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政权(1265-1353年),亦称萨迦王朝,
是元朝时期在西藏地区由萨迦派,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驻地在后藏萨迦(今萨迦县)。
萨迦政权的首领是元帝师,来自款氏家族,
行政大权,则由本钦家族掌管。
公元1244年,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萨班)应蒙古宗王阔端之请,携侄子八思巴亲赴凉州,
于公元1247年,得见阔端王,议定吐蕃地方归顺条件,
并致书《萨班致蕃人书》于西藏僧俗,西藏地方正式归属蒙古汗国管辖。
公元1251年,阔端王和萨班先后卒于凉州,乌思藏地区一度陷入混乱。
公元1252年,蒙古蒙哥汗派使臣入藏清查户口划定地界。
公元1253年,忽必烈在六盘山接受萨迦派新教主——八思巴灌顶并奉其为上师。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封八思巴为“国师”,
统领天下释教,并委托八思巴创制蒙古文,
这也是元帝任命帝师之始,终元之世帝师,均由元帝任命。
公元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
设总制院,即宣政院,以“管领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
命八思巴总领院事,赐珍珠诏书。
公元1265年,八思巴返回萨迦,封授各地僧俗首领,
分乌思藏为十三万户,
任命本钦.释迦桑波,为第一任萨迦政权的首脑,以管理乌思藏地方,
忽必烈为此任命并赐,释迦桑波,“卫藏三路军民万户”之印鉴,
西藏地方政府——萨迦政权正式建立。
公元1268年,本钦.释迦桑波,遵照忽必烈旨意任命十三万户长,并协助忽必烈对各万户进行忽必烈时期的第二次清查户口,推行“乌拉制度”。(一种强制性劳役制度,源于驿站体系,后演变为无偿或低偿劳役。 ?)
公元1269年,忽必烈在青藏地区,设置了27个驿站并颁行八思巴所创蒙古文。
公元1270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又加“大宝法王”,
将乌思藏地区的十三万户赐予八思巴统领。
公元1277年,第二任萨迦政府首脑(相当于丞相)——本钦.贡噶桑波,
与萨迦政府法王——八思巴,爆发冲突,
忽必烈,命桑哥领元军入藏杀死了西藏地方政府首脑本钦.贡噶桑波,平息了萨迦内部的骚乱。
公元1280年,萨迦五祖之一的大法王——八思巴圆寂。
公元1281年,由于萨迦派干预,止贡派内务,
两派产生纠纷并不断升级!
藏传佛教在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后,融合本土苯教及民间信仰后,形成独特的西藏佛教体系!
西藏佛教,分为四派!
其中,
萨迦派——花教,因寺院围墙涂红白黑三色花纹得名,注重显密两教传承,代表寺院为萨迦寺。
噶举派?——白教,以“口授传承”为特色,僧人戴白色僧帽,代表寺院包括楚布寺、止贡寺。 ?
宁玛派?——红教,以传承吐蕃时期密咒为主,僧人戴红色僧帽,代表寺院包括多吉扎寺、敏珠林寺等。 ?
格鲁派?——黄教,强调戒律传承,僧人戴黄色僧帽,以甘丹寺、哲蚌寺等为代表。 ?
四大教派在教义、传承方式上差异显着:
宁玛派红教,注重伏藏传承,
萨迦派花教,以“道果法”为核心,
噶举派白教,强调口传心授,
格鲁派黄教,则以戒律和《菩提道灯论》为基础。
因萨迦派花教干预,止贡派白教的内务,
故,公元1285年,止贡派白教引来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儿汗国军队进攻萨迦派花教,
公元1290年,萨迦派花教支持的萨迦政权,政府首脑本钦.阿琏,引元军以及其他十二万户军队,
攻破止贡派白教支持的止贡万户,史称“止贡之变”。
“止贡之变”,虽然被萨迦派花教支持的萨迦政权,引来元军平息,
但萨迦政权的势力,也变弱!
公元1322年,萨迦款氏家族的四个拉章(八思巴于1265年设立的侍从官职),发生了分裂萨迦派的叛乱活动,
萨迦派白教势力开始走向衰弱 。
公元1329年,白教派支持的朗氏家族的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与雅桑万户发生纠纷,
由于绛曲坚赞不愿受制于担任调解的花教萨迦派,
于是白教帕竹万户与花教萨迦派,之间也爆发矛盾,
此后绛曲坚赞利用萨迦款氏家族分裂衰弱的时机,开始兼并前藏地区。
公元1346年,帕竹万户战胜雅桑万户,
萨迦本钦,将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逮捕,
但此时萨迦四拉藏争端再起导致本钦换人,
绛曲坚赞也因此得以获得释放返任。
公元1348年,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打败了由萨迦本钦率领的万户联军并派人入京,被元顺帝重新封为万户长,巩固了其政治地位。
公元1349年,绛曲坚赞利用萨迦家族四拉章的矛盾消灭了雅桑和止贡万户,并统领了前藏。
公元1353年,帕竹万户再次打败萨迦和万户联军,并利用萨迦朗氏家族再次发生内乱之机,支持萨迦内部一派,并联合乌思藏宣慰司的军队进兵萨迦控制了后藏地区。
之后,帕竹万户——绛曲坚赞,遣人进京朝贡,
被元顺帝封为“大司徒”,并赐予世代掌管西藏地方政权的诏书和金印。
公元1357年,绛曲坚赞再次利用萨迦内部矛盾进兵萨迦,
并收缴了末代萨迦本钦的大印,
至此,西藏地方政府,从花教派支持的萨迦政权,变为白教支持的帕竹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