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时期的长孙无忌无奈轻叹,太宗给儿子留下了顶配班底,结果李治这个装货,一上位就开始坑爹。
要知道,太宗的贞观之治,除了四海宾服的军事,还有政治清明。
他们朝臣之间少有派系斗争,不需要溜须拍马,没有怀才不遇,一切都是欣欣向荣之态。
李治借废王立武之事,将他们这些对国家、对他立有大功的功臣一一清理。
而那些见风使舵、顺应圣意的人则获得了进入权力中枢的机会。
他不用想都知道,武则天上位,为了弹压朝臣,会将曾经清正的朝廷变成什么样子。
不过,这次他是管不了,也不打算再管了。
刚登基的李治,看到底下默默低头的贞观老臣,尤其是一脸悲痛的舅舅……
无言的沉默弥漫在众人之间,要不是为了李治的面子着想,他们恨不得当场请辞。
不过,从太宗一朝过来的老臣,再如何不适应,也要低头做人。
大家心里难受不已,现在的李治让他们想起了大清,那个将臣子当奴才都不配的朝代。
是杀是剐,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看来,这个李治跟武则天杀掉那些贵族是好事啊,寒门学子可以出头了。”
“是啊,寒门学子身后没人,皇帝可以放心用。”
“武则天算是夺了大唐的江山,然后又把江山还给大唐,就为了过皇帝瘾吗?”
“要是你可以当皇帝,你当不当?”
……
武则天跟李治杀了不少人,但这些贵族势力跟百姓无关,大家更高兴寒门学子上位。
体验过底层苦生活的官员,总比贵族官员做事好。
起码,这些官员真的知道百姓生活的苦,做事的时候能稍微考虑到百姓的死活。
这样,就够了。
{十年时间不仅根除内忧,外患也接连平息。
公元657,李治派苏定方出马,仅用十个月灭亡西突厥,设昆陵、蒙池两大分部。
将葱岭以西纳入版图,从此商队从长安至欧洲无复盗寇,岁贡不绝。
公元660年,灭掉百济。
公元668年,派大将李积出马,一举拿下高句丽总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
这下,只剩吐蕃一个心腹大患。
公元663年,吐蕃灭亡吐谷浑,后联合西域小国攻占安西四镇,切断大唐与西域联系。
李治命薛仁贵带兵五万出征,结果副将郭待封不服指挥,带粮草提前出发,半路被吐蕃全歼。
薛仁贵被四十万大军合围,士兵饥疲交加几乎全军覆没,大唐被迫议和。
这次战败后,李治暂缓收复,先加强河西走廊驻军,扶持突厥牵制吐蕃。
公元679年,唐高宗李治派军出征的战役是朔州、黑山之战,由裴行俭率军击败东突厥叛军,稳定了北疆。
在他的经营下,唐朝疆域达到历史巅峰。
东至朝鲜半岛,西至咸海,北至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中部,总计约1241万平方公里。}
大唐前的各朝代皇帝:“……后世管李治叫什么,懦弱无能的妻管严?”
还以为又是一个像宋仁宗的守成之君,没想到武德如此充沛。
李世民的崽果然不简单,骨子里就是个叛逆的。
长孙无忌当真看走眼了,想当权臣,还差得远。
长孙无忌:“……所以,太宗为什么不把这些地盘打下来,是没人吗?还是不想打?”
反正,他知道,如果自己还在朝堂,一定会劝阻李治。
李世民皱了皱眉,什么也没说。
其他人也不敢说,打不赢吐蕃,在他们意料之中。
高海拔会让唐军难以适应高原反应,战斗力大幅下降,后勤补给也是大难题,更何况吐蕃可依托地利防御。
王玄策更不敢动,灭了天竺的他,可是帮助吐蕃做大的猪队友……
晚年朱元璋突然问道:“老四,你说说。”
老四上位后常年征战,也打下了不少地盘,但后面的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空耗国力打下地盘而不能汉化,日后反而成为心腹大患,建州女真就是如此。
朱棣沉下心想了想,才回答,“爹,李治想要开疆拓土没错,但心太急了。
清掉贞观老臣后,朝局并不稳当,打下再大的地盘,后面都没精力治理……”
朝堂不稳,政务管理能力下滑,李世民鼎盛的大唐也就到头了。
【电视剧里的李治:你管这叫守成?
真实历史上的李治:你管这叫守成?
你看看李世民留的底子,国力和臣子都是一流的,只要不微操,大唐稳的很,然而……
李治前期靠着贞观老臣开创永徽之治,后期外战失利,民生一塌糊涂,属于一个中等的守成之主。
李治是让大唐疆域达到巅峰,但丢吐谷浑让吐蕃成为帝国,灭百济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晚年让突厥复国……
这么看,真的是打了个寂寞,让敌人壮大了。】
各个朝代的皇帝:“……真是不怕儿子败家,就怕儿子创业。”
大唐军事这么强盛的王朝,对外征战无往不利,对内休养生息,给李治攒下了那么丰厚的家底。
只要不作死,贞观之治后面能出几个盛世。
李治在外炫了一圈肌肉后,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又不得不放弃,反而让外患趁机发育……
李治原本还得意于自己打下的疆域超过了阿耶,结果后世人的评价给他泼了一桶又一桶冷水。
他的永徽之治和开疆拓土成就,放在整个华夏帝王中,也算是相当能打。
结果属于一个中等的守成之主?
那大宋的宋仁宗还得了个千古仁君的称号,他怎么也得上千古一帝的桌吧?
就因为老婆当皇帝,就拉低他的历史评价?
李治不服。
李治都要气哭了,武媚娘笑道:“陛下,你忘了,天幕都夸你是雄才大略,乾纲独断的帝王。”
“后世之人是从整个大唐来看你的旷世伟业,跟太宗皇帝相比,谁又能比得上呢?”
反正说一千道一万,人无完人,李治这个皇帝做得并不差。
要不是吐蕃,李治早把新罗从地图上抹掉了,现在东突厥人还在大唐的地盘上,好解决的很。
吐蕃棘手一些,但也不是没办法,哪里就值当李治掉眼泪了。
李治一想到,阿耶选他当太子,不是因为他比大哥他们优秀,而是仁孝。
现在,后世告诉他,打得这些仗都是白折腾,就心堵。
这不就是说,他不是最好的继承人吗?
后世人一直惋惜大哥没能上位,说他是最好的太子,那做出了一番政绩的他算什么?
他才是阿耶最合适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