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省交通网络规划工作的推进,李为民往省城跑的次数明显增多。除了必要的会议和汇报,他也有意识地创造机会与省委书记古建明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凭借穿越者的先知和扎实的基层经验,他总能提出一些既切中时弊又富有建设性的观点,这让古建明对他的欣赏与日俱增。
在一次关于全省农村工作的小范围座谈后,古建明特意让李为民留步,两人在书记办公室的沙发上相对而坐,秘书泡好茶后便悄然退出。
为民啊,上次你提到的三省交通一体化构想,江东和江南那边的反馈很积极。古建明品了口茶,语气温和,看来你这个年轻同志,不仅懂经济,在区域协调发展上也很有见地。
书记过奖了,我只是站在林城和汉东发展的角度,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思考。李为民谦逊地回答,随即话锋一转,其实,书记,我在基层工作这些年,最大的体会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在改善民生上。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老百姓的负担还是太重了。
哦?具体说说你的看法。古建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身体微微前倾。
李为民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他整理了一下思绪,认真说道:书记,我认为下一步的改革,应该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比如农村医疗问题,现在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很突出,一场大病就可能拖垮一个家庭。我在想,我们能不能探索建立一种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医疗保障制度,通过政府补贴一点、集体支持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古建明听得十分专注,手指轻轻敲击沙发扶手:这个想法很好,但操作起来难度不小。资金来源、管理体系、医疗服务能力,都是问题。
困难确实存在,李为民点头认同,但我们可以分步实施,先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试点。同时,我还有一个想法与之配套——就是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教育和医疗是民生之本,把这两块抓好了,农民的肩膀上的担子就能轻很多,内需才能真正拉动起来。
他顿了顿,继续深入:除了减负,还要考虑增收。我建议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水利设施;推广农业保险,降低农民自然风险;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这一减一增,才能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
古建明沉思良久,缓缓道:你这些想法,都很有见地,也很有魄力。不过,这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啊。
书记,这正是我要说的另一点,李为民把握住机会,我们在争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也要向中央争取更多的民生领域政策支持。东部地区不仅要当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更应该在民生改善方面走在前列。这既符合中央的要求,也是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这番谈话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当李为民离开省委大院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庄严的办公楼上。他知道,今天这场推心置腹的谈话,不仅让古建明对他的认识更加深入,更重要的是,他在古建明心中种下了重视民生的种子。
在随后的几次接触中,李为民继续与古建明探讨其他民生议题:如何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如何改善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他的每个建议都建立在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思考基础上,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古建明在一次省委常委会上,专门提到了与李为民的这些讨论。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有些年轻干部,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心里装着老百姓。这样的干部,才是我们党真正需要的人才。
这话传到李为民耳中,他知道自己在古建明心中的分量又加重了几分。而他也清楚,古建明作为即将更进一步的政治人物,需要在民生领域拿出实实在在的政绩。自己提出的这些思路,正好契合了古建明未来的施政需求。
与此同时,在李为民的推动下,林城市开始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试点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进行补贴;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这些举措虽然规模不大,但已经走在了全省前列,成为了李为民民生理念的试验田。
祁同伟到任副市长后,分管科教文卫工作,正好将这些试点工作接了过去。他在向李为民汇报时感慨道:书记,您提出的这些民生举措,在基层反响很好。老百姓都说,这是实实在在为他们着想的好政策。
李为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林城的万家灯火,深沉地说:同伟,记住,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经济发展的数字再漂亮,如果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那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
在他的心中,一幅更加宏大的蓝图正在勾勒:既要推动汉东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抢占先机,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又要着力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而通过与古建明建立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他正在将自己的施政理念,逐步转化为影响全省的政策导向。
夜幕降临,李为民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上,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积蓄力量、谋划布局。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但他相信,只要心里装着人民,手中握着真理,脚下踩着实地,就一定能够带领林城、影响汉东,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