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穿过云层,开始下降高度,透过舷窗,汉东省省会京州的轮廓在下方渐渐清晰。李为民合上手中那份在飞行途中再次翻阅的四省联动补充说明材料,轻轻揉了揉眉心。将京城的繁华与喧嚣置于身后,他的思绪已提前飞回了那片他倾注心血的土地——林城。
京城之行,成果远超预期。他不仅圆满完成了“前站”使命,撬开了通往国家层面支持的大门,更在赵立春和其他三省主要领导面前,扎实地证明了自身的能力与价值。那份沉甸甸的汇报材料和高层会谈中的精准应对,无疑是重要的政治资本。
然而,李为民的头脑异常清醒。官场之上,功劳与风险并存。赵立春的赞赏背后,那份不易察觉的审慎,他感受真切。这位新任省委书记,既需要能攻城略地的干将,也时刻警惕着下属声望过高或尾大不掉。将赵瑞龙放在自己身边,既是栽培,也未尝不是一种微妙的制衡。
想到赵瑞龙,李为民目光微动。这个曾经的纨绔子弟,在其父与自己的双重影响下,确实收敛心性,开始务实做事。但其本性中的浮躁与对特权的依赖,仍需时时引导与约束。用好赵瑞龙,既能借助其能量推动工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与赵立春的良性互动;但若掌控失度,则可能反受其累。
“根基,在林城。”李为民在心中再次明确。京城的波澜壮阔终是过眼云烟,他真正的舞台和根基,在于林城的实实在在的发展。四省联动的宏伟蓝图已然绘就,接下来,就是在这张蓝图上进行最精细、最艰苦的“施工”。这其中的挑战,关乎执行力,更考验一个主政者的全局掌控力。
飞机平稳降落在京州机场。李为民打开手机,瞬间涌入几条信息。他一边随着人流走向出口,一边快速浏览,其中一条是市长方鹏发来的,关于林城近期重点工作的情况简报。他迅速回复:“已落地京州,即返林城。下午三点,临时常委会。”
坐上林城市驻省城办事处提前安排好的车辆,驶上通往林城的高速公路。车窗外的景色由省城的繁华逐渐过渡到郊区的开阔,最终变为熟悉的林城地界。利用这段车程,他脑海中快速勾勒出返回后的工作脉络:
首先,必须立即全面掌握他离京期间林城的动态。听取方鹏和张建国的详细汇报,特别是四省联动项目林城段前期工程的推进情况,确保根基稳固,不出任何纰漏。
其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正式通报京城之行的重大成果,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和步调,将所有的力量凝聚到项目落地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上来。同时,借此进一步巩固市委的权威和他本人的核心地位。
第三,加速“腾笼换鸟”的深化。充分利用四省联动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吸引高端产业和优质资本,同时对已清退地块进行科学规划和高效开发,杜绝资源闲置,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涅盘重生。
第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即人事与组织的保障。李洋虽已调离,但其残余影响是否肃清?关键岗位是否均由忠诚可靠、执行力强的干部把控?这需要他回去后细致梳理,必要时果断调整,确保政令畅通无阻,指挥体系高效运转。
还有祁同伟……李为民想到在吕州独当一面的学弟。吕州新班子初定,正是祁同伟站稳脚跟、拓展局面的关键时期。他的成长,对于李为民在汉东的长远布局亦具有重要意义。或许,该适时与他通个电话了。
所有的思虑,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实力。唯有将林城的经济搞活,将民生福祉落到实处,将四省联动这一标志性工程铸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丰碑,他李为民才能拥有不可撼动的政治根基,才能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掌握主动,去践行更宏大的抱负。
车辆驶入林城市区,熟悉的街景与充满活力的建设场面扑面而来。李为民摇下车窗,初夏的风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涌入,他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愈发锐利和坚定。
京华风云暂歇,林城征程新启。等待他的,是更为具体、繁复且考验韧性的工作。但他内心充满斗志,毫无畏惧。他再次看了一眼手机,确认了下午常委会的通知已发出。
他,林城市的市委书记,已经归来。京城的纵横捭阖化为内在的底气与动力,接下来的林城,必将因他的回归,而掀起一场聚焦发展、实干兴邦的新高潮。车轮滚滚,载着清晰的谋划与决断,驶向市委大院,驶向他为之奋斗不息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