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记忆、潮汐与问路
协同发力的感觉如同惊鸿一瞥,想要将其固化成本能,需要的是成千上万次枯燥至极的重复。李振的训练,进入了最为磨砺心性的“记忆烙印”阶段。
悬挂支撑系统下,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被分解到极致,又在意识的强令下,试图拼接成流畅的整体。抬腿,不是简单地抬起,而是伴随着核心收紧、对侧臀肌稳定、同侧腹肌协同收缩的一连串精密操作。落地,更是一场考验,需要脚掌感知地面,踝、膝、髋三关节在承重瞬间实现完美的力线传导,同时全身肌肉如弹簧般做好缓冲与推进的准备。
屏幕上,代表不同肌肉群的色块随着他的动作明灭闪烁。他必须像最苛刻的指挥家,同时监听数十个“声部”,确保它们在同一拍节上奏响和谐的乐章。任何一丝分神,一个肌肉群的激活延迟或过早疲劳,都会导致整个动作链条的崩溃。
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汗水在他脚下汇聚成一小滩水渍,粗重的喘息声在空旷的训练室里回荡。肌肉因过度专注和疲劳而微微颤抖,精神上的疲惫更是如同潮水般一次次试图将他淹没。
但他脑海中有一个无比清晰的图景——陆远志在绝对沉寂中,仅凭一丝生物电辉光维系着“存在”。与那种在虚无中的坚守相比,他此刻所承受的肉体疲乏和精神磨砺,又算得了什么?每一次成功的协同,每一次哪怕只维持了零点几秒的流畅步态,都是他向战友发出的、强有力的回应——我在努力,我在靠近,我从未放弃!
他将这份信念,化作重复的动力。如同古代工匠雕刻金石,一下,又一下,用意志的刻刀,将正确的运动模式,一遍遍镌刻在肌肉与神经的记忆深处。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唯有汗水与坚持。那逐渐变得频繁和稳定的肌肉协同红光,便是这枯燥重复中,最振奋人心的战果。
---
“星火”核心舱控制室内,周期性脉冲刺激的累积效应开始显现出更清晰的迹象。陆远志的神经谐振基线,在未受刺激的静息期,也呈现出比以往稍高的活跃度,那种死寂般的平坦似乎被一种极其微弱的、周期性的“潮汐”所取代。
“看这组对比数据,”陈博士指着跨越了数周时间尺度的波形图,“静息期基线的能量水平平均值,提升了约百分之三点七。更重要的是,这种‘潮汐’样的波动,其频率与李振将军进行高强度协同训练时,精神高度集中的生理节律,存在某种隐性的谐调关系。”
助手补充道:“兵牌能量输出的波动幅度也相应减小,整体输出功率有微弱但持续的提升。这表明,不仅神经响应在加强,这条纽带本身的‘健康状况’也在改善。脉冲刺激就像是在为一块耗尽的电池进行间歇性的、高效的充电。”
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倍感振奋。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叩门”,更像是在为那沉寂的意识海洋,引入一股外在的、充满生机的“潮汐力”,这力虽微弱,却在持续地搅动沉寂,提升着整体的能量位阶。
“继续现行方案,但监测频率加倍。”陈博士下令,“我们要捕捉到这种‘潮汐’变化的任何细微趋势。同时,开始着手研究,当这种累积效应达到某个临界点时,我们是否能够尝试进行更复杂的信息传递,比如……引入经过编码的、代表特定记忆片段的情感频率。”
他们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维持和唤醒,而是尝试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那起伏的神经潮汐,让他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正从渺茫走向现实。
---
“磐石”基地的走廊,对“白鸽”而言,已不再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习惯了每日的探索,活动范围也悄然越过了那个丁字路口,延伸到了横向走廊的一小段。他对环境细节的痴迷有所减弱,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环境中活动的“人”。
他依然保持着距离,像是一个无声的幽灵,贴着墙根移动,或者隐藏在转角阴影处。但他观察的目光,变得不再仅仅是警惕,多了几分……学习与模仿的意味。
他会看着康复员们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走廊行走训练,看着他们如何克服肢体不便,如何调整呼吸,如何与陪伴者进行简短的交流。他的眼神会跟随着他们的动作,嘴唇有时会无声地翕动,仿佛在默念着什么。
今天,他的探索遇到了一个新的情况。一位年纪较大的、坐在轮椅上晒太阳的伤残老兵,注意到了这个总是独来独往、行为有些特别的年轻人。当“白鸽”再次如同往常一样,准备悄无声息地从老人身边快速经过时,老人却主动开口了,声音沙哑却温和:
“小伙子,这边太阳好,过来坐坐?”
“白鸽”的身体瞬间僵住,像是受惊的兔子,脚步钉在原地,眼神慌乱地看向老人,又迅速垂下,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这是他第一次被陌生人直接搭话。
老人似乎看出了他的不安,笑了笑,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没事,我就一个人在这儿待着,闷得慌。看你天天在这儿走,挺有毅力的。”
“白鸽”没有回答,也没有离开。他就那样僵硬地站着,内心显然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恐惧让他想立刻逃回治疗室,但某种新生的、微弱的好奇与渴望,又像藤蔓一样缠绕住他的脚步。
过了足足一分钟,在老人温和而耐心的注视下,他极其缓慢地、几乎是蹭着地,向老人的方向挪动了一小步。仅仅是一小步,却仿佛用尽了他巨大的勇气。
他没有坐下,也没有看老人,目光盯着自己的鞋尖。
老人也不在意,自顾自地说起了话,内容很琐碎,关于今天的天气,关于食堂中午的菜色,关于他年轻时在部队里的一些趣事。声音不高,絮絮叨叨,却像一道温暖的溪流,冲刷着“白鸽”紧绷的神经。
“白鸽”始终沉默着,但苏晴在远处观察到,他紧绷的肩膀,在老人平稳的语流中,一点点地放松了下来。他甚至悄悄抬起眼皮,极快地瞥了老人一眼。
这一次短暂的、未曾预料的人际接触,没有深入的交流,没有情感的爆发,却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白鸽”封闭的内心世界里,漾开了一圈新的涟漪。他第一次,没有完全逃避来自外界的、善意的触碰。
这微小的一步,一次无声的聆听,是他学习与真实世界“连接”的,至关重要的一课。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向这个世界“问路”。
记忆在重复中烙印,潮汐在累积中涌动,而问路的勇气,已在无声的聆听中悄然萌发。三条路径,于各自漫长的跋涉里,都见到了前方愈发清晰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