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二日的早晨,深圳在经过昨日政策突袭的短暂震荡后,迅速恢复了它惯有的快节奏。阳光驱散了清晨的薄雾,将远航集团总部大楼玻璃幕墙映照得熠熠生辉。位于顶层的战略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略带紧绷。
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中央,摆放着一台造型略显笨重、但在这个时代已属顶尖设备的免提电话会议系统主机,指示灯平稳地闪烁着绿光。萧远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几份文件,神色沉稳,目光锐利。马婷婷坐在他左手边,面前是笔记本和钢笔,姿态沉静,已然是集团不可或缺的决策核心。他们身后墙壁上悬挂的巨幅中国地图上,代表深圳、北京、上海的三颗红色图钉格外醒目,由清晰的线条连接,勾勒出远航集团初步成型的战略三角。
前日预售资金监管政策的落地,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涟漪正扩散至全国。对于远航而言,这既是验证了自身战略前瞻性的胜利,也更像一声急促的号角,催促着南北双线的布局必须更快、更稳地落到实处,才能将这种战略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上午九点三十分整,萧远向旁边的行政助理点头示意。助理熟练地在电话会议主机上按下连接键,一阵轻微的电流嗡鸣和拨号音后,听筒里传来了清晰而略带异地回音的人声。
“北京连线成功,萧总,马总,早上好。”周伟华沉稳有力的声音率先传来,背景是北京办事处会议室特有的、略带混响的安静。
“上海连线成功,萧总,婷婷姐,早上好。”苏芷晴清脆悦耳的声音紧随其后,语气中带着上海特有的明快节奏。
“伟华,芷晴,早上好。深圳这边都准备好了。”萧远对着麦克风说道,声音通过线路清晰地传送到千里之外,“政策大家都看到了,就不用再多赘述。时间紧迫,我们直接开始。先请北京方面通报情况。”
“好的,萧总。”周伟华的声音顿了一下,似乎是在整理面前的资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申请材料,按照刘主任透露的细则要求,我们已经基本准备齐全。财务数据、研发项目清单、技术人员资质证明、知识产权情况等等,都经过了反复核对。目前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那份《企业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的深度和前瞻性。”
他继续汇报,语气专业而细致:“我们根据张工他们研发bp机的经验,以及您之前指示的大方向,重点勾勒了在移动通信终端技术、基础软件应用层面的后续研发规划。但是,评审专家的偏好和标准难以完全把握。刘主任介绍的那位城建系统的朋友,我上周已经拜访过了,对方态度很友好,但对高新技术这块不是特别熟悉,他表示可以在材料递上去后,帮忙关注流程,但技术评审本身,他插不上手。”
萧远微微颔首,对着麦克风说:“这一点预料到了。政策资质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硬实力和材料的说服力。关系是润滑剂,不是发动机。伟华,你判断材料目前的水准,通过区级、市级评审的把握有多大?”
周伟华沉吟片刻,坦诚回答:“如果严格按照文件条款对标,我们有八成以上把握。但这类评审往往有隐性门槛和名额限制。我担心的是,会有比我们背景更硬、规模更大的国企或科研院所下场竞争。所以,不能掉以轻心。我建议,在正式提交前,是不是可以再请一两位相关的技术专家,比如深圳大学或中科院相关领域的研究员,以顾问的形式帮我们把把关,提升一下计划书的专业高度?”
这时,马婷婷轻声对萧远补充了一句:“这是个好主意。我们可以通过张工的关系网络联系一下,花点顾问费值得。”
萧远点头表示同意,对麦克风说:“可以。婷婷会和研发中心这边协调,尽快联系合适的专家。伟华,你负责对接,确保专家意见能有效融入材料。目标是在月底前,完成所有材料的最终定稿,并做好提交准备。北京那边的日常关系维护不要停,尤其是刘主任那边,定期汇报一下我们的准备进度,表示感谢,但不要给人施加压力,保持自然、专业的姿态。”
“明白,萧总。我会把握好分寸。”周伟华利落地回应,“另外,关于寻找研发基地用地的事,刘主任介绍的那位朋友倒是给了些实质性信息。海淀和朝阳有几个地方可能有机会,但都需要等具体的土地出让计划。他表示有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这块我会持续跟进。”
“很好。北京的核心就是拿下高新技术企业这块牌子,这对我们未来享受政策优惠、提升企业形象、乃至后续融资都至关重要。研发用地是下一步,但也要密切关注。”萧远为北京的工作定了调子,然后转向另一边,“上海方面,芷晴,浦东项目现在到什么阶段了?”
