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举报信的出现,如同在已显浑浊的水塘里又投入一块巨石,让金山镇本就紧张的气氛几乎凝固。调研组张科长的态度愈发倨傲,言辞间已将李为民和祁同伟视为待审的“问题干部”,调研的重点也几乎完全偏向了核实举报信内容。
镇政府大院里,暗流涌动。那些曾被祁同伟顶撞过、或被李为民改革触及利益的人,脸上或多或少带着看戏的神情。胖干部甚至故意在走廊上大声“感慨”:“唉,年轻人,还是太急躁,容易出问题啊!”副厂长老马也重新活跃起来,私下对工人们散布“早就看出他们有问题”的言论。
面对汹涌的暗潮和巨大的压力,李为民与祁同伟反而彻底冷静下来。
“他们越是这样,越是说明他们心虚,手里没有我们的真凭实据。”李为民在宿舍里,对眉头紧锁的祁同伟分析道,“这举报信看似具体,实则漏洞百出。说我们收农户好处费?合作社的贷款是直接发放到每户的信用社账户,我们经手不到现金。说设备采购拿回扣?所有采购合同、比价过程、付款凭证都在,白纸黑字,票据齐全。这是典型的污蔑!”
祁同伟眼中寒光闪烁:“学长,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他们想查,就让他们查个底朝天!但我怀疑,这封信的来源不简单,很可能就是吴总那伙人指使的,甚至县里也有人配合。”
“没错。”李为民点头,“所以,我们不仅要自证清白,还要反守为攻。同伟,你继续配合调研组的‘调查’,他们要什么资料就给什么,态度要配合,但原则问题寸步不让。尤其是资金流向,一笔一笔跟他们核对清楚。”
“那你呢,学长?”
“我去找证据,证明这封举报信是诬告,并把幕后黑手揪出来!”李为民的眼神锐利如鹰,“他们既然敢做,就一定会留下痕迹。”
接下来的两天,表面上是调研组对李、祁二人高强度、高压力的调查问询。张科长亲自坐镇,问题刁钻苛刻,试图从他们的回答中找到矛盾和破绽。祁同伟展现了惊人的记忆力和逻辑性,对每一个项目细节、每一笔资金往来都对答如流,并随时能提供相应的文件佐证。他的强硬和缜密,让调研组的几次攻势都无功而返。
而暗地里,李为民的行动更加关键。他没有动用家族力量,那在他看来是最后的手段,也容易授人以柄。他依靠的是这近一年来在金山镇扎扎实实建立起来的人脉和威信。
他首先找到了西村合作社的带头人老陈和几位核心农户。当李为民问及是否有人逼迫或利诱他们写举报信时,老陈情绪激动,眼眶发红:“李干部!祁干部!你们是我们的恩人!我们要是做这种没良心的事,天打五雷轰!肯定是那些黑了心肝的药贩子,或者……或者是见不得我们好的人干的!”其他农户也纷纷赌咒发誓,绝无此事。李为民安抚住他们,并请他们留意,最近是否有陌生人在村里打听合作社和镇干部的事情。
同时,李为民通过小赵,秘密联系了邻县那家机械厂参与技术合作的负责人。他委婉地提出,希望对方能出具一份关于设备采购价格公允、流程规范的证明,并询问在接洽过程中,是否有第三方试图干扰或打探消息。机械厂负责人对金山镇的项目很看好,对李为民的为人也认可,爽快地答应了。
最重要的突破口,出现在砖瓦厂。李为民没有直接找抵触情绪最强的老马,而是私下接触了几个在转型中看到希望、对李为民和祁同伟心怀感激的年轻工人和技术骨干。他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一个关键信息:就在匿名信出现的前几天,副厂长老马曾私下和宏发建材吴总的一个手下在镇上的小饭馆吃过饭,之后老马在厂里的言论就明显发生了变化。
李为民敏锐地抓住了这条线索。他让小赵想办法找到了那家饭馆的老板,经过耐心工作和保证其安全后,饭馆老板回忆并确认了那次会面,甚至隐约听到他们谈话中提到了“写信”、“搞倒”等字眼。虽然这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已经极大地指向了宏发建材。
就在李为民多方搜集信息的同时,祁同伟在正面战场上也取得了决定性进展。面对张科长对设备采购价格的反复质疑,祁同伟不再仅仅提供合同和票据,而是直接搬出了《林城地区工业产品指导价目录》以及周边几个县市同类设备的市场报价单。经过详细比对,金山镇的采购价格不仅完全在合理区间,甚至因为批量采购和争取了扶贫政策支持,还略低于市场均价。
“张科长,这是我们所有的采购流程记录、比价单、合同以及付款凭证。每一笔都清晰可查,符合财务规定。您如果对价格仍有疑问,可以随时去邻县机械厂或者市场上核实。”祁同伟将厚厚一叠材料推到对方面前,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至于举报信中所说的回扣,请您明确指出,是哪一笔交易,涉及多少金额,我们有完整的银行流水可供核对。如果没有,这就是赤裸裸的诬告!”
