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局物证科的恒温恒湿实验室里,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与橡胶手套混合的冷硬气息。林砚站在检测台前,指尖悬在那件石墨烯防弹衣上方两厘米处,没有急于触碰——从废弃工厂带回的证物需要极致谨慎,任何微小的触碰都可能破坏残留的微量痕迹。防弹衣整体呈深黑色,表面有细密的蜂窝状纹路,那是石墨烯纤维特有的编织结构,在冷光灯下泛着近乎金属的光泽,边缘还黏着几星暗褐色的泥点,泥点缝隙里隐约能看到暗红色的结痂,是死者未干的血迹被夜风凝固后留下的痕迹。
“林姐,表面初步检测完成,没有发现除死者外的dNA残留,但在左侧肩颈位置的纤维缝隙里,提取到了微量的机油成分。”痕检科的技术员小林戴着双层手套,将一份检测报告递过来,报告上的色谱图显示,机油成分中含有特有的防锈剂添加剂,“这种添加剂只有军工级别的机械润滑油才会使用,民用产品里根本见不到。”
林砚点头,目光落在防弹衣内侧缝着的白色标签上。标签是无纺布材质,边缘已经被摩擦得起了毛边,但印有编号的黑色油墨却异常清晰,像是刚印上去没多久——“hh-ZJ-741-03”,八个字符分成四组,用顿号隔开,字体是工业打印常用的宋体,每个字符的边缘都没有晕染,说明标签没有被水浸泡过,保存环境相对干燥。
“先拆解编号结构。”林砚示意小林拿来放大镜和光谱分析仪,“‘hh’两个字母,最直接的指向就是‘瀚海重工’,这家企业是本市唯一的军工级装备生产商,缩写完全吻合。”她一边说,一边在平板电脑上调出瀚海重工的公开资料,屏幕上显示着企业的LoGo——一个由齿轮和盾牌组成的图案,下方标注着“瀚海重工:军工品质,守护安全”的标语,“‘ZJ’这组字母,结合防弹衣的用途,大概率是‘战术装备’的拼音首字母,瀚海重工的公开产品目录里,战术装备类的代号确实常用‘ZJ’开头。”
小林将光谱分析仪的探头对准标签,仪器屏幕上立刻跳出油墨的成分数据:“油墨里含有荧光剂,是军工产品标签的专用配方,用于夜间识别,普通民用标签不会添加这种成分。”她调整仪器参数,在紫外线模式下,标签上的编号发出淡蓝色的荧光,“这进一步确认了,这件防弹衣来自瀚海重工,而且是军工级别的产品。”
接下来是关键的“741”和“03”两组数字。林砚打开瀚海重工近十年的公开批次记录,从2013年到2023年,战术装备类的批次号全是“6xx”或“8xx”开头,比如2020年的“hh-ZJ-618-22”,2022年的“hh-ZJ-803-15”,没有任何一个批次以“741”开头。“这就奇怪了。”她皱起眉,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如果是公开销售的产品,不可能没有批次记录,难道是未公开的保密产品?”
一直站在实验室角落的江澈这时走了过来。他今天穿的是深色夹克,领口立着,遮住了脖子上的一道旧疤——那是三年前在瀚海重工做卧底时,被物流部的打手划伤的。“‘741’不是公开批次,是瀚海重工的‘黑产线’编号。”江澈的声音很低,带着一种刻意压抑的沙哑,“我当年混进他们物流部时,曾在仓库的最深处见过标着‘741’的货箱,全是黑色的防水布包裹,上面没有任何收件人信息,只有一个模糊的‘郊区废弃厂区’送货地址。”
林砚转头看向他,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江澈的卧底经历档案里,只提到他渗透过瀚海重工的物流网络,没提过“741”货箱的事。“为什么之前没上报过?”
