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大会结束后,林毅也带着弟弟妹妹们往家走。一进院门,就见母亲张青樱正收拾着晒在簸箕里的莲子。果果立刻哒哒哒跑过去,仰着小脸邀功:“娘亲,果果回来啦!今天果果有气势了!很大声!”
林睿也笑着帮腔:“没错,今天数果果声音最响亮,大家都听见啦!”
果果听到哥哥证实,小脑袋点得像小鸡啄米:“嗯!果果声音最响亮!”
张青樱停下手中的活儿,弯腰笑着捏了捏女儿的小脸:“咱们果果真棒!”
“娘亲,这是啥?”果果的注意力被那圆滚滚的莲子吸引。
“这是莲子,本来想着自己做月饼用的。可樊伯伯和闫伯伯送来了好些月饼,今年就不做了,晒干了收起来,下回再用。”张青樱耐心解释。
果果眨着大眼睛,又问:“莲子是不是种子?会长出莲叶吗?”
“是种子,不过它得种在水里,不能种在土里。然后啊,就能长出莲叶,开出莲花,有的还会结出莲藕和莲蓬。莲子就住在莲蓬里头。”
“小鱼喜欢莲叶!”果果突然冒出一句。
“什么?”张青樱一时没明白。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果果摇头晃脑,竟朗声背出一段乐府诗来,吐字清晰,“娘亲,小鱼喜欢莲叶,它们在莲叶里玩耍呢!”
张青樱这才恍然,想起前两日给大孩子们讲诗文时,果果就在一旁安静听着,没承想只听了一遍,这小囡囡不仅记住了,竟还懂了诗中意境。
她心中欣慰,却不因孩子年幼而敷衍,认真道:“果果说得对,小鱼儿最爱在莲叶间嬉戏。不过咱们这些莲子,是长不出莲叶啦,它们外壳去了,莲心也没了,不算完整的种子了。得要完完整整的莲子,才能种出莲叶呢。”
果果眨巴眨巴眼睛,认真地点点头:“好,要完整的莲子,长出莲叶给小鱼玩!”说完,又哒哒哒跑向大瓦缸去看她的宝贝鱼了。
林毅和林睿在一旁看着,眼里满是自家小妹聪明可爱的骄傲。见小妹看鱼去了(这是她每日雷打不动的“功课”——养鱼和照料兔子),便接过母亲手中的簸箕,帮忙收拾莲子。不一会儿,果果又跑了回来,踮着脚尖也要帮忙,小手笨拙却认真地捡起莲子,模样可爱极了。
第二天下午,林守业便带着林文柏一家来到了林文松的小院团聚。往年中秋都在林守业那边过,今年因着平果树二度花开,这小院花香馥郁,景致更佳,便换了地方。
众人聚在花树下,一起动手做花灯。林守业、林文柏、林文松这些长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做莲花灯、兔子灯,还有小巧的风车。最爱读书、肚子里故事最多的林怀勇,则在一旁绘声绘色地讲着中秋节的古老传说,从嫦娥奔月到吴刚伐桂。
果果也在哥哥姐姐的帮助下,亲手做了一个能迎风转动的小风车,欢喜得不得了。做好的花灯都挂在临时搭起的竹架上,只待夜幕降临。
华灯初上时,林文松将一盏盏花灯点亮,暖黄的光晕驱散了夜色,与天上明月交相辉映。果果看着满架光华,拍着小手欢呼:“照路团圆!照路团圆!”原来下午林怀勇讲故事时说过,中秋节点花灯,就是给地上的人和月宫里的嫦娥照路,祈愿团圆。
在这温馨璀璨的花灯架下,林家老少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饭。饭后,郑秀娘和张青樱在院中设下香案,摆上月饼、石榴、毛豆等祭品,点燃香烛,领着全家女眷恭敬祭拜月神,祈求家门平安,人月两圆。
祭拜后,便将月饼分食。今年有樊掌柜和闫老板送来的各色月饼,素馅的豆沙、枣泥,肉馅的猪肉、火腿,滋味各异,琳琅满目。
孩子们提着各自做的花灯,举着风车,在清亮的月光下奔跑嬉戏,笑语不断。大人们则坐在一旁,品着清茶,吃着月饼,赏着天上玉盘,听着孩童玩闹,言笑晏晏。此情此景,真真是孩子闹,大人笑,其乐融融,人月双圆!
谁也没有留意到,墙角那个养鱼的大瓦缸里,有几颗不知何时落入水底的完整莲子,悄然破开了硬壳,探出了纤细的根系和柔嫩的初茎,在水下默默孕育着新的生机……
与林文松家小院的祥和温馨截然不同,林守成家这个中秋,可谓是鸡飞狗跳,一团乱麻!
这祸事,还得从村民大会后说起。当时王氏因被林守成勒令在家带孙子,心中不忿,忿忿咒骂果果:“呸!个小丫头片子,运气倒好!别人咋就没从河里捞出能养的鱼?偏她就能!老天爷真是不开眼!”这话恰被一旁的大孙子林胖墩听了进去,小家伙竟动了心思,觉得自己也一定能从河里捞出更好的鱼来。
于是中秋这天,趁着家里大人忙着准备过节、疏于看管,他偷偷拎了个小桶,溜到了玉带河边捞鱼。结果可想而知——脚下一滑,整个人便栽进了河里!
