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玉儿一番通透的点拨,如同拨云见日,让李晨心中那点关于“齐家”的纠结与迷茫彻底烟消云散。
既明其义,便需笃而行之。
李晨深知,自己未来或因情势,或因系统,妻妾恐怕不止于此。
既如此,便不能独宠大玉儿、柳如烟、孙采薇等少数几人,而冷落了其他将终身托付于自己的女子。
心念既定,行动上便有了明显的变化。
此后数日,李晨虽依旧时常留宿大玉儿处,但也开始有意识地轮流前往其他夫人房中。
去林小玉那里,听她细细讲述学堂里孩童们的趣事,看她执笔认真备课的模样,偶尔也会考校一下几个大孩子的学业,享受一番为人师表(的夫君)的宁静。
去素云房中,见她正对着几株新移栽的草药蹙眉思索,便凭着脑中融合的些许草药知识与她探讨一二,或是静静看她炮制药材时那专注沉静的侧脸。
去如月那里,这活泼灵动的养蜂女总会献宝似的端出新采的蜂蜜,叽叽喳喳说着蜂群的趣事,拉着李晨去看那日益壮大的蜂箱,满院似乎都带着甜香。
去凝香住处,这位清秀内向的美妾依旧羞怯,但在李晨耐心的引导和谈及冶铁、火候等共同话题时,眼中也会闪烁起专注而明亮的光彩,那份因专业而生的自信,别具风韵。
去张小兰那里,这位温婉的女子总会提前备好温水布巾,细心伺候,言语不多,却将依赖与仰慕都融在了行动里。
即便是仍在孕中、需静养的柳如烟,李晨也每日必去探望,询问胎动,安抚她因不能侍奉而生的些许不安。
苏小婉和孙采薇处,更是时常抱着女儿逗弄,享受天伦。
这般“雨露均沾”,初时或许有些刻意,但看着诸位夫人眼中因得到关注而愈发亮丽的光彩,感受到内宅气氛愈发和睦温馨,李晨心中那点刻意便化为了自然而然的牵挂与责任。
蜂巢之内,春意融融,再无幽怨。
与此同时,潜龙谷的建设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那道环绕南面“葫芦口”的城墙,在老钱等人的日夜赶工下,终于成功合拢!
高达两丈有余、基底厚实的石墙巍然矗立,将整个巨大的山谷牢牢护在其中。
墙头垛口、箭楼一应俱全,虽显粗糙,却已初具雄关气象。
连接潜龙谷与靠山村的密道,经过多次拓宽、修平、取直,如今已是一条可容两辆马车并行的平坦通道。
老钱带着工匠,利用新炼出的铁器部件,打造了几辆坚固的平板马车。
如今,靠着那几匹从黑风岭“顺”来的马匹牵引,物资、人员往来于两地之间,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潜龙谷与靠山村,真正意义上连成了一体,互为犄角,呼吸与共。
而就在这内外皆安、欣欣向荣之际,田地里传来了更大的喜讯——李晨带来的现代玉米种子,在精心照料和滴灌滋养下,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
这一日,天公作美,晴空万里。
金灿灿的玉米田里,粗壮的秸秆上挂满了饱满硕大的玉米棒子,剥开翠绿的外衣,露出里面排列整齐、粒粒饱满如珍珠般的玉米粒。
沉甸甸的收获,压弯了秸秆,也乐坏了所有村民。
“收玉米喽!”
不知谁喊了一嗓子,整个靠山村和潜龙谷都沸腾了!
几乎所有能腾出手的人,都涌到了田边。
男人们负责掰下玉米棒,妇孺们则跟在后面,将玉米装进箩筐,或是剥去外衣,准备晾晒。
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特有的清甜香气。
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手里举着刚刚煮好的、热腾腾的玉米,啃得满脸都是,发出满足的咂嘴声。
老人们看着这从未见过的惊人产量,激动得老泪纵横,喃喃念叨着“老天爷开眼”、“首领是神仙下凡”。
李晨带着诸位夫人也来到了田边。
苏小婉和孙采薇抱着女儿,指着金黄的田地咿呀学语;柳如烟扶着腰,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大玉儿指挥着妇人将新收的玉米搬运归类;林小玉领着学堂的孩子们,现场教学,认识这新的作物;素云、如月、凝香、张小兰等人也穿梭在人群中,或是帮忙,或是感受着这丰收的喜悦。
“今晚,所有人!玉米管够!咱们吃个新鲜!”李晨站在田埂高处,朗声宣布。
“首领万岁!”
欢呼声震耳欲聋。
当晚,潜龙谷和靠山村两处空地上,都架起了数口大锅。
清水煮玉米的浓郁香气飘散开来,混合着人们的欢声笑语。
无论男女老幼,人手一根煮得金黄软糯的玉米,啃得津津有味。
简单的食物,却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满足感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铁弓和赵铁兰并肩坐在一起,分享着同一根玉米,相视而笑。
张风和王魁等新投靠的人,看着这热闹祥和的景象,再回想往日刀头舔血的日子,只觉得恍如隔世,心中归属感更重。
老钱、吴老四等人更是感慨万千,从当初那个破败绝望的小山村,到如今人丁兴旺、粮仓充盈、铁器自产、城防初具的繁荣局面,不过短短一年多光景。
李晨啃着香甜的玉米,看着眼前这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盛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内宅和睦,根基渐固,粮食丰收,人心凝聚。
靠山村这艘大船,已然具备了在乱世风雨中破浪前行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