江澈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夹克袖口,那里藏着一个微型录音笔,是当年卧底时留下的遗物。“当时我只是个底层物流员,没权限接触货箱内容,而且仓库的监控24小时对着那片区域,我不敢多停留。”他停顿了一下,像是在回忆当时的细节,“有一次我趁夜班保安换岗,偷偷靠近过一个货箱,能听到里面有金属碰撞的声音,像是枪械或刀具的声音,而且货箱特别重,两个人都抬不动,不像是普通的战术装备。”
为了验证江澈的说法,林砚让技术科调取瀚海重工的税务报表和设备采购记录。报表显示,2020年到2022年期间,瀚海重工有三笔“特殊材料采购款”,金额分别是1200万、1800万、2300万,备注栏里只写着“用于研发项目”,没有具体材料名称。而在2021年的一笔采购记录里,备注栏的最末尾有一串被涂抹过的代码,技术科用图像修复技术处理后,显示出“G-741-03-120”的字样。
“‘G’应该是‘石墨烯’的拼音首字母。”小林指着代码,“‘120’很可能是采购数量,结合这件防弹衣的编号‘hh-ZJ-741-03’,说明2021年采购的这批石墨烯材料,就是用来生产741批次战术装备的,而且至少生产了120件。”
林砚立刻联系市局经侦科,让他们核查这三笔“特殊材料采购款”的资金流向。半小时后,经侦科的回复传来:资金最终都流向了一家名为“盛达商贸”的空壳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瀚海重工董事长顾振雄的远房侄子顾明。“典型的左手倒右手。”林砚冷笑一声,“用空壳公司走账,掩盖材料的真实用途,看来这个741生产线,藏着顾振雄不少秘密。”
为了获取更多线索,江澈联系上了当年在瀚海重工认识的线人老吴。老吴现在在郊区开了一家小超市,远离了军工圈,但提到瀚海重工,声音还是忍不住发颤:“小江啊,那‘741’生产线可碰不得,是顾振雄亲自盯着的,车间里的工人都是签了保密协议的,而且每三个月就换一批,没人知道里面到底在生产什么。”
“你有没有听说过和‘741’相关的人员失踪?”林砚接过江澈的手机,直接问道——死者身份还没确认,或许和741生产线的人员有关。
老吴沉默了几秒,像是在犹豫要不要说。“2021年冬天,有个负责741生产线质检的工程师,叫张磊,突然就失踪了。”他的声音压得更低,“当时顾振雄对外说他跳槽去了国外,但我听说,张磊失踪前曾找过顾振雄,好像是发现了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还和顾振雄吵了一架。”
林砚心里一动,让技术科调取张磊的资料。资料显示,张磊今年35岁,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材料工程专业,2020年入职瀚海重工,2021年12月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把死者的dNA和张磊的家属dNA做比对。”她对小林说,“如果死者是张磊,那这件防弹衣很可能就是他从741生产线带出来的证据。”
就在这时,小林在防弹衣的夹层里发现了一根细微的金属线。金属线直径只有0.5毫米,颜色和石墨烯纤维接近,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小林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金属线抽出来,发现线的一端连着一个微型芯片,芯片的大小只有指甲盖的一半,上面刻着的编号和标签完全一致:“hh-ZJ-741-03”。
“这是定位芯片。”技术科的小徐立刻将芯片接入电脑,开始破解数据,“是军工级别的无源芯片,不需要电池,只要有信号就能定位,续航能达到10年以上。”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流快速滚动,几分钟后,定位记录跳了出来——最后一次定位信号来自瀚海重工实验楼b座的12层,时间是案发前48小时,也就是10月15日晚上8点15分。
“实验楼b座12层,是顾振雄的私人实验室。”江澈的眼神变得凝重,“我当年卧底时,曾远远见过那层楼的门口,有四个保安24小时值守,而且需要指纹+虹膜双重验证才能进入,普通人根本靠近不了。”
林砚看着屏幕上的定位记录,又看了看那件防弹衣,突然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死者是张磊,他为什么要把这件防弹衣带在身上?而且还用来裹尸——不对,应该是凶手用防弹衣裹尸,目的是什么?是想隐藏死者身份,还是想通过防弹衣的编号,引导我们找到瀚海重工?”
