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的上海,空气中已经弥漫开初夏的湿暖,黄浦江上吹来的风带着淡淡的水腥气。位于外滩附近的一栋经过改造的老洋楼内,一间装饰着老上海风情但设备崭新的会议室里,气氛却与窗外逐渐升温的天气截然不同,透着一种近乎凝滞的严肃。
这是远航集团与浦江开发建设总公司关于浦东V-12号地块转让项目的第三轮正式谈判,也是此前两轮初步接触、交换意见后的第一次核心条款博弈。萧远在前一天晚上特意从深圳飞抵上海,亲自坐镇这场关键战役。
会议室是对方安排的,厚重的实木长条桌光可鉴人,高背皮质沙发椅显得气派十足,却也无形中增加了距离感。墙壁上挂着描绘外滩风情的油画,角落里的立式空调无声地送出冷气,却吹不散弥漫在双方人员之间的紧张。
萧远坐在客方主位,面色平静,手指轻轻搭在摊开的文件夹上。他今天穿了一身藏青色的定制西装,沉稳却不显老气,目光沉稳地落在对面的赵建国副总经理身上。苏芷晴坐在他右手边,一身得体的米白色职业套裙,妆容精致,神情专注,面前摆放着厚厚的资料和笔记本电脑(90年代初,笔记本电脑还是稀罕物,彰显远航的实力)。法律顾问老吴和财务孙姐分坐两侧,均是严阵以待。
主位上的赵建国,五十岁左右的年纪,身材微胖,梳着一丝不苟的干部头,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程式化热情和不容置疑的威严的表情。他是浦江公司的实权人物,据说背景颇深。旁边的钱处长一脸精明的算计,郑律师则目光锐利,时刻准备捕捉合同字眼。
“萧总,苏总,再次欢迎各位来到上海。”赵建国端起茶杯,吹了吹气,声音洪亮,带着明显的上海口音普通话,“前两次呢,我们双方沟通得还是比较愉快的,大的方向基本一致。都是为了浦东的开发建设嘛,目标是一致的。今天萧总亲自过来,可见远航集团的诚意十足啊。我们希望,今天能够就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尽快把这个项目推动起来,这也是市里面希望看到的效率。”
开场白冠冕堂皇,但萧远敏锐地捕捉到对方语气中那种“地主”般的优越感和对进程的掌控欲。他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回应:“赵总客气了。浦东开发是国家战略,我们能有机会参与其中,是远航的荣幸。我们也是抱着最大的诚意而来,希望今天能和赵总、钱处、郑律师一起,把合作的具体路径敲定下来,实现共赢。”
寒暄过后,直接进入核心议题——土地转让价格。
钱处长扶了扶眼镜,率先发难,语气带着不容商量的强硬:“根据我们前两轮沟通的基础,以及近期浦东同类地块的成交参考,V-12号地块,位于规划中的核心区域,未来升值潜力巨大。我们经过慎重研究,最终的转让价格确定为每亩人民币120万元。这个价格,是非常公道,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优惠的。”
这个报价一出,苏芷晴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老吴和孙姐也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个价格,比他们团队之前基于市场调研和心理上限预估的每亩105万,高出了整整15万!折算下来,总价超出了预算近两千万。这绝不是“优惠”,简直是狮子大开口。
萧远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他早已悄然启动了【人脉扫描】功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赵建国和钱处长身上。
意识中,系统界面泛着微光,分析信息流过:
【目标:赵建国】
身份:浦江开发建设总公司副总经理
情绪状态:自信,略带急切(希望快速达成指标),对己方优势(地块位置)高度认可,对远航实力有一定了解但存有试探心理。
潜在需求\/压力:急需在年中前完成至少一个重大项目的签约,以向上级展示工作成效;对引入“有实力、有品牌”的开发商有一定内在要求,但更倾向于对方在价格上做出让步。
可信度评估:76%(其报价有较大议价空间,但需要施加足够压力)。
【目标:钱工(钱处长)】
身份:浦江开发建设总公司财务处长
情绪状态:精明,算计,职责所在使其在价格上立场强硬;对赵建国的决策有较大影响力。
潜在需求\/压力:最大化本次交易的土地出让收益,确保公司财务状况好看。
可信度评估:82%(其立场相对固化,需从其他条款寻找突破口)。
系统的分析印证了萧远的判断。对方并非铁板一块,赵建国有明显的业绩压力,这是可以利用的关键点。但钱处长作为具体经办人,在价格上会死守防线。
苏芷晴在得到萧远眼神示意后,开口回应,声音清脆而坚定:“钱处,感谢您的报价。不过,每亩120万的价格,确实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也与目前浦东同类地块的实际市场价值有较大出入。我们团队做过详细的调研,近期陆家嘴核心区类似位置的成交价,普遍在每亩100万到108万之间。V-12地块虽然位置不错,但目前周边配套几乎为零,开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巨大。我们认为,一个更合理的价格,应该在每亩100万元左右。”
苏芷晴直接拦腰砍了20万,将价格锚定在己方的心理下限。这是谈判策略,先大幅压低对方预期。
“100万?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钱处长立刻摇头,语气激动,“苏总,您说的那是老黄历了!浦东发展日新月异,一天一个价!我们这块地,是经过专家严格评估的,120万已经是底价!多少家公司盯着呢!”他刻意营造出一种“奇货可居”的紧张氛围。
郑律师也推了推眼镜,补充道:“苏总,贵司提到的案例,其土地性质、规划条件可能与V-12号地块存在差异,不具备直接可比性。我们的定价是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经过严格程序的。”
谈判瞬间陷入了僵局。价格是核心矛盾,双方立场差距巨大。
萧远没有急于开口,他静静地听着双方律师和财务人员就具体数据、案例进行引经据典的辩论。会议室里充满了专业术语和数字交锋,气氛愈发凝重。空调的冷风似乎都变得有些刺骨。
期间,服务人员进来添了几次茶水,但都无法缓解这种对峙的紧张感。赵建国大部分时间保持着沉默,偶尔在关键节点插话,强调一下地块的“稀缺性”和“战略价值”,但并未在具体价格上松口。
萧远通过【人脉扫描】持续观察着赵建国。他发现,随着辩论的深入,赵建国眼神中那一丝“急切”似乎在慢慢放大,虽然表面依旧镇定,但手指偶尔无意识的敲击桌面,暴露了他内心的焦躁。看来,系统的判断很准确,时间站在自己这边。
在价格争论暂时无法突破时,谈判转向了第二个核心条款——付款方式。
苏芷晴代表远航方提出:“关于付款方式,我们希望能够采用分期支付。合同签订后支付30%,土地证过户完成后支付40%,剩余30%在项目取得预售许可证后一年内付清。这样可以缓解我们前期的资金压力,确保项目能够有充足的现金流顺利推进。”
这是一个在大型地产项目中比较常见的付款方式,旨在平衡双方风险。
然而,钱处长再次表示了强烈反对:“分期付款?还要拖到预售证之后?这绝对不行!我们公司有严格的财务纪律,要求资金尽快回笼。我们的底线是,合同签订后支付50%,土地证过户时付清剩余50%。最最多,可以考虑土地证过户后三个月内付清尾款,但必须要有足额的银行履约保函!”
