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深秋,一列闷罐火车在秦岭山脉的隧道里穿行,车轮撞击铁轨的“哐当”声震得人耳膜发疼。林建军坐在铺着稻草的车厢角落,借着从透气窗透进来的微光,翻看手里的《军用发动机结构图册》。册子里的字迹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这是他出发前连夜抄录的核心数据, originals 被锁在轧钢厂的保密档案室里。
车厢里挤着三十多个技术人员,都是从各厂抽调的骨干。没人说话,只有粗重的呼吸声和偶尔的咳嗽声。大家心里都清楚,这趟旅程的终点是西南山区的“秘密基地”,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他们的名字可能会从原来的生活里彻底消失。
“林科长,还有多久到站?”坐在对面的老王低声问,他是来自长春一汽的发动机工程师,鬓角已经有了白发,“我这老腰快扛不住了,在火车上晃了五天五夜。”
林建军掀开窗帘一角,外面是陡峭的山壁,一条浑浊的河流在峡谷里蜿蜒。“快了,”他根据系统给的“山区工厂选址风水图”判断,“过了前面那道梁,应该就到中转站了。”
那张风水图此刻正清晰地印在他的意识里:红点标记的厂区位于西坡,背靠海拔1200米的山体,正面有河流作为天然屏障,三条隐蔽的山路通往外界——这是系统在他出发前的最后奖励,标注着“地质稳定、隐蔽性优、水源充足”,比指挥部给的纸质地图详细十倍。
火车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站台停下,没有站牌,只有几个穿着军装的哨兵。一辆辆解放牌卡车早已等候在旁,车斗上盖着帆布,印着“支援建设”的字样。带队的李参谋站在高处喊道:“同志们,下车后按编号上车,手机、相机全部上交,到地方统一保管!记住,从现在起,代号代替姓名,禁止打听无关信息!”
林建军的代号是“技术员07”。他把随身的工具包背在身上,里面装着罗盘、游标卡尺和几本翻得卷边的技术手册——这些是他争取了很久才获准带的“私人物品”。
卡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终于抵达目的地。当帆布被掀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光秃秃的山坳里,几十顶蓝色帐篷沿着坡地排列,远处的山坡上,工人们正用钢钎和炸药开凿山洞,硝烟味混着泥土的腥气扑面而来。唯一像样的建筑是一栋刚封顶的红砖小楼,挂着“三线建设xx指挥部”的木牌。
“07号,到指挥部报道。”一个戴着红袖标的干事走过来,递给他一张临时通行证,“张厂长在等你。”
红砖小楼里弥漫着松节油的味道,墙上挂着巨大的厂区规划图,用红笔圈出“一号车间(发动机总装)”“二号车间(精密加工)”“三号仓库(保密)”的位置。一个穿着工装、皮肤黝黑的中年人正在图前比划,正是从兵工厂调来的张厂长。
“你就是林建军?”张厂长转过身,眼里布满血丝,却透着股锐气,“刘建国(轧钢厂厂长)在信里把你夸上天了,说你能啃硬骨头。”他指着图上的一号车间,“我们的任务是三年内实现‘太行’系列军用卡车发动机的完全国产化,现在卡在最后一关——油耗。”
他递给林建军一份测试报告:“原型机百公里油耗28升,远超设计标准的22升,而且在海拔3000米以上会出现动力衰减。前线催得紧,冬天就要用,你得想办法把油耗降到24升以内,可靠性还不能降。”
林建军看着报告上的数据,手指在“燃油喷射提前角”“气门重叠角”等参数上划过。这些都是影响油耗的关键因素,但在现有加工精度下,微调任何一项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嘈杂的环境中响起,界面上浮现出发动机的三维模型,数据流飞速滚动:
【检测到“军用发动机国产化”任务,触发“军工攻坚”模式,当前技术难点:高原环境下燃油效率与动力平衡。】
【签到“三线工地”成功,获“发动机燃油效率优化方案”:
1.\t燃烧室改良:采用“缩口型涡流室”,增强油气混合均匀度,降低不完全燃烧损失(预计节油5%);
2.\t喷油系统调整:将机械式喷油提前角从18°调整为20°,配合多孔喷油嘴(6孔改8孔),雾化效果提升15%(预计节油7%);
3.\t配气机构优化:增大进气门直径2mm,采用“可变气门升程”简易结构(利用机械凸轮相位调整),解决高原进气不足问题(预计动力恢复8%)。】
【方案可行性:92%,适配现有加工设备,改造周期约45天。】
林建军的眼睛亮了。这个方案比他脑子里初步构思的要精妙得多,尤其是“缩口型涡流室”的设计,完美避开了现有车床精度不足的短板。
“张厂长,给我一个月。”他放下报告,语气肯定,“我需要一个由机加工、热处理、装配组成的攻关小组,还要调用二号车间的精密磨床。”
“没问题!”张厂长拍板,“人随你挑,设备优先给你用。食堂每天加两个鸡蛋,管够!”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建军几乎泡在了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攻关小组的成员都是各厂的尖子,但一开始对这个年轻的“07号”并不信服。老王师傅是经验丰富的装配工,看着林建军画的涡流室图纸,忍不住摇头:“这缩口角度太刁钻,车刀容易崩,我看悬。”
林建军没反驳,只是拿起一块报废的缸体:“王师傅,您按这个角度试试,用钨钴合金刀,转速调低三成。”他记得系统提示过“加工参数适配方案”。
老王将信将疑地去了车间,两个小时后,拿着加工好的样品回来,脸色通红:“成了!表面粗糙度达到Ra1.6,比图纸要求还高!”
