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的广州,天气已经暖湿起来。周五下午,“远婷电子行”内,马婷婷刚送走一位买计算器的顾客,电话铃就响了起来。她拿起听筒。
“喂,您好,远婷电子行。”
“喂,请问是远婷电子行吗?我这里是市轻工局办公室。”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显严肃的男声,“我们想采购一批电子台历,大概需要二十个,要求有农历显示。你们有货吗?能不能今天下午送过来?”
马婷婷心中一喜,这是开业以来接到的单次数量最大的单位采购订单。她连忙应答:“有的有的,先生!带农历显示的电子台历我们有现货,质量很好。请问具体送到哪里?”
对方报了一个地址,在越秀区的一个机关大院宿舍区,距离惠福东路有些距离。双方约好下午四点前送达。
放下电话,马婷婷立刻把情况告诉了萧远和周伟华。
“二十个电子台历!大单啊!”周伟华兴奋地搓手。
萧远沉吟一下,对周伟华说:“伟华,这单你来送。东西不少,路也不近,你骑三轮车去。这是第一次给单位送货,一定要注意态度,见到负责人要客气,钱要当面点清。”之前周伟华也有过几次给小店或熟客送少量货的经验,但这次无论是数量、客户性质还是距离,都是一个新的层级。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周伟华拍着胸脯,干劲十足。他喜欢这种跑外勤的活儿,比一直待在店里自在。
马婷婷细心,帮着清点出二十个包装完好的电子台历,又特意多放了几个备用电池作为赠品,用硬纸箱装好,捆扎结实。她还写了一张简单的送货单,上面列明了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和总金额,留好了签字栏。
“伟华,单子拿好,收完钱让对方在回执上签个字。”马婷婷叮嘱道。
“明白,婷婷姐!”周伟华接过单子,小心地揣进内兜。
看着周伟华蹬着租来的三轮车,载着货箱消失在街角,萧远和马婷婷对视一眼,眼中都有些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心。这不仅是笔生意,更是对周伟华独立办事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远婷电子行”服务向外延伸的重要一步。
周伟华骑着三轮车,穿行在羊城的大街小巷。离开了熟悉的惠福东路,眼前的景象变得有些不同。街道更宽,楼房更高,行人的穿着也更显正式。他按照地址,一路打听,骑了将近四十分钟,才找到那个挂着某某局牌子的机关大院。
大院门口有门卫室。周伟华停下车,擦了把汗,走上前客气地说明来意:“同志,您好,我是远婷电子行的,给办公室的李科长送预订的电子台历。”
门卫打量了他一下,又看了看不远处的三轮车和货箱,打了个内线电话确认后,才指着一栋宿舍楼说:“三号楼,二单元,三楼,李科长家在那边办公。”
“谢谢同志!”周伟华道了谢,蹬着车来到宿舍楼下。这栋楼有些年头了,但维护得不错,透着一种单位宿舍特有的规整和安静。
把车锁好,周伟华抱着沉重的纸箱,一口气爬上三楼,敲响了约定的房门。开门的是一位戴着眼镜、四十岁左右、干部模样的人。
“您好,请问是李科长吗?我是远婷电子行送货的。”周伟华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
“哦,来了。进来吧。”李科长语气平淡,让开身。屋里是个宿舍改的临时办公室,陈设简单,但很干净。
周伟华把纸箱小心放在地上,打开,取出一个电子台历递给李科长:“李科长,您验验货,这是带农历显示的,按一下这个键就能切换。”
李科长接过去,仔细看了看显示,又按了几下按键,点了点头:“嗯,还行。”他指了指墙角,“放那边吧。”
周伟华依言将台历一个个取出,整齐码放好。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马婷婷写的送货单,双手递过去:“李科长,这是送货单,一共二十个,您过目。总价是六百块钱。”这个价格比零售价略低,是萧远定的单位采购优惠价。
李科长接过单子看了看,没说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点了六张百元大钞递给周伟华:“你数数。”
周伟华接过钱,仔细地一张张清点,确认无误后,笑着说:“数目对的,谢谢李科长!”他又拿出那张需要签字的回执,“麻烦您在这儿签个字,我好回去交差。”
李科长似乎对这种正规流程有点意外,看了周伟华一眼,还是拿笔签上了名字和日期。
“李科长,这是我们店送您的几节备用电池,万一没电了可以应急。”周伟华适时地送上赠品。
这下,李科长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小伙子,挺会做生意嘛。行,谢谢了。以后有需要再找你们。”
“哎!谢谢李科长关照!您慢忙,我先走了。”周伟华礼貌地告辞,轻轻带上了门。
走出宿舍楼,周伟华长舒一口气,感觉后背都有些汗湿了。面对这种机关单位的干部,他不由自主地有些紧张,但整个过程还算顺利。他摸了摸内兜里厚厚的钞票和签好的回执,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送了一次货,更是独立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商务接洽。
回程的路上,周伟华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也开始有心思观察周围。他看到了气派的百货大楼,门口贴着“欢迎选购”的大红字;看到了新兴的电子游戏厅,里面传出“滴滴嘟嘟”的声响和年轻人的喧哗;也看到了路边一些摆摊卖服装、皮鞋的个体户,吆喝声此起彼伏。这座城市的经济脉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他眼前生动地跳动着。他意识到,惠福东路只是广州商业图景的一角,外面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当他蹬着空三轮车回到“远婷电子行”时,已是傍晚。萧远和马婷婷早就翘首以盼了。
“怎么样?顺利吗?”马婷婷关切地问。
周伟华嘿嘿一笑,颇有几分得意地从怀里掏出那个牛皮纸信封和签收单,像呈上战利品一样递给萧远:“顺利!钱货两清,字也签了!那个李科长一开始还挺严肃,后来我送了电池,他还笑了呢!”
萧远仔细点了钱,又看了看签收单上清晰的字迹,满意地拍了拍周伟华的肩膀:“干得漂亮,伟华!这单做得利索!”
马婷婷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太好了,看来这种上门送货的路子可行。”
“何止可行!”周伟华兴奋地分享着他的见闻,“远子,婷婷姐,你们是没看见,外面那些大商场、游戏厅,人多着呢!咱们的货,说不定还能往那些地方卖卖看!”
萧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周伟华这次外出,不仅完成了任务,更像是一支探针,带回了市场深处的新鲜信息。送货上门,看似只是一个服务环节的延伸,但其背后,连接的是更庞大的潜在客户群和更复杂的商业网络。
【系统提示:团队成员周伟华独立完成首次大宗外勤任务,综合能力评估微幅提升。业务模式“门店零售+定向配送”验证可行。建议:可逐步建立重点客户档案,开展针对性维护。】
系统的反馈肯定了这次尝试的成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远婷电子行”的灯光下,三人围坐在一起,听着周伟华眉飞色舞地讲述下午的经历。这次成功的送货任务,不仅带来了六百元的营收,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团队的视野,让每个人都看到了在守好店铺之外,主动走出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周伟华也通过这次独当一面的历练,增添了自信,明确了自身在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脚下的路,仿佛又宽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