张科长看着眼前条理清晰、证据链完整的材料,额头微微见汗。他原本以为抓住了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大做文章,没想到对方准备得如此充分,所有环节都滴水不漏。
就在这时,李为民走进了临时作为调查会议室的办公室。他没有看张科长,而是直接对陪同调研的刘镇长和几位镇党委委员说道:“镇长,各位委员,关于这封匿名举报信,我们有一些新的情况需要反映。”
他言简意赅地陈述了合作社农户的集体证言、邻县机械厂提供的证明,以及砖瓦厂工人反映的关于老马与吴总手下秘密接触的情况。
“……综合这些情况,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这封匿名举报信是一起有预谋、有组织的诬告陷害行为,其目的是阻挠金山镇的正常产业转型和发展,其背后很可能与某些利益受损的企业有关。”李为民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我们要求调研组,对此诬告行为予以严肃关注,并将相关线索移交县纪委核查,还金山镇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还我们基层干部一个清白!”
李为民的突然反击,以及抛出的有力旁证,彻底打乱了张科长的阵脚。他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支吾着无法回应。刘镇长见状,立刻表态支持李为民和祁同伟,要求调研组必须对诬告行为有一个明确说法。
调研组的其他成员,看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也纷纷转变态度,不愿再被张科长当枪使。调研评估工作,在一种极其尴尬的氛围中草草收场。
张科长带队离开金山镇的那天,脸色铁青,连基本的客套都省了。而那个副厂长老马,在得知事情败露后,吓得主动找到刘镇长和李为民,痛哭流涕地承认了自己被吴总手下蛊惑、散布谣言的事实,并交出了吴总手下给他的两千块钱“辛苦费”。
铁证如山,阴霾尽散。
经过这次风波,李为民和祁同伟在金山镇的威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们不仅用能力和成绩证明了自己,更用清白和坚韧赢得了干部群众的由衷敬佩。那些曾经质疑、观望甚至暗中使绊子的人,彻底闭上了嘴。
站在焕然一新的农机制造厂厂房前,看着合作社送来第一批烘干试机的金银花,祁同伟感慨道:“学长,这次真是险之又险。”
李为民目光悠远:“基层就是这样,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但只要我们自身正,做事实,心里装着老百姓,再大的风浪也能闯过去。”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深沉,“不过,同伟,经过这件事,我们要更清醒。改革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吴总背后的人没揪出来,他们不会善罢甘休。我们接下来的路,要更稳,也要更小心。”
祁同伟重重点头,经过这次淬炼,他的眼神更加深邃,少了几分最初的毛躁,多了几分沉毅和警惕。
蛟龙经风雨,鳞爪更峥嵘。金山镇的改革小火苗,在扑灭了一次恶意的冷水后,燃烧得更加旺盛而坚定。然而,他们都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大的舞台和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