江澈摇了摇头:“不管凶手的目的是什么,741生产线肯定和这起凶案有关,而且很可能和五年前的悬案也有关联。”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是五年前悬案现场的照片——死者身上也裹着一块黑色的布料,虽然不是防弹衣,但材质看起来很相似,“当年的布料检测报告里,也提到了含有石墨烯成分,只是含量很低,当时以为是普通的工业布料,现在看来,可能也是瀚海重工的产品。”
林砚接过照片,对比着眼前的防弹衣,心里的疑惑越来越深。五年前的悬案,死者都是年轻女性,身份不明,死前都遭受过虐待,现场没有留下任何凶手痕迹,只有一块黑色布料;现在的案子,死者可能是男性工程师,被石墨烯防弹衣包裹,现场留下了六芒星符号——这两起案子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这时,经侦科又传来消息:“盛达商贸公司的账户,在2021年12月张磊失踪后,有一笔500万的资金转到了海外的一个瑞士银行账户,收款人的名字是‘chen Jingming’。”
“陈景明?”林砚的瞳孔骤然收缩——这个名字她很熟悉,是本市“仁心慈善医院”的院长,以公益医疗闻名,经常上本地新闻,“他怎么会和瀚海重工的黑产线有关联?”
江澈也皱起眉:“我卧底时没听过这个名字,可能是顾振雄的隐秘合作伙伴。”他拿出手机,开始搜索陈景明的资料,“仁心慈善医院成立于2018年,主要做老年病治疗和康复,资金来源很复杂,有一部分是社会捐赠,还有一部分是‘匿名企业赞助’。”
“匿名企业赞助,很可能就是瀚海重工。”林砚立刻做出判断,“通知侦查科,立刻对陈景明和仁心慈善医院展开调查,重点排查医院的资金往来和患者档案。同时,申请对瀚海重工实验楼b座12层进行搜查,不管顾振雄有什么背景,我们必须进去看看。”
小林这时拿着dNA比对报告跑了过来,脸上带着兴奋:“林姐!死者的dNA和张磊家属的dNA匹配上了!死者就是张磊!”
这个结果让实验室里的气氛瞬间紧绷起来。张磊作为741生产线的质检工程师,肯定知道生产线的秘密,他的死亡,很可能是因为发现了顾振雄的黑幕,被灭口了。而那件带有定位芯片的防弹衣,或许就是他准备交给警方的证据,却没想到被凶手抢先一步,还被用来包裹他的尸体。
林砚走到检测台前,再次看向那件防弹衣。标签上的“hh-ZJ-741-03”在冷光灯下,像是一串无声的密码,诉说着瀚海重工隐藏的罪恶。她知道,这只是调查的开始,741生产线的秘密、陈景明的角色、五年前悬案的关联,还有那个神秘的六芒星符号,都需要一步步揭开。而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可能充满危险——顾振雄能在本市立足这么多年,背后肯定有强大的保护伞,他们的调查,注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江澈,你明天以‘物流合作商’的身份,去瀚海重工一趟,想办法接触到741生产线的工人,看看能不能拿到更多线索。”林砚转过身,眼神坚定,“小林,继续检测防弹衣,重点排查有没有隐藏的微型存储设备,比如芯片里有没有加密数据。小徐,追踪陈景明的海外账户,看看资金最终流向了哪里。”
所有人都立刻行动起来,实验室里响起了键盘敲击声、仪器运行声,还有对讲机里传来的指令声。林砚站在窗前,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心里很清楚,这场与瀚海重工的较量,已经正式开始了。而他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庞大的犯罪网络,稍有不慎,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但她没有退路——作为刑警,揭开真相,还死者公道,是她的职责,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她也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