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终总结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
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进何维那间位于顶层的办公室。
林秋宜抱着一个由特殊合金制成的密码箱,表情肃穆地走了进来。
她将箱子放在何维的办公桌上,输入了一长串复杂的密码,伴随着轻微的机械声,箱盖缓缓开启。
里面没有金银珠宝,也没有商业合同。
只有一份装在红色封套里,看似平平无奇的文件。
但封套上那个庄重威严的金色徽章,却赋予了这份文件至高无上的分量。
“何总工,”林秋宜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敬畏,“这是刚刚下发的,关于‘国家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的最终批复文件。”
何维拿起文件。
这份文件,是对红旗工业集团这家根正苗红的国有企业,过去一年取得辉煌成就的最高肯定。
它赞扬了“工业补完计划”为国家重塑工业基础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认为红旗工业有能力、也有责任,在航天这一“国之重器”的领域,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道路。
文件的最后,是两项核心批复:
一、授权红旗工业集团,作为国家指定的商业航天发射服务主体,承接国内外各类卫星发射任务,进行市场化运营。
二、批准将位于海南文昌的一块预留发射场区域,及其周边共计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永久性划拨给红旗工业,用于建设面向全球客户的“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
这份文件,无异于一张通往星辰大海的,最高级别的“通行证”。
它意味着,红旗工业被赋予了一项全新的国家使命:利用其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去冲击被欧美牢牢把持的,利润丰厚的全球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何维放下文件,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
包括远在美国德州博卡奇卡,那个还在为一次次试飞失败而焦头烂额的埃隆·马斯克。
三年前,何维将一无所有的马斯克收入麾下,成立了北美红旗空间探索事业部,并为其提供了海量的资金支持。
所有人都以为,何维是在美国提前布局他的太空野心。
但只有何维自己清楚,马斯克和他那支疯狂的团队,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工具。
一个在美国法律框架内,进行各种高风险、突破性火箭技术试验的“白手套”。
在何维拿到国内正式授权之前,马斯克的团队只是负责“趟雷”和“采集数据”的消耗品。
马斯克所有的失败,每一次火箭的爆炸,每一次发动机的故障,其最核心的遥测数据,都会通过加密通道,第一时间传输到何维的【启示】AI数据库中。
现在,何维已经拿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国内的空间探索授权已经下来,红旗工业强大的制造体系也已准备就绪。
马斯克和他那支远在美国的“影子部队”,其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
“林秋宜,”何维站起身,“通知红旗北美资本,逐步收紧对北美红旗空间探索事业部的资金供给。
同时,向马斯克先生传达我的个人意愿,我希望购买他团队过去三年,积累的所有关于可回收火箭技术的实验数据和专利。”
林秋宜愣了一下,但立刻就明白了何维的意图。
“价格可以开得高一点,”何维的语气云淡风轻,“就当是给他的遣散费。告诉他,交出所有数据之后,他可以带着那笔钱,回加拿大安度晚年。”
……
两个月后。
心灰意冷的埃隆·马斯克,在最后一笔资金也断供,数次试飞依然以失败告终后,终于接受了何维的体面交易。
他签署了一份厚厚的协议,全面放弃北美红旗空间探索所有有形和无形资产,包括所有的发动机设计图纸、飞行控制软件源代码、以及数千次失败试验换来的,那无比宝贵的遥测数据。
然后,他带着一张足以让他安度晚年的支票,落寞地离开了那个他曾经梦想征服星辰大海的滩涂。
何维一石二鸟。
他不仅兵不血刃地拿到了最关键的前期实验数据,更提前清除了一个未来的潜在对手。
……
2002年,文昌,红旗工业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
昔日荒芜的椰林与滩涂,此刻已被一座座充满了未来感的白色建筑所取代。
巨大的火箭垂直总装厂房,如同伫立在海岸线上的白色巨塔,直指苍穹。
液氧甲烷储罐群,在阳光下反射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而在整个基地的核心区域,一座专门为火箭发动机测试而修建的,由厚重钢筋混凝土浇筑的试车台上,何维正与赵东升、陆国兴并肩而立。
海风吹拂着他们蓝色的工装,带着一丝咸湿的气息。
“何总工,”赵东升看着远处那座巨大的试车台,脸上写满了忧虑与兴奋交织的复杂情绪,“我们真的要自己从头开始,搞火箭发动机?”
“这不是汽车发动机。这东西,是吞噬黄金的怪兽。我们国家队,举全国之力,一年也造不了几台。每一台的成本,都够我们造一百辆【红旗智造】了。商业航天,真的能赚钱吗?”
赵东升的疑虑,代表了所有传统工业人的看法。
航天,是“不计成本,只问成败”的国家工程。
而何维现在要做的,是把这项“神圣”的事业,变成一门“精打细算”的生意。
“老赵,你说的没错。”何维的目光,平静地注视着试车台,“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思路去造发动机,那我们就是在烧钱。但我们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复制。”
“而是颠覆。”
他转过身,示意众人进入一旁的指挥控制中心。
巨大的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了一台传统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复杂三维结构图。
“一台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最核心、最昂贵、也最容易出故障的部分,是哪里?”何维问道。
陆国兴不假思索地回答:“涡轮泵。”
涡轮泵,被称为火箭发动机的“心脏”。它需要在几百分之一秒内,将几百公斤的燃料和氧化剂,加压到数百个大气压,并以恐怖的速度注入燃烧室。
它的叶轮转速,比战斗机引擎还要高几个数量级,工作环境之恶劣,堪称工业制造的噩梦。
“没错,就是它。”何维将涡轮泵的模型放大。
众人看到,那是一个由上百个精密零件组成的,极度复杂的机械结构。叶轮、诱导轮、涡轮盘、轴承、密封件,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传统的涡轮泵,零件多,意味着加工难,装配难,可靠性低,成本高昂。”何维的手,在屏幕上轻轻一挥。
另一个模型,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