苏芷晴的声音立刻响起,语速稍快,透着干练:“萧总,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边缘的那块综合用地,目前谈判进入了最关键的技术性磋商阶段。对方是区属一家城建开发公司,他们手握土地指标,但缺乏足够的开发资金和成熟的商业运营经验。我们的优势恰恰在于资金相对充裕,且有深圳宝安工业厂房项目的成功经验作为背书。”
她详细说明情况:“目前主要的分歧点集中在两点:一是股权比例。对方希望以地入股,占40%,并要求保留一部分物业所有权;我们倾向于他们占30%,物业可以协商,但主导权必须在我们手上。二是开发时序和资金到位节点。他们希望尽快启动,资金一步到位;我们则希望根据市场情况和我们的资金安排,分阶段滚动开发,降低风险。昨天政策出台后,我上午已经紧急和对方副总通了个电话,对方口气似乎有松动的迹象,可能他们也感受到了资金压力,更倾向于寻找像我们这样资金链稳健的合作伙伴。”
萧远认真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他心念微动,意识深处那淡蓝色的系统界面无声展开,他锁定“浦东项目谈判”这个目标,启动了【风险预警】功能。界面迅速反馈,一行文字浮现:“风险评估:中低。机遇:良好。提示:对方资金压力增大,妥协可能性提升。注意合同细节陷阱。”
得到系统的侧面印证,萧远心中更有底气。他开口道:“芷晴,你判断得很准。新政之下,所有开发商的资金链都会接受考验,拥有稳健现金流的一方话语权会提升。这是个机会。关于股权比例,我的底线是对方最高35%,并且项目管理权和未来销售权必须由远航主导。物业保留可以谈,但要有明确的回购条款或租金锁定机制。开发时序上,原则同意分阶段,但第一期必须拿出有示范效应的产品,打响头炮。”
他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你刚才提到对方口气松动,这是个积极的信号。我授权你,可以在原有谈判方案基础上,适当表现出我们的灵活性,比如在前期一笔适当的定金支付上可以积极一些,以换取他们在股权和主导权上的让步。但要记住,核心利益不能丢。必要时,可以暗示对方,远航在北京、深圳都有布局,资金调配能力强,但我们对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也很高。”
“明白,萧总!”苏芷晴的声音带着一丝振奋,“我会组织团队,尽快制定一份更详细的谈判优化方案,抓住这个窗口期。另外,上海本地团队最近通过关系,接触到两个小型的、位于浦西的商业改造项目,我觉得可以作为练兵和短期现金流补充,想一并汇报一下……”
“可以,简要说说看。”萧远示意道。
苏芷晴便条理清晰地将两个浦西项目的情况做了介绍,一个是静安区一个老旧厂房的改造可能性,一个是长宁区一个临街小楼的收购建议。规模都不大,投资额在几百万级别,但位置尚可,操作周期短。
萧远听完,和马婷婷交换了一个眼神,马婷婷微微点头。萧远便对着麦克风说:“这两个项目,原则同意你们进行深入尽调。尤其是那个老旧厂房改造,如果定位准确,可以做成分割出售的小型创意办公空间或精品公寓,在上海应该有市场。但要注意,政策刚出,市场需要时间消化,尽调时要格外关注潜在的合规风险和历史遗留问题。芷晴,你全权负责,把控好风险,投资额控制在五百万以内,作为上海团队的试水项目。”
“好的,萧总!保证完成任务!”苏芷晴的回答充满信心。
接下来,萧远又分别听取了三地关于近期贸易业务、研发进度(张工通过马婷婷简要汇报了bp机小批量试产准备顺利)、以及日常管理的汇报。整个电话会议持续了将近一个半小时,信息量巨大,但节奏紧凑,效率极高。
最后,萧远进行总结陈词,他的声音通过电波,清晰地回荡在三个城市的会议室中:“各位,前天政策的落地,对我们而言,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验证了我们‘稳健经营、风险可控’战略的正确性,也为我们这样的准备充分的公司创造了更好的竞争环境。”
他略作停顿,让所有人都消化这句话的分量,然后继续说道:“当前,我们的战略非常清晰。北京线,核心目标是拿下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这是政策护城河,由伟华牵头,必须成功!上海线,核心是拿下浦东项目,实现地产板块在战略要地的实质性突破,同时谨慎开展短线项目,锻炼队伍,由芷晴负责,要抓住时机,敢于决断!深圳本部,贸易业务要稳中有进,研发要加速成果转化,地产板块在消化政策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机会。三地要互通有无,资源协同。比如,上海团队在谈判中如果需要深圳项目经验支持,赵经理你要无条件配合;北京方面需要最新的研发成果充实申请材料,张工这边要第一时间提供。”
“明白!”
“收到,萧总!”
深圳、北京、上海三地,传来异口同声却同样坚定的回应。
“好了,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各位,94年即将过半,‘根基深植’的战略能否实现开门红,就看未来这几个月各位的努力了。散会!”
电话会议结束,线路中断,会议室里恢复了安静。萧远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马婷婷体贴地递上一杯温水。
“南北双线,压力不小啊。”马婷婷轻声道。
萧远接过水杯,喝了一口,目光再次投向墙上的地图,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压力也是动力。北京求名,上海求利,深圳固本。三箭齐发,这根基本,才能扎得深,扎得稳。现在,就看伟华和芷晴他们的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深南大道,缓缓说道:“而且,我有种预感,和王健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政策能困住他一时,困不住他一世。等他缓过这口气,反扑只会更加猛烈。我们必须在他回过神来之前,在北京和上海,打开局面!”
马婷婷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声音坚定:“我们会成功的。”
阳光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投射在光洁的地板上,仿佛预示着这个年轻的企业和它的掌舵者们,正在将他们的战略蓝图,一步步变为坚实的现实。南北呼应的格局,随着这次高效的电话会议,进入了加速推进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