这意味着远航集团需要在短期内筹集并支付巨额资金,将极大地占用现金流,增加财务成本和风险。双方在付款节奏上再次产生严重分歧。
接着,又陆续讨论了配套建设责任(对方要求远航承担地块外部分道路和管网费用)、开发时限(对方要求极其苛刻的竣工时间,逾期有高额罚则)等一系列条款。浦江公司方面表现得异常强势,几乎在每一个有利于开发商的条款上都寸步不让,仿佛他们手中握着的不是一块待开发的土地,而是一个皇帝的女儿。
谈判从上午九点一直持续到中午十二点多,除了在一些无足轻重的细节上稍有进展外,核心的价格、付款、配套责任、开发时限四大关键条款全部卡死。会议室内的气氛已经降到了冰点。
中午,赵建国安排在工作食堂的包间用了简餐。餐桌上,双方都试图缓和气氛,聊了些上海的天气、经济发展等闲话,但一触及项目,立刻又变得微妙起来。萧远能感觉到,苏芷晴和团队成员的脸色都不太好看,对方施加的压力确实很大。
下午的谈判更加艰难。经过午休,浦江公司的态度没有丝毫软化,反而因为上午的“胜利”而更显强硬。钱处长甚至抛出了“如果远航觉得条件苛刻,我们可以考虑其他更有实力的合作伙伴”的言论,虽然被赵建国用眼神稍稍制止,但威胁的意味十足。
夕阳开始西斜,透过老洋楼的彩色玻璃窗,在会议室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天的谈判似乎就要在无尽的扯皮和僵持中徒劳无功地结束。
就在赵建国准备总结陈词,暗示今天无法达成一致,需后续再议时,萧远终于再次开口了。整个下午,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和观察,此刻,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赵总,钱处,郑律师,感谢各位今天的坦诚交流。”萧远目光扫过对方三人,最后定格在赵建国脸上,“远航集团对浦东、对上海市场的决心和诚意,我想无需再多言。V-12地块确实有其价值,否则我们也不会坐在这里。”
他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稳,却透露出淡淡的冷意:“但是,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共赢,而不是单方面的承担。贵方提出的条件,无论是价格,还是付款方式,亦或是配套和开发时限,都远远超出了市场公允的范畴,也超出了远航能够接受的合理底线。如果按照这个条件,这个项目将不具备商业上的可行性。”
萧远停顿了一下,给双方一个消化的时间,然后缓缓说道:“看来,今天我们双方在核心问题上的认知差距还比较大。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些时间,重新评估和考量。我建议,今天的谈判暂时到此为止。”
他没有说“下次再谈”,而是用了“暂时到此为止”,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信号——远航方面不满意,而且不急于求成。
赵建国的脸色微微变了一下,他显然听出了萧远的弦外之音。他原本以为凭借地块优势和半官方的身份,能够压服这家来自南方的“年轻”公司,没想到对方的话事人如此沉得住气,而且态度如此坚决。
“萧总,你的意思是……”赵建国试图挽回。
萧远已经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脸上带着礼节性的微笑:“我的意思是,我们需要冷静一下。也请赵总这边,再内部研究一下。或许,过一段时间,我们双方能找到更契合的共识点。芷晴,我们走。”
说完,萧远率先向会议室门口走去,苏芷晴等人立刻起身跟上,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留下赵建国、钱处长等人面面相觑,脸色阴晴不定。他们没想到,对方竟然如此果决地中止了谈判,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后续时间表。
走出那栋压抑的老洋楼,傍晚的黄浦江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来,苏芷晴深吸一口气,低声道:“萧总,他们条件太苛刻了。”
萧远看着外滩方向已经开始亮起的灯火,目光深邃:“嗯,我知道。他们不是来寻求合作的,是来摘桃子的。不过没关系,晾一晾他们。赵建国比我们急。”
他脑海中,【人脉扫描】关于赵建国“急需完成指标”的判断清晰无比。这场攻坚战的序幕已经拉开,第一回合的僵局,是他主动选择的“冷处理”战术的开始。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酝酿。