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实验室被查封后,技术组将核心精力投入到张诚“自杀”案的物证复检中。此前,李伟精心设计的钓鱼线机关虽被还原,但因机关部件(钓鱼线、铁钉、滑轮)表面光滑且经过擦拭,始终未能提取到有效指纹,成为案件链中唯一的物证缺口。随着终极实验室中发现的“余党监控安全屋”线索,技术组意识到,必须从钓鱼线机关中锁定李伟的直接作案痕迹,才能将其与张诚谋杀案、终极实验室运作等罪行彻底绑定。
“常规的粉末显现法和胶带粘取法已经失效,”老周拿着钓鱼线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钓鱼线的尼龙材质表面摩擦力极小,且李伟作案后用酒精擦拭过,指纹油脂残留被大量破坏,仅可能存在微量的汗液结晶和皮屑残留。”技术组决定采用“真空金属沉积法(Vmd)”——这是目前针对光滑非渗透性材质最灵敏的指纹提取技术,通过在真空环境中蒸发金属(金、锌),让金属颗粒附着在指纹残留的微小凸起处,形成清晰的金属指纹影像。
实验过程在专用真空舱内进行。技术人员先将钓鱼线、铁钉、滑轮等机关部件固定在载物台上,放入真空舱后,先抽真空至10^-3帕斯卡,随后加热金靶材,让金原子以原子束形式蒸发,均匀附着在部件表面。由于指纹残留的汗液结晶和皮屑比周围材质更具吸附性,金原子会在这些区域形成更厚的沉积层,呈现出微弱的指纹轮廓。紧接着,再蒸发锌原子,锌原子会优先附着在金层上,进一步增强指纹的对比度,让模糊的轮廓变得清晰可辨。
“有了!”真空舱门打开的瞬间,老周指着钓鱼线的打结处,“这里有一组部分残缺的指纹,虽然只有三个特征点,但足够进行比对。”技术人员立刻用高分辨率相机拍摄指纹影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增强细节后,导入指纹数据库,与李伟的指纹样本进行比对。结果显示,钓鱼线打结处的指纹与李伟的右手拇指指纹特征点完全吻合,匹配度高达99.8%。
“这是直接证据!”林砚看着比对报告,“指纹留在钓鱼线的打结处,符合作案时的动作逻辑——李伟在固定钓鱼线、设置机关时,拇指必然会用力按压打结部位,留下指纹残留。即便他事后用酒精擦拭,也无法彻底清除深入尼龙纤维缝隙的汗液结晶和皮屑。”
技术组并未止步,对铁钉和滑轮的复检带来了更关键的发现。在铁钉的钉帽边缘,通过同样的真空金属沉积法,提取到了半枚完整的食指指纹,经比对仍属于李伟;而滑轮的轴承内侧,意外发现了一枚混合指纹——除李伟的中指指纹外,还有另一枚未知指纹。“这枚未知指纹的纹路较细,边缘轮廓显示使用者可能为女性,”技术人员分析道,“指纹残留的油脂成分中,检测到了某种高端护手霜的成分,与‘夜莺’白玲的消费记录中曾购买的品牌一致。”
结合终极实验室中白玲的录音线索,技术组还原了关键细节:李伟设置钓鱼线机关时,白玲曾在现场协助,负责调试滑轮的灵敏度,因此在轴承内侧留下了指纹。“这说明白玲不仅是资金和交易的协调者,还直接参与了张诚的谋杀案,”林砚分析道,“她的出现,进一步印证了张诚的背叛对实验网络造成了致命威胁,才让余党核心成员亲自参与灭口。”
为了验证指纹的关联性,技术组将白玲的模拟指纹(根据其早年档案中的签名捺印还原)与滑轮上的未知指纹进行比对,发现两者的纹型、特征点分布高度吻合,且护手霜成分的色谱分析结果与白玲购买的产品完全一致。“虽然没有白玲的直接指纹样本,但通过‘特征点比对+微量物质溯源’的双重验证,足以证明她参与了作案。”老周补充道,“这种‘间接指纹印证’在司法实践中同样具备法律效力。”
指纹提取的突破,让张诚谋杀案的证据链彻底闭环:李伟是直接作案人,通过钓鱼线机关伪造张诚自杀;白玲是协助作案人,参与机关调试;张宏博负责提供监控破坏技术支持;顾明远提供作案工具(带红外吸收剂的钓鱼线、微型遥控模块)。四人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了对张诚的灭口,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张诚泄露终极实验室的秘密和“终极清理计划”。
技术组将指纹证据、成分分析报告与此前的监控录像、转账记录、审讯供词整合,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提交给检察机关。“这些证据足以认定李伟、白玲、张宏博、顾明远涉嫌共同故意杀人罪,”林砚强调,“同时,指纹证据将张诚谋杀案与终极实验室、Y-327交易网络紧密关联,为后续的定罪量刑提供了关键支撑。”
与此同时,榕城安全屋传来消息:余党果然发动了袭击,三名伪装成外卖员的杀手试图闯入安全屋,被早已布控的侦查小组当场抓获。经审讯,杀手供认,他们是根据终极实验室服务器的监控画面制定的袭击方案,而下达指令的正是“夜莺”白玲。“白玲通过加密通讯告诉我们,安全屋的后门守卫薄弱,让我们从那里突破,”杀手供述,“她还承诺,成功灭口苏晚晴后,会给我们一笔巨额奖金,安排我们偷渡到南美。”
这一供述与滑轮上的白玲指纹证据相互印证,进一步坐实了白玲的作案嫌疑。国际刑警根据相关线索,迅速锁定了白玲的行踪——她已购买了前往巴西的机票,计划在24小时后登机。“立刻协调机场海关,实施布控抓捕!”林砚下达指令,“绝不能让白玲带着核心数据和实验秘密逃离。”
痕检技术的突破,不仅填补了张诚谋杀案的物证缺口,更锁定了“夜莺”白玲的直接作案痕迹,推动案件向最终定罪迈出了关键一步。老周看着显微镜下清晰的指纹影像,感慨道:“再精密的作案手法,也会留下痕迹。罪犯可以擦拭表面,但擦不掉深入材质缝隙的罪恶印记。”
林砚站在技术组的实验室里,看着屏幕上的指纹比对报告和白玲的抓捕预案,心中清楚,白玲的落网将是第二卷案件的重要节点——她作为早期实验的参与者、余党的核心成员,掌握着顾维安的最终下落、非洲据点的完整坐标,以及更多实验受害者的真相。而接下来的24小时,将是抓捕白玲的关键窗口期,一场跨越国境的抓捕行动,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