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马主任效率很高,很快就开好了一张物资接收单,上面清晰地写着:收到王水生同志送来鲜鱼一百八十七斤六两,按一百九十斤结算。下面是食堂的公章和马主任的签名。
“王同志,拿着这个单子,去财务科就能领钱了。”马主任笑眯眯地把单子递过来,态度比刚才又热络了几分。
王水生刚接过单子,李怀德就风风火火地回来了,手里拿着几张表格。
“水生啊,手续我给你拿来了。”李怀德将表格递过来,最上面一张是《红星轧钢厂临时用工登记表》,“小兄弟,先委屈你当几天临时工。按咱们的约定,1000斤鱼到位,我李怀德立马给你办转正,说到做到!你看行不行?”他这话说得漂亮,既给了承诺,也再次强调了那看似艰难的任务。
王水生接过表格,看都没看就爽快点头:“行!太谢谢李主任了!有您这句话,我拼了命也得把1000斤鱼给您凑齐喽!”他知道这是流程,也是李怀德控制节奏的方式,暂时顺着来就行。
“好!要的就是这股劲!”李怀德显然很满意王水生的态度,“走,我现在就带你去劳资科把手续办了,有我在,流程走得快!”
说着,李怀德亲昵地揽着王水生的肩膀就往外走,显得格外器重。
马主任在一旁看着,心里对王水生的评价又高了几分,能让李主任这么上心亲自跑手续的临时工,可不多见。
到了劳资科,办公室里的人看到李怀德亲自带来人,都纷纷起身打招呼。
“老张,给这位王水生同志办个临时用工手续,岗位就写…后勤处特殊物资采购员。”李怀德对劳资科一个中年干部吩咐道,特意强调了“特殊物资”四个字。
那姓张的干部接过王水生递过来的登记表,看了看,有些为难地推了推眼镜:“李主任,这位同志…学历这一栏是空的啊?这按厂里规定,恐怕…”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嘛!”李怀德大手一挥,语气不容置疑,“特殊人才特殊对待!水生同志虽然学历不高,但有特殊渠道和能力,能为我们厂解决大问题!今天食堂那将近两百斤鱼看见没?就是水生同志弄来的!这难道不比一纸文凭实在?就先按工人身份办,手续上有什么问题,我回头跟厂长解释!”
李主任发话了,劳资科的人自然不敢再说什么,赶紧拿出公章和各种单据开始办理。
有李怀德在一旁盯着,所有流程都走得飞快,盖章签字一气呵成。
趁着劳资科干事埋头填写其他表格的时候,李怀德像是忽然想起来似的,很自然地对王水生说:“小兄弟,你那结算单子先给我,我顺路去财务科帮你把钱领了吧。你自己去还得排队等,我到了那就能办。”
王水生心里明镜似的,李怀德这是想趁机示好,拉近关系,顺便也看看具体金额,显示一下他的能量和“不会亏待你”的态度。
他略作犹豫,便露出感激的笑容,将马主任开的那张结算单递了过去:“那…就麻烦李主任了,真是太谢谢您了!”
“嗐!跟我还客气什么!你在这等着,顺便把劳保用品领了,我去去就回!”李怀德接过单子,拍了拍王水生的肩膀,又对劳资科的人吩咐了一句:“老张,一会儿派人带水生同志去把该领的劳保都领了,按正式工的标准发!”说完,便拿着单子快步走出了劳资科。
王水生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暗笑:“这李怀德,拉拢人心的手段倒是熟练。”
李怀德一走,劳资科的气氛稍微轻松了些。
那张干部叫来一个年轻干事,让他带着王水生去仓库领劳保用品。
路上,年轻干事好奇地打量着王水生,忍不住问:“同志,你跟李主任是亲戚?”
王水生笑着摇摇头:“不是,就是今天刚认识,李主任人好,肯给我们年轻人机会。”
年轻干事显然不信,但也没再多问。
到了仓库,凭着劳资科开的条子,保管员果然按正式工的标准给王水生发放了劳保用品:两套深蓝色的棉布工作服、两双劳保手套、一块肥皂、还有两条白毛巾。东西不多,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已经是工人身份的象征和不错的福利了。
王水生抱着这一摞东西回到劳资科时,李怀德也已经回来了,脸上带着笑容,手里拿着一沓钱。
“水生,办好了!来,这是你的钱,你数数。”李怀德将钱递给王水生。
那是一沓厚厚的“大黑十”(第二套人民币10元纸币,因主色调黑色而得名),还有一些零散的毛票。
王水生接过钱,入手沉甸甸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油然而生。他并没有真的去数,而是直接塞进了兜里,笑道:“李主任办事,我还有啥不放心的,不用数了!”
李怀德见状,更是满意,觉得这小子很上道,他特意说明道:“一共114块钱!按190斤算的,6毛钱一斤,这价格可是比市场价还略高一点了,厂里绝对没亏待你!”(备注:60年代初鲜鱼价格大致在0.4-0.6元\/斤,根据地区和季节浮动)
“谢谢李主任!让您费心了!”王水生再次道谢,心里明白这价格确实很公道,甚至有点优厚,李怀德这是在卖好。
“行了,手续都齐了!这个是你的临时工证,可收好了,进出厂门用得着。”李怀德又将一个盖着公章的小本子递给王水生,“以后啊,弄到什么好东西,直接送食堂过秤,然后拿着单子来后勤处找我或者直接去财务处结算都行。好好干,我可是很看好你的!”
“哎!保证不让李主任失望!”王水生挺直腰板保证道。
又寒暄了几句,王水生才抱着劳保用品,揣着人生第一笔“巨款”和临时工证,离开了轧钢厂。
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王水生摸了摸口袋里那厚厚的一沓钱,又看了看怀里崭新的工作服,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第一步,终于稳稳地迈出去了!
有了临时工的身份,就有了合理的收入来源。
有了这第一桶金,就能改善生活,回报94号院的恩人。
有了和李怀德的这层关系,就有了一个暂时的靠山和渠道。
更重要的是,有了小世界这个巨大的底气!
“1000斤鱼…转正…”王水生琢磨着,“看来得加快速度开发小世界了。光靠从河里‘偷’,不是长久之计。得让里面的鱼自己繁殖起来,粮食也要快点长起来…”
他的脚步变得轻快而坚定。
未来,似乎不再那么艰难了。而某些账,也终于有了可以去清算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