小人、发光的城市和微笑的太阳。
他将这些小小的物件轻轻放在她的床头柜上,低声地、耐心地向她讲述它们的来历。
“…这是小石头那孩子…特意让我带给你的…他说季青瑶姐姐一定会喜欢…” “…这是‘萤火走廊’第三区新培育出的品种…晚上看起来…像星星落在了地上…” “…这是孩子们画的…他们说…这是我们的家…等你醒来一起看…”
他并不知道这些话语和物品能否真正穿透那厚重的意识壁垒,被她所感知。但他执着地、近乎虔诚地做着这一切,试图用这些来自现实世界的、细微而美好的碎片,去一点点地锚定她那在混沌乱流中漂泊无依的意识,为她指引回归的方向。
有时,在长时间的沉默陪伴后,他会俯下身,将额头轻轻抵在她冰凉的手背上,紧闭双眼,仿佛要通过这最直接的接触,将自己全部的信念、力量与思念,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她。
“瑶瑶…外面的世界…变得很陌生,很危险…有时候…让人透不过气…” “但还有很多人在努力…努力让它变得好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 “我们需要你…我需要你…” “别在那个世界里迷路…早点…回来…”
他的低语,是只有他们两人能听见的祈祷与呼唤。精密仪器上,季青瑶的心跳频率,在他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中,总会随之出现一丝极其细微的、同步的加快,仿佛某种深藏的共鸣。
希望的萤火,或许微弱,却从未熄灭。在这庞大无边的黑暗与混乱面前,每一个生命的挣扎、每一次智慧的闪光、每一份温暖的传递,都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量,汇聚成照亮归途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