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几年前,当时的星璇还只是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回溯到初一,那时的他,性格里那份根深蒂固的懒散和怕麻烦已经初现端倪。在班级这个小型社会里,他更像一个安静的背景板,一个边缘人。大部分同学的名字和面孔对他而言还是模糊的色块,难以在记忆中留下清晰的印记。课堂之外,他更愿意独自待在角落,或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现在这个会吐槽、会为了伙伴挺身而出的他,以及更早之前那个因计划被打乱而郁闷的少年,都有些微妙的差异。
但是……到了初二,一切开始变得“抽象”起来。这变化的缘由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单纯而纯粹——因为他交到了朋友。因为和他们在一起觉得有意思,那些曾经被视为“麻烦”的集体活动、课间闲聊,都变得值得投入精力。
就是在这个带着所有少年人共有迷茫与躁动的青春期,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微妙的偏转。他不再是那个完全的独行侠。他的身边,开始出现了可以勾肩搭背、可以一起在课后一起回家、可以分享无聊笑话和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烦恼的伙伴。
也就是如今依旧陪伴在他身边的这几人:总是显得冷静、主意最多的萧泽;精力旺盛、仿佛永远不知疲倦的峻知;偶尔会一针见血吐槽,带着点文艺气息的诗豫;以及,那个在不知不觉中,凭借其独特的凝聚力,悄然成为他们小团体核心的——韩家馨。
(没错,当时雨恬其实也一直在,她通常是和萧泽形影不离。但在星璇的记忆滤镜里,或许因为她性格最为“正常”、最不“抽象”,在那段咋咋呼呼的男生友谊里,她的存在感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
同时,也是在这个时期,那个流传至今、带着独特羁绊印记的外号诞生了。
最开始,并非后来带着戏谑调侃意味的“牢大”,而是更为直接、甚至带着点雏鸟般信赖与崇拜的——“老大”。
那时的韩家馨,或许是因为性格中最先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和决断力,做事条理清晰,加上(不得不承认)外表确实有几分帅气,更重要的是,他成为了历史课的课代表兼大组长。在需要分工合作完成课题、或者面临选择时,他总是能给出让人信服的方向。
刚开始,大家确实是一口一个“大组长”地叫着,带着学生对班干部那点固有的、半是认真半是玩笑的尊敬。
但不知从何时起,或许是某次他成功“调解”了小矛盾,或许是某次他带着大家在校外活动中“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任务,又或许只是在某次逃掉无聊自习去玩后,他淡定地编了个完美的理由骗过了老师……
“大组长”这个称呼,在男生们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日益增长的亲近中,悄然变了味。
“组”字被省略,前面的“大”字在口语化的快速连读中,音调悄然滑向了某个奇特的领域。带着亲昵,带着信任,也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对“权威”既依赖又想拉下神坛的微妙心态,“老大”逐渐变成了“牢大”。
这一声“牢大”,喊出了并肩作战的义气,喊出了无需言明的信任,也喊出了他们那段“抽象”而珍贵的青春岁月。从此,这个称呼便牢牢焊在了韩家馨身上,成为了他们这个小团体内部心照不宣的密码,和那段时光最生动的注脚。
回忆到这里……星璇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一想到这里……虽然感觉想笑出来,但却不知所以的流泪了。
(笑都能笑哭,服了你了。)(绿宝石)
“算是吧。”
作者想说的话
这个番外系列可以作为其他人物的经历补充,为了完善性格和描写用的。
同时也为了一点点私心。
作者在毕业前也有着星璇一样的朋友。
这里也照样怀念他们,但我不想让你们和星璇经历这样的刀子。
所以,我会把大家到最后,也会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