信任一旦建立,效率就提了上来。林建军把优化方案拆解成三十多个小步骤,每天在黑板上更新进度:“涡流室铸件合格率70%,明天争取到80%”“喷油嘴试验台改造完成,下午开始测试”“配气相位调整方案已提交热处理车间”。
山区的夜晚格外冷,帐篷里没有暖气,林建军裹着军大衣画图,铅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系统的“技术推演”功能帮了大忙——每次调整参数前,他都会先在虚拟环境里测试,避免了大量浪费。有一次,推演显示“气门弹簧强度不足”,他们及时更换了材料,否则装配时很可能出现断裂事故。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深夜响起,带着进度提醒:
【“发动机优化”项目进度:85%,关键部件合格率提升至92%,预计3天后可进行整机测试。】
【检测到宿主连续高强度工作48小时,奖励“疲劳缓解剂”(简易配方:柴胡+黄芪+蜂蜜,可快速恢复精力)。】
林建军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把配方抄给医务室,让他们帮忙熬制。他知道,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砺。
测试那天,所有人都挤在临时试车场。改装后的发动机被装在一辆军绿色卡车上,张厂长亲自坐进驾驶室,林建军拿着笔记本站在旁边记录数据。
“启动!”
发动机的轰鸣声比原来低沉了许多,没有了之前的杂音。卡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爬上海拔1800米的测试点,油耗仪上的数字稳定在23.8升\/百公里。
“成功了!”老王师傅第一个欢呼起来,眼里闪着泪光。
张厂长从车上跳下来,紧紧握住林建军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07号,你立大功了!这台车,能顶得上一个加强连!”
三天后,第一批二十台优化后的发动机被装上军用卡车,披着伪装网运往边境。指挥部的表彰令也跟着下来了:“技术员07号,在发动机国产化项目中表现突出,记三等功一次,奖励人民币300元,准予探亲三天。”
林建军拿着表彰令,站在山坡上望着远处的群山。风里带着松针的清香,他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苏岚寄来的信,上面画着卫国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的“爸爸加油”。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风声中响起,带着淡淡的温情:
【“三线建设”阶段性任务完成,获“国防贡献”积分+500,解锁“高原装备适应性”技术树分支。】
【检测到宿主思念家人,奖励“家庭通讯加密技巧”(可在信件中隐藏简单信息)。】
林建军笑了笑,拿出笔在信的空白处写下:“山区很好,勿念。技术攻关顺利,如你所料,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他和苏岚约定的暗语,意思是“一切安全,任务完成,我很好”。
夜晚的工地亮起了灯火,帐篷里传来此起彼伏的鼾声和梦话。林建军躺在铺着稻草的床铺上,手里摩挲着那块三等功奖章,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三线建设的路还很长,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还有很多,但他有信心——就像这山里的松树,扎下根去,总能迎着风雪生长。
他不知道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合院,苏岚正把他的表彰令小心地夹在相册里,对着卫国说:“爸爸在做很重要的事,我们要等他回来。”窗外,许大茂鬼鬼祟祟的身影一闪而过,眼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和阴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