幸好,近来因着果果家灵鱼的名声,不少村民都效仿着去玉带河碰运气,虽未必能捞到那般奇特的,却也真有人捞到过肥美的大鱼。耆长刘大山恐生意外,早加强了沿河的巡逻。
正是这未雨绸缪的安排,让巡逻队员及时发现了在水中扑腾的林胖墩,当即跳下水将他捞了起来,一番急救,呛出几大口水,人才算缓过气来,除了吓得够呛、浑身湿透、丢了小桶,倒无甚大碍。
当巡逻队员扶着湿漉漉、狼狈不堪的林胖墩送回家时,林守成家顿时炸了锅。王氏扑上去一把抱住孙子,干嚎起来:“我的乖孙啊!你这是要了奶奶的命啊!吓死我了!”
林守成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快!快拿干衣裳来给他换上!这要是着了凉可怎么好!”
林文杨围着娘和儿子转圈,想从王氏怀里拉过儿子查看:“胖墩,摔着没有?哪儿疼?快告诉爹!”
姜氏更是忙得团团转,一会儿跑去拿衣服,一会儿去找干布巾,一会儿又去倒热水,屋里屋外乱窜……
唯一不受影响的,怕是林胖墩那懵懂贪吃的弟弟林小胖,趁着一片混乱,无人注意,自个儿踮脚从桌上摸了个月饼,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
等到林文桂和丁老三带着一双儿女,提着节礼赶来团圆时,见到的便是这般光景——没有预想中的团圆饭,没有温馨的花灯,连个月饼影子也瞧不见,只有一群大人围在床边,对着那个躺在床上、昏昏欲睡的落汤鸡林胖墩嘘寒问暖,满屋狼藉……
与此同时,刘大山家的院子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明月当空,院子里飘着淡淡的饭菜香气。
刘周氏坐在上首,看着满堂儿孙,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刘大山和李文慧忙前忙后,张罗着酒菜。刘长康、刘长乐小哥俩则围着两个堂弟刘长安、刘长宁,分享着白天做的简易兔儿灯。
冯小芹今日格外安静。那日与丈夫争执后,她心里堵了许久,却也反复思量着丈夫的话。此刻,看着婆婆慈爱的目光,哥嫂忙活却无半句怨言的身影,还有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脸,再想到自己平日里的作为,脸上不由得一阵阵发烫。
开席前,李文慧端着一个大大的托盘出来,上面盖着红布。她笑着对刘周氏说:“娘,兔子工坊能顺顺当当地办起来,多亏了您和大山里里外外的支持。这头一茬兔毛,紧着给咱自家人用了。”她先拿起一副厚实暖和的护膝和暖手筒,恭敬地递给刘周氏,“这是给您的,天凉了,膝盖和手都得护着点。”
接着,她又拿出几副小巧可爱的兔毛手套和围脖,分给刘长康、刘长乐、刘长安、刘长宁四个孩子,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最后,她将两副成色极好的兔毛手套递给刘小山和冯小芹,语气自然亲切:“小山、小芹,这是给你们俩的。往后天冷了出门干活,戴着也暖和些。”
这份意料之外的、独属于刘家每个人的礼物,让冯小芹愣住了。她摩挲着手中柔软温暖的毛皮,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她没想到,自己平日那么多小心思,甚至暗中嫉妒大嫂,可大嫂有了好处,第一个想到的却还是刘家所有人,也包括她……
刘周氏将一切看在眼里,适时开口,语气温和却有力:“咱们老刘家,没啥大规矩,就讲究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山和文慧能干,是他们的本事,咱们不眼红,能帮衬就帮衬。小山和小芹呢,把自个儿的小日子过红火,把孩子教养好,就是孝顺。一家人,互帮互助是情分,但不能觉着谁欠谁的,更不能把别人的好,当成理所当然。”
这话如同锤子,敲在冯小芹心上。她低下头,眼眶有些发热。席间,她默默给婆婆夹了菜,又给两个儿子碗里添了肉,最后,犹豫了一下,也给丈夫刘小山夹了一筷子他爱吃的菜。
刘小山察觉到妻子的变化,有些意外,看向她,只见冯小芹微微红了脸,低声道:“快吃吧。”虽只三字,却让刘小山心中多日来的憋闷散了大半。
月光洒满小院,照着一家老小围坐的身影。孩子叽叽喳喳,大人轻声交谈,兔肉的香气混着月饼的甜腻,在这中秋夜里弥漫开来。或许,真正的团圆,不只是人在一起,更是心在慢慢靠拢。
而对于冯小芹而言,这个中秋,那来自婆家、不曾要求的赠与,比娘家千百句“为你好”的空话,更沉甸甸地压在了心上,也照进了一丝